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通論(八)敘述句 矣字 焉字

敘述句主要是以動詞為謂語,敘述人或事的行為變化的,主要有四個問題(雙賓語、賓語的位置、表示行為數量的句法,被動句)

一、雙賓語的幾種情況

①表示「贈、告」義的動詞帶雙賓語

雙賓語是指某些及物動詞有時可以帶兩個賓語,其一為「人」,是行為動作的間接承受者,稱為間接賓語,因靠動詞近,又稱近賓語;其二為「事」或「物」,是行為動作的直接承受者,稱為直接賓語,因離動詞遠,又稱為遠賓語。

能帶雙賓語的動詞往往是表示贈與、接受、告誡等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關係的,如賜、予、遺語、告等,如:公賜之食。《左傳·鄭伯克段於鄢》賜是動詞,食是直接賓語,之指穎考叔。

②一般及物動詞帶雙賓語

上古能帶雙賓語的詞並不侷限於表示「贈、告」等有交換關係的動詞,一般的及物動詞也可以帶雙賓語。如:天生民而立之君,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孟子·萬章下》,「閉之門」是雙賓結構,「門」是直接賓語,「之」指賢人,是間接賓語。

一般及物動詞中,值得注意的是「為」字,「為」在古代含義廣泛,根據應用場合的不同,可把它理解為作、做、造、制、處理、安排等。用為作動詞的句子常帶有雙賓語,如:重為之禮而歸之。《左傳·楚歸晉知 》。「為之禮」是雙賓結構,禮是直接賓語,之是間接賓語。為在這裡作「舉行」的意思。

二、賓語的位置

主要有三種情況:

①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往往前置

②疑問句中的疑問代詞賓語前置

③敘述句中代詞復指前置的賓語

敘述句中代詞復指前置的賓語有三種情況:

⑴為強調賓語,把賓語提前,在賓語後面用代詞「是」「實」或「之」復指。如: 豈不榖是為?先君之好是繼!《左傳·齊桓公伐楚》「是」復指前置賓語「不榖」;

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左傳·宮之奇諫假道》」實」」是」分別復指前置賓語」人」、」德」; 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論語·先進》兩個」之」復指前置賓語」異」、」由與求」。

⑵用「惟(唯)??是??」「惟(唯)??之??」的格式強調前置的賓語,如:

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左傳·宮之奇諫假道》「惟德是輔」即「惟輔德」; 不務張其義,齊其信,唯利之求。《荀子·王霸》「唯利之求」 即「惟求利」; 現代漢語的唯利是圖、為你是問就是這種語法的殘留。

⑶如果被提前的賓語是代詞,一般只用「之」復指。如:

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左傳·鄭伯克段於鄢》「其是(斯)之謂」即「其謂是(斯)」;語曰:「脣亡則齒寒,其斯之謂與?」《穀梁傳·僖公二年》

⑷不用復指代詞的賓語前置情況,直接把代詞賓語放在動詞前,這個代詞賓語一般只限於「是」,其他不多見,如:

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齊桓公伐楚》「寡人是問」就是「寡人問是」

⑸介詞「以」的賓語往往可以無條件前置,如: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

現代漢語中,「夜以繼日」結構同此。

三、表示行為數量的句法

①常規句式:數詞直接放在動詞前面,而不用表示動量的量詞,如: 三進及溜,而後視之。《左傳·晉靈公不君》

現代漢語中的千變萬化、百發百中、一勞永逸等也是這種用法。

②變化句式:把數詞從動詞前面移到句尾,並在這個數詞前面用「者」字復指,「??者+數詞」,者字前的詞語就充當了全句的主語,移到句尾的數詞就成了全局的謂語。如: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記·項羽本紀》」三」在句中作謂語而不是補語

四、被動句

被動句指的是主語是謂語動詞的被動者、受事者。按有沒有特定的形式標誌分為兩大類:

①意念上的被動句:沒有專門用來表示被動的詞,主語的被動性質只能從意思上去理解,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從主語和動詞之間的關係來看,「蔓草」是「被」除的,從意義上構成被動句。

②有形式標誌的被動句,有四種形式標誌:

⑴「於」字句:動詞後面用「於」字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如:

郤克傷於失,流血及履,未絕鼓音。《左傳·鄭伯克段於鄢》。「郤克」被「失」所傷,動詞後用「於」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失」。

⑵「為」字句:

1、為+行為主動者,如:卒為天下笑。《戰國策·趙策三》介詞」為」引進行為主動者」天下」

2、「為??所」式,如:夫直義者,不為人所容。《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為??所」式比單用「為」字被動意義更加明確。

⑶「見」字句:用「見」字表示被動

1、見+動詞 盆成括見殺。《孟子·盡心下》,「見」是表示被動的助動詞,不能直接引進行為的主動者。

2、「見??於」句式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見」字表示被動,「於」字引進行為的主動者,「見??於」句式所表示的被動句式更加明顯。

⑷「被」字句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助詞「被」是幫助表被動。 今月十三日,臣被尚書召回。(蔡《被收時表》),介詞「被」字引進了行為的主動者。

五、矣字:

表示動態的語氣詞,相當於「了」,意味著事物的變化和發展。基本用法是把事物發展的新階段作為新的情況告訴別人。

①用於敘述句句尾,」矣」字總用來報道一種新情況。如:餘病矣。《左傳·齊晉鞌之戰》

1)前面已用時間副詞「已」「既」「嘗」表情況已經如此或曾有某情況,「矣」字是說話人把它當做新情況來報道。如:平原君曰:「勝已泄之矣。」《戰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

2)預料某一情況會出現,」矣」字把它當新情況來報道。如:虞不臘矣。《左傳·蹇叔哭師》

3)偏正複句的偏句表假設,正句表結果,如: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

4)表示一種可能性,當做新情況來報道。如: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②用於描寫句句尾,如:

1)用形容詞作謂語的描寫句,「矣」字把事物的狀態當做一種新情況來報道。如; 天下苦秦久矣。《史記·陳涉世家》

2)有時候描寫句的謂語部分提前,後面用「也」字煞句,就增加了誇張的語氣,但「矣」字本身並不表示誇張語氣。如: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論語·述而》

③用於祈使句句尾,說話人希望對方實現某種行為或停止某種行為。如:

先生休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其祈使語氣是由全句的語調和詞語的全部內涵來實現的。「矣」字幫助把祈使的內容當做新情況來陳述。

④用於疑問句句尾,如:年幾何矣?《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全句的疑問語氣並非由「矣」字表示,仍然保持原來的語法意義,不過也幫助表示疑問語氣。

六、焉字

①」焉」字是一個指示代詞兼語氣詞,它不僅用來代某一範圍或某一方面,還經常用在敘述句的句尾表示提示語氣。

②」焉」字代表的某一範圍或某一方面,常與處所或人物有關,如:餘收爾骨焉《左傳·蹇叔哭師》,含義相當於「於是」或「於是間」,

③如果」焉」字前面是形容詞,就代指比較的對象,如:

晉國,天下莫強焉。《孟子·梁惠王上》莫強焉:沒有哪個國家比它強大。

「之」「焉」和的區別

①在和動詞結合時,」之」用在及物動詞後面,」焉」用在不及物動詞後面,如:

非曰能之,願學焉。《論語·先進》」能」在古代是及物動詞,」學」在古代是不及物動詞。

②同一動詞,加」之」和」焉」字詞義不同,如:

虢叔死焉。《左傳·鄭伯克段於鄢》「死」是不及物動詞,「死焉」即死在那裡。 提彌明死之。《左傳·晉靈公不君》死是及物動詞,指提彌明為保護趙盾而死。

焉字的活用法:

①「焉」和「於」字介賓片語同時出現

「焉」和」於」字介賓片語同時出現,「焉」字的代詞性就沖淡了,語氣詞性質就更為突出了。如: 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寡人之於國》「焉」和「於國」同時出現,代詞性很弱,語氣詞性突出。

②「焉」字作純粹的語氣詞,此時「焉」字帶有指點引人注意的語氣。如:

君以為易,其難也將至矣;君以為難,其易也將至焉。《國語·晉語四》上文用」矣」,下文用「焉」,下文正是說話人要重點強調的。 焉用在疑問句的句尾,句中有疑問代/副詞,「焉」字不僅做兼詞,同時也帶上了疑問語氣。如: 既富矣,又何加焉?《論語·子路》

焉用於句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這種用法並不常見。如:

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墨子·兼愛上》

學完,記得簽到哦!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