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认知的解释 (2013-02-13 10:36:23)

转载

标签: 教育 杂谈 分类: 学习

在讨论有关学习的理论中,不管是教育心理学,还是教学设计,现代教学理论都不可避免地谈到「元认知」,现在在网上搜一下,有这些解释:

一。维基百科中国:后设认知或译为元认知(Metacognition),这个名词由Swartz及Perkins发明及定义。[1]即"cognitionabout cognition", "knowing aboutknowing",简言之,就是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包括:记忆、感知、计算、联想等各项)的思考。利用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用之于学习策略,让学生了解是一种个人控制及引导心智历程的现象。到自己的思想模式之同时,透过控制自己的思想模式,从而达至效果的学习方法。后设认知可以分成两大类:显明的(explicit) 隐藏的(implicit)约翰·弗拉维尔(JohnFlavell)被认为是「后设认知」理论的创立者,以及这个词语的「始创人」。根据他的理论,「后设认知」可以分为「后设认知知识」及「后设认知经验」或「后设认知规则」两部份:1.「后设认知知识」(Metacognitiveknowledge)指在认知的过程(processes)里所获得的知识(acquiredknowledge),亦即可用于控制认知过程的知识;2.「后设认知经验」或「后设认知规则」。而有关「后设认知知识」,弗拉维尔又再细分作三个分类:1.个人变数的知识(knowledge of person variables)、2.工作变数的知识(knowledge oftask variables)及3.策略变数的知识(knowledge of strategyvariables)。后设认知这个概念对教学非常重要。唯有一个人了解到自己如何获取一件新的知识,他才有能力把这个新的知识传递给其他人。后设认知策略:类同于后设认知式的程序是无所不在的,尤其是在讨论自我规范式的学习时更是如此。致力于后设认知是优良的自我规范学习者一个鲜明的特征。其策略的选择与应用,包括了像是持续不断地尝试去计划、检验、监督、选择、修订、评估等活动。后设认知是「稳定」的,因为学习者的初始决策是衍生自他们多年学习经验里对于自我认知的相关实证。同时,它也是「情境」的,因为它会视学习者对于任务、动机、情绪等等因素的熟悉程度而定。每个个体在思考他们正在使用的策略时需要管理规范,同时也要根据策略所要运用的情境来进行思路的调整。

二。百度百科: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例如在教学心理学中常提到「学习如何学习」,指的就是这种次认知。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元认知 Metacognition近二十几年来,元认知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对教育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力图对「元」概念的产生、元认知的性质、结构、评定方法等有关研究进行概述,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元认知(Metcognition)一词最早出现自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威尔(J.H.Flavell)在一九七六年出版的《认知发展》一书。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1.概念在众多的元认知定义中,以元认知研究的开创者Flavell所作的定义最具代表性。1976年,他将元认知表述为「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它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1981年,他对元认知作了更简练的概括:「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A.Brown与L.Baker也认为,元认知是「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和控制」。可见,元认知这一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认知的知识,二是对认知的调节。也就是说,一方面,元认知是一个知识实体,它包含关于静态的认知能力、动态的认知活动等知识;另一方面,元认知也是一种过程,即对当前认知活动的意识过程、调节过程。作为「关于认知的认知」,元认知被认为是认知活动的核心,在认知活动中起著重要作用。2.元认知和认知的区别元认知与认知这两个概念究竟有无区别?Slife、Swanson等人的实验研究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肯定的回答。Slife等人研究认知水平相当的被试在元认知能力上是否存在差异。被试有两组:LD儿童和正常儿童,两组儿童的IQ分数无显著差异,且在10道数学题及数学成就测验的得分上是匹配的。结果表明,在进行问题解决时,两组被试在两项元认知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①LD儿童关于自己的解题技能的知识较不准确;②LD儿童在监测自己的解题成绩时较不准确,倾向于高估。认知水平相当的被试在元认知方面却有不同的表现,可见,元认知与认知是可以分离的两个概念。元认知和认知都属于人的认识和思维活动,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和思考的对象不同认知活动的对象是外在的、具体的,如记忆的对象是某个具体的事件或某篇文章,阅读的对象是某段具体的文字;而元认知的对象是内在的、抽象的,是主体自身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2)活动的内容不同认知活动的内容是对认识对象进行某种智力操作,例如,阅读某一篇文章,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字词进行辨认,句子、段落进行理解,最后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元认知活动的内容是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如阅读中的元认知活动有明确阅读目的、将注意力集中在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上、对当前阅读活动不断进行调节、自我提问以检查阅读效果、随时采取修正策略等。(3)作用方式不同认知活动可以直接使认知主体取得认知活动的进展,例如,个体阅读一篇文章,就可以知道这篇文章的大意、中心思想。而元认知只能通过对认知活动的调控,间接地影响主体的认知活动,例如,通过自我检查确认主体的阅读是否达到预期目标。(4)发展速度不同从个体认知发展看,元认知落后于认知的发展。研究表明,婴儿出生以后就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而幼儿到了学前期才开始获得一些零星的、肤浅的元认知能力,这是元认知能力才开始发展。在大学生中,元认知能力存在著极大的个体差异,通过加强对元认知的学习和培养,能使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获得迅速发展和提高。从本质上讲,元认知是不同于认知的另一种现象,它反映了主体对自己「认知」的认知。同时两者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认知是元认知的基础,没有认知,元认知便没有对象;元认知通过对认知的调控,促进认知的发展。元认知和认知共同作用,促进和保证认知主体完成认知任务,实现认知目标。元认知研究虽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概念依照Flavell和Brown对元认知的定义,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两方面:关于认知的知识和对认知的调节;Yussen认为,现有的元认知的定义是开放的定义,而非封闭的。随著研究的深入,元认知的概念及理论应该将会有所发展。2.评定首先,在使用自我报告法时,很难将被试的元认知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区分开来,而后两者是很关键的混淆变数。其次,评定之间的一致性问题。Karen等于1990年对生成策略、词列发生、散句的组织、回避作业的难度四种评定手段进行了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尽管每种评定手段对于它所评定的内容来说是有效的,但不同的手段评定的是不同的内容,即评定之间是不一致的。这使得一般的元认知结构难以评定,且不同研究的结论之间难以进行交流。有人认为,元认知的评定是当前元认知研究中最薄弱的领域,而它又是元认知研究极为关键的领域,因此,为了促进元认知研究的进展,应发展新的、更可信、更有效的评定方法。3.研究范围综观已有的元认知研究,大多是在认知领域内进行的,这反映了元认知研究中存在的一种思维定势:将元认知研究局限于认知领域之内。元认知研究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就必须打破这种思维定势,走整合的道路。并且,元认知要真正地融入教育心理学之中,并对教育实践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就必须与个性因素,尤其是动机相结合。所喜的是已经有人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如M.Pressley、J.Archer的研究均表明,元认知因素、动机因素、策略因素等共同影响著学生的学习。我们认为,可以进一步对元认知与学习动机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探讨,这方面的研究将对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产生重要影响三。互动百科:

美国心理学家佛拉维尔给元认知下了定义: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其核心是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实质是描述了人类自我意识在认知、调节上的一种功能,活动对象是认知过程。所以说它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1956年塔斯基引入元的概念,197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佛拉维尔依据元的概念提出元认知的术语。佛拉维尔学说被称为当代世界前沿理论。元认知理论的研究和实践迅速在全球展开,影响深远。到了80年代、90年代初,我国心理学界对元认知的研究多了起来,北师大董琦教授和西南师大张庆林教授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显著。

元认知(metacognition)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J.Flavell)于1976年在《认知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它们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元认知策略的运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者学习的能力。[1]

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其核心是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实质是描述了人类自我意识在认知、调节上的一种功能,活动对象是认知过程。所以说它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

在这个定义中有三点十分关键。第一,元认知是一种认知活动或者是心理活动。这种活动包括两个成分:(1)认识、了解、理解、分析等(2)是一种监控活动、管理性活动、控制性活动、调节性活动。

元认知 - 内容

元认知的作用大体包括3方面内容:①元认知知识。包括有关人类思维过程的知识,其中有3种相互起作用的因素:人(认知的主体)、任务(特点和难易)和策略(多种认知方法的相对优劣)。②元认知体验。对自己认知作业中某些方的自觉体验,如「知的感觉」和「不知的感觉」等体验。③元认知技能。如核对、计划、提问、自我测试和监控自己的操作;在解决问题前向自己和别人提问以确定是否认识了问题;把答案和现实加以对照,不管是否「答对」,只看是否「合理」;检查解决问题的企图是否有效,是否应继续努力。元认知技能还包括怎样选择一种适宜的策略去解决特定的问题,怎样评定一个人对有关作业的知识水平,怎样检查作业的成绩,获得更多的知识等等。有证据说明,这些技能是可以教给学生的,学生也是可以学会的。元认知作用体现为对认知活动的监控,它是在儿童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心理发展和教育心理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元认知 - 评定方法元认知的实证研究必然涉及元认知的评定。目前,元认知的评定方法主要有自我报告法、出声思考法、对自发的个人言语的观察、作业评定法等。(1)自我报告法是评定元认知最常用的方法,即提供某一任务,让被试报告他们在完成任务时的元认知活动。一种程序是让儿童完成任务,然后进行事后报告;另一种则不进行实际操作,而要求儿童设想自己在操作时的可能情况,并作出报告。提问的方式也有两种:开放性问题和选择性问题。关于计分方法,选择性问题计分比较简单;而开放性问题计分较复杂,有两种可行的方式:定性分析,如评价报告的流畅性如何;量化计分,如计算被试所报告的不同策略的数量或它占所有可能的策略的总和的百分比。量化计分也可以辅以定性分析,如以等级来标定被试报告的抽象性、普遍性、分化性等。(2)出声思考法要求被试在进行任务操作时,用语言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一切,以推断元认知水平。如Henshaw在一项研究中,先将被试出声思考的内容按下列项目归类:回顾已有信息、策略单元、解决方案单元、促进性中介、妨碍性中介、沉默;然后对被试的六类言语进行Markovian链分析,观察被试整个任务过程中思考方式的一贯性,以此推断被试的元认知水平。(3)通过观察被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发生的、不是为了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自言自语,也可以评定元认知。具体程序与出声思考法相似。(4)作业评定法即直接依据被试的作业来评定元认知。要求被试解决某一问题,或对同伴进行指导;通过观察、分析被试的解题过程或对同伴的指导,来推断被试的元认知能力。以上列举的是几种主要的元认知评定方法,它们各有利弊。在进行研究时,最好能综合使用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方法,取长补短,以获取更全面、更准确的资料。[2] 分享:

0

喜欢

0

赠金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