在三國的歷史上,他是曹操的外甥,更是跟曹操是同宗同族,他是先是魏國的大將,與蜀漢有著殺父之仇。然而,萬萬沒想到他最後竟然投奔了蜀漢,並且成了劉禪的死忠,死心塌地為蜀國抵禦魏國。那麼,他到底是誰,為何會選擇叛魏降蜀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二。

他就是夏侯霸,他的老爸就是魏國名將夏侯淵,他是夏侯淵的次子,他不僅跟曹操是同宗同族,而且他的母親是曹操的妹妹,他是曹操的外甥。公元219年,在定軍山之戰,他的老爸夏侯淵被蜀國的老將黃忠斬殺。作為兒子的夏侯霸立志要為父親報仇雪恨。隨後,他憑著自己的家世,成為魏國西線抵禦諸葛亮北伐的重要將領,並且還屢立戰功。他與蜀國可謂是死對頭,按理說斷不會向蜀漢投降的。然而,這一切的變數都要從司馬懿說起。

公元249年,隱忍了很久的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誅殺了手握魏國大權的大將軍曹爽,並且將曹爽的表弟、夏侯霸堂侄徵西將軍夏侯玄從前線召回京城,而換上了夏侯霸的死對頭郭淮。夏侯霸是一個聰明人,他預感到司馬懿要清楚他們老曹家和夏侯家的勢力,死對頭郭淮的到來就是一個不好的兆頭。於是乎,夏侯霸果斷腳底抹油,選擇從陰平小道前往蜀國,並且還迷了路,就在他糧盡遇困之時,蜀國得知情況後,火速救援,找到他,將其接到了成都。她之所以選擇蜀國,不是東吳,完全是因為他位於西線魏國和蜀國的第一線,地理優勢是關鍵。

夏侯霸的到來,劉禪給予了高規格的接待,並且為了籠絡夏侯霸,劉禪寬慰夏侯霸說:「你的父親並不是我的先輩殺死的。」隨後,劉禪更是指著自己的兒子說:「這也是夏侯氏的子侄。」原來,侯霸的堂妹夏侯氏外出打柴時被張飛發現,張飛將其娶為自己的妻子,並且生下二子二女,生下的女兒成了劉禪的皇后,因此夏侯霸和劉禪有了這層親戚關係。

夏侯霸聽了劉禪的話後,感動得一塌糊塗,死心塌地為劉禪效忠。劉禪也沒有虧待他,任命他為車騎將軍。隨後,當時的蜀國主將姜維詢問夏侯霸:「司馬懿已經大權在握,他會不會攻伐他國?」夏侯霸說:「司馬懿正忙著處理內政,沒有時間對外發動戰爭。但是有一個叫鍾會的年輕人,如果他管理朝政,必然是蜀國和吳國的憂患。」真沒有想到夏侯霸之言在後來真的就應驗了,可見這個夏侯霸的見識不一般。

此後,夏侯霸多次跟著姜維北伐,由於各種原因,最後北伐事業還是無功而返。據專家推測,在夏侯霸投奔蜀漢的時候,他已經60多歲了。後來,在255年後,他就銷聲匿跡了,很有可能就病故了。而另一頭,在夏侯霸匆忙逃離魏國後,由於他老爸夏侯淵的功勛,他的家人得到了特赦,雖然沒有追究他的投敵之罪,但是卻被遷徙到了今天的朝鮮平壤。


在古代的君主制時代,但凡得罪了皇帝的人,大部分是滿門抄斬和誅滅九族,看起來非常的殘忍和野蠻,但是其中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要說在古代,現代不一樣也有這種事情的發生麼,你如果不相信的話,你去看看薩達姆和卡扎菲的家族還有男丁沒有?

其實目的很簡單,就是怕這個家族的漏網之魚東山再起、捲土重來去報仇。

這叫斬草就一定要鋤根,不僅要對所攻擊的對手滿門抄斬,而且還要株連九族。

這個九族應該指的是遠房的親屬,而非直繫上的關係。

嘉平元年,也就是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政變誅殺曹爽全家,司馬懿在欣慰之餘忽然想起了夏侯霸。

夏侯氏和曹氏家族本為一家,又加上錯綜複雜的相互聯姻的關係,作為朝中大臣的司馬懿發動政變搞掉了曹爽,身為鎮守一方的夏侯家族肯定對此不滿。

而夏侯霸是原魏國大將夏侯淵的二子,夏侯淵曾在定軍山一戰中死於黃忠的刀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夏侯家族不僅和曹家原本同宗同族,又加上錯綜複雜的聯姻關係,其次是夏侯霸的父親夏侯淵又在同蜀國的交戰中陣亡,所以任何人沒有懷疑夏侯家族對魏國的忠心。

在以往的魏蜀兩國的交戰中,夏侯霸曾多次跟隨司馬懿同蜀國作戰,帳前立功不少。

但是現在問題來了,為了與曹爽爭奪魏國的軍政大權,司馬懿不僅和曹爽翻了臉,而且還發動了政變要了曹爽的命。

在這種情況之下,夏侯霸豈能心甘,雖對魏國忠心耿耿,但是一旦涉及到個人的利害關係,夏侯霸沒有其他的選擇。

魏國的雍州刺史郭淮是司馬懿的心腹親信,而夏侯霸又和郭淮素來不和,而夏侯霸的堂侄不僅是曹爽的表弟,而且夏侯霸歷來得到曹爽的厚待,兩人私交關係非常的好。

所以,在司馬懿殺死曹爽之後,考慮到這些因素,他是一定會除掉夏侯霸的,而夏侯霸也明白這些。

因此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夏侯霸不得不帶領部下投靠了昔日的仇敵蜀國。

其實魏國所發生的一切,在蜀國的姜維知道得一清二楚,看到夏侯霸來投,姜維自然是非常的高興,他一點都不懷疑夏侯霸的真誠。

夏侯霸應該說是一個很不錯的將才,既有勇力也有謀略,他在投靠蜀國之後成為了姜維的一條得力臂膀,為姜維的北伐中原立下了大功。


雖有殺父之仇,但為求自保,也只好忍辱,兩害相權取其輕。

夏侯霸,是曹操麾下重要將領,也是曹操的絕對嫡系夏侯淵的次子。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與劉備爭奪漢中,在定軍山戰役中,夏侯淵遭遇劉備軍隊(劉備親自指揮,並非小說中黃忠指揮,黃忠僅僅是參與),死於該役。夏侯霸因此殺父之仇,深恨劉備及蜀漢。裴松之注《三國志》引《魏略》:淵為蜀所害,故霸常切齒,欲有報蜀意;《資治通鑒》記載:以其父淵死於蜀,常切齒有報仇之志。這就是所謂夏侯霸痛恨蜀漢的由來。

但是,報仇是需要實力的。由於父親已死,早期夏侯霸在曹魏朝中、軍中沒有地位,只是擔任偏將軍。曾隨曹真伐蜀,但該戰無功而返,夏侯霸也出師不利。景初三年,魏明帝曹叡駕崩,託孤於曹爽和司馬懿,初時曹爽儀仗曹魏宗親身份,加上父親曹真(曾為曹魏大司馬,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生前在朝中勢力,打壓司馬懿,獨攬大權。夏侯霸與曹爽交好,升任右將軍、討蜀護軍(後升徵蜀都護),屬徵西將軍節制,前往對蜀漢一線,有了報仇雪恨的機會。時任頂頭上司夏侯玄為夏侯霸族侄(其父夏侯尚為夏侯淵侄子),更是讓他如魚得水。

但是,當時卻有一人與夏侯霸不和,那就是前將軍、雍州刺史郭淮。郭淮假節,地位在夏侯霸之上。姜維北伐,郭淮故意避敵鋒芒,屢屢讓夏侯霸作為其屏障抵擋姜維,二人漸生嫌隙。

嘉平元年,司馬懿發動政變殺曹爽,專國政。夏侯玄是曹爽表弟(夏侯玄之母為曹爽姑姑),又曾與曹爽一起伐蜀(慘敗),二人關係極其密切。司馬懿擔心夏侯玄手握重兵會為曹爽報仇,調其入京擔任閑職。自此,曹氏、夏侯氏都不再得志。夏侯玄一走,郭淮接任徵西將軍,成為夏侯霸頂頭上司。夏侯霸知道郭淮定不能容自己,如今徹底成為郭淮屬下,難逃一死。為求自保,只有逃走。

投降蜀漢,是當時夏侯霸唯一能去的地方。而蜀漢也確實如夏侯霸所料,接納了他。原因有三。一來蜀漢人才實在凋零,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姜維屢次北伐,都沒有良將為副,夏侯霸履歷戰陣,經驗豐富,可彌補蜀漢人才不足。

二來夏侯氏在曹魏地位超然,作為夏侯氏的重要人物,投降蜀漢,有非常重要的象徵意義,對蜀漢軍心是極大的鼓舞,對曹魏也是一種打擊。

三來夏侯氏其實也是蜀漢皇親國戚。當年,張飛奪了一個夏侯氏女子為妻,此女是夏侯淵侄女,夏侯霸表妹。後張飛與夏侯氏的兩個女兒先後成為蜀漢後主劉禪的皇后,所以夏侯霸可以算是皇后的舅舅,太子的舅公。因為這曾關係,夏侯霸也不會被蜀漢說害。

故而,夏侯霸投降蜀漢,受到後主劉禪極高禮遇,加封車騎將軍(武將第三位),隨姜維北伐,多有戰功。死後獲得謚號,是劉禪第一個給予謚號的臣子(整個蜀漢也是第二個,劉備僅給予過法正一人謚號,諸葛亮、龐統、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等都是蜀漢滅亡前才獲謚號)。


夏侯霸為什麼背叛魏國,投降蜀漢?

夏侯霸字仲權,是夏侯淵的第2個孩子,曹丕登位後拜為偏將軍封關內侯。他是忠於曹魏的!

我們先看一看夏侯霸投降蜀國的背景:

公元 249年司馬昭發動政變,曹爽被殺,夏侯玄(夏侯霸的兒子)被調離。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曹氏宗族,夏侯霸心裡是擔心自己被清算了。而夏侯霸又和郭淮不和。這導致了夏侯霸一定會背叛魏國。

他背叛魏國後可以到吳國去,也可以到蜀國去,那他為什麼選擇了蜀國呢?

原因是夏侯霸跟蜀國是有親戚關係的,而且是在高層。夏侯霸的侄女嫁給了張飛,而張飛是蜀國先主劉備的結拜弟弟。是後主劉禪的叔叔。有這層關係,在夏侯霸一定會叛逃到蜀國去的。

夏侯霸到了蜀國之後,被任命為車騎將軍曾經跟隨姜水姜維參加了北伐魏國戰爭的。


很簡單,因為1畢竟他和蜀漢王室是有親戚關係的。2後期蜀漢缺乏領兵打仗的人才,投蜀漢比較容易得到重用。而且正是由於蜀漢與魏的交戰非常頻繁,所以作為統兵將領來說,他在蜀漢的作用會大於他去東吳。因為東吳偏安,不會輕啟戰端,說不定投東吳還會被人綁了做人情還回去。3蜀漢連年伐魏,比之東吳更有幾率實現他復仇的目的。而東吳不可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