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要到来啦,今年这个倍感浓情的日子与举国欢庆的「十一国庆节」合在了一起,想必不少小伙伴已经参考了网路上分享的各种最强请假表,撸出了超长假期准备去好好耍一耍了。

其实中秋假期也是一种传统,中秋节起源于汉代,直至唐代才被定为全国性的节日,并设立专门的中秋假期,通常是3天。在现代、在工作忙碌之余,每逢假期全世界人民可能就分三种,去国外浪、在国内浪、在家睡觉……但是古代人可是城会玩,来看看他们的中秋日常吧。

一、吃月饼。

这个主角自然不能少,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为军队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时有吐鲁番商人向皇帝献饼祝捷。唐高祖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品尝,从此就有了中秋吃饼食的习俗。

古人的月饼都是用模具压制出来的,所以也叫「打月饼」,在传统文化习俗中,嫦娥、玉兔、吴刚、桂树已成为中秋节的象征,也是月饼模子最常见的图案题材。「福」、「德」是出现在月饼模子上较多的文字,龙、麒麟、蝙蝠等瑞兽、祥兽则是图案的主角。

脑洞这么大的古人怎么能少了超大月饼,福州收藏家齐忠富展示了一件明代的大型月饼制作模具,该模具名为麒麟送子,楠木材质,长56厘米,宽49厘米。

二、拜月

有了月饼就可以准备祭月了,每逢中秋人们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绝不能少,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

三、走月

「走月」其实就是指送月饼。早在元末甚至更早,「走月」活动就已出现。元末朱元璋起义时,相约「杀鞑子」,推翻元政权。彼时,蒙古人对民间集会控制极严,朱元璋便利用八月十五「走月」送月饼的习俗,将约定起义时间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送出,从而完成了起义行动,「走月」风俗也因此在明代广泛流行。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饼」更为流行,并影响到现代人的节日消费行为。

四、燃灯

古人中秋必定要赏月,但是多愁善感喜欢搞事情的古人怎么能眼看著月亮孤独地挂在天上,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一般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挂于高处。中秋燃灯的规模仅次于元宵节,可以想像有多美了吧!

五、观潮

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俗传农历八月十八为潮神生日,民间有观潮风俗。观潮时期的民俗活动十分丰富,地方官要主持祭祀潮神的仪礼,还有各种民族民间艺术的展演。

六、玩兔儿爷

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然而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太阴君严肃庄重,但却显得更为亲切。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尽管略显得对神不大尊敬,但却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变化。

七、熬夜

民间相传,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长寿,但更多现代年轻人借此机会玩个通宵。

八、吃鸭

我国西南的仫佬族讲究在这一天买饼子、杀鸭子。南京的桂花鸭、咸水鸭、樟茶鸭往往在这个时候卖得很旺。如果你什么都没找到,拎一只北京烤鸭回家吃,味道也不错哦。

九、吃田螺

民间传说,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后经查,螺肉所含的维生素A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可见此说法言之有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吃呢?由于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十、偷葱偷菜

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台湾有句俗语「偷著(zhao,二声)葱,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一习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