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炮其實是各國反坦克炮一種車載模式。畢竟從技術角度來說,"對付坦克的最佳武器,還是坦克"。美軍的75毫米坦克炮(m3)雖然沒有很強的穿甲彈,但是榴彈的裝葯大,對步兵陣地、軟目標的殺傷強,十分利於支援步兵。德軍在戰爭中後期的主力之一:IV號坦克「軍馬」系列使用的即為Kwk40L43/48倍75毫米坦克炮。對於蘇軍的「鐵流」——T-34/76-85家族來說,更是十足的噩夢。同樣,德軍的V號戰車「豹」式也是二戰中型坦克中最具威力的一款武器。其裝備的Kwk42l70倍坦克炮,更是能在3000米開外擊穿m4謝爾曼(非m4a1)的利器

反坦克武器來說,德軍的pak40-75毫米反坦克炮最具穿深。當然,日軍也有90式75毫米野戰炮,在二戰中是繼一式47毫米速射炮後,能在常規交戰距離上擊穿謝爾曼「重戰車」的利器。但本質上來說,還是屬於「野炮」範疇

南斯拉夫人民軍曾將繳獲的pak40/75毫米反坦克炮裝在美援的m3a3輕型坦克上,成為德美混血的「坦克殲擊車」

德軍的Sd. Kfz.251/22 Ausf D.半履帶車。加裝了Pak40/75毫米坦克炮作為應急坦克殲擊車使用。但是備彈往往都不會超過20發。而且戰場生存堪憂。

Pak40-75毫米炮以30°角命中垂直鋼板的穿深表一覽,大致上與kwk40坦克炮無差。可見pak40在千米開外發射PzGr.40被帽風帽穿甲彈仍能擊穿97毫米的裝甲。

自車長位置拍攝的謝爾曼坦克內部彈藥架。可見一名車組成員正在為坦克補充炮彈。一般來說,一輛「M4」謝爾曼的標準配置為70%榴彈,20%穿甲彈以及10%的白磷煙霧彈。

日軍的90式75毫米野炮。是除88式75毫米高射炮外,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唯一一款能在500-800米常規交戰距離擊穿謝爾曼坦克的技術兵器。分為機動式和木輪式。機動90式野炮使用橡膠輪,可採用半履帶牽引車牽引。木輪則由馬拉人扛。根據王法撰寫的《擋車之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軍反坦克戰》一書所述,該炮可在500碼(457.2米)擊穿83.82毫米的垂直滾軋均質裝甲。


如果說是一個國家的同口徑反坦克炮和坦克炮,有時候就是一種東西。

比方說德棍的75mm Pak40反坦克炮和kwk 40坦克炮就是差不多的東西,無非炮身長度(反坦克炮是46倍膛徑,而坦克炮是43和48倍兩種),反後坐緩衝裝置有點不大一樣(坦克炮塔空間小,沒有太多後坐冗餘)

但也有時候不是一種東西,因為反坦克炮的目標很明確,就是用來反坦克。所以它的身管倍徑都比較長,以讓炮彈取得較高的初速,從而獲得足夠的動能擊穿坦克裝甲。

而坦克炮...雖然說二戰打到後來,坦克炮也承擔了主要的反坦克任務,但一些支援坦克還是有的。比方說早期四號坦克上就這麼一根短短的75mm撒尿炮,它主要發射高爆彈用來拆房子、拆掩體、撕步兵。

所以我的意思是,反坦克炮看名字就針對性很強,就是反裝甲。而坦克炮雖然很多時候用的就是和反坦克炮同款,但也會根據需要而上一門諸如短75之類的榴彈炮。


吹水無痕:

你好!

我認為首先坦克炮比反坦克炮造價更高,結構相對複雜,畢竟炮塔空間狹小,後坐行程,拋殼結構等直接影響坦克炮的設計製造和成本。

口徑在75毫米左右的火炮,作為二戰時陸軍裝備的重要直射火力,各選取了兩種具有代表性的坦克炮和反坦克炮作比較:

1.德國PAK40.L46型75毫米反坦克炮 VS 蘇聯ZIS-3型76毫米加農炮

PAK40型反坦克炮是德國設計的一種口徑為75mm的火炮,為了生產這種火炮,早在1939年,德國陸軍就已與克擄伯(Krupp)公司和萊茵一博西格(Rheinmetall-Borsig)金屬公司分別簽訂了合同,但由於忙於其它任務,因此,一直到蘇德戰爭爆發,這兩家公司都還沒有為這種火炮作好生產準備。而當現有武器的侷限性一經發現之後,這兩家公司便立即加快了40式反坦克炮的合同進度。

十分懂得戰時對兵工產品需求量巨大的萊茵-博西格金屬公司,率先生產了一種標準型號的等口徑火炮,這種火炮在結構上與當時已經裝備並且取得很大成功的38式50mm反坦克炮相同。而克擄伯公司設計的則是一種新的錐膛火炮,為了與其它火炮加以區別,將其取名為41式反坦克炮。由於40式反坦克炮具有結構簡單和易於掌握的優點,因此贏得了合同,並且投入了大批生產。這種火炮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戰績卓著,而它所具有的在1000m距離上,著角為30度時,可以穿透94mm(3.7in)裝甲的穿甲威力,在當時被認為是非常令人滿意。後來,在一段時間以後,又提出了第二種計劃,因為必須為這種火炮的簡單性付出一定的代價。這種火炮重達1t9cwt(即1498.2kg),炮手班難以進行操作,而在俄國境內,在春季雪融或冬季泥濘時,有很多性能完好和得心應手的火炮,就是由於炮手班無法將它們拖到拖拉機能夠到達的地點,而不得不被忍痛拋棄掉。

德國PAK40.L46型75毫米反坦克炮

炮身長:3.7米

重量:1.425噸

初速:792米/秒

發射速度:14發/分

身管壽命:600發

裝甲貫穿力:

1000m 直角穿透 116mm、1500m 直角穿透 102mm

1941年底,紅軍炮兵部隊接收了一種新型76.2毫米火炮,即1941年式ZIS-3加農炮,由位於高爾基的工程師A.E.克佛洛斯汀、E.A.薩金和A.F.戈爾迪埃夫在威斯利·格拉賓將軍的領導下設計,和1939年式相比,該炮保留了前者的火力性能,但簡化了設計,重量減輕,便於機動和快速作戰,而且ZIS-3的生產時間減少了1/3,生產成本降低了2/3,生產該炮的主要兵工廠有位於高爾基的92兵工廠和位於沃特金斯克的235兵工廠,德軍曾繳獲了相當數量的ZIS-3,其在德軍中的編號為FK 288/1(r)。德軍士兵非常喜歡使用該型火炮,德軍高層有關該炮的記錄如下:我們的反坦克火力在45毫米反坦克炮退役後大大被削弱,而事實證明,過早丟棄繳獲的ZIS-3火炮同樣也是不明智的,ZIS-3火炮的反坦克能力使得一般的專用反坦克炮相形見絀。從德軍的評價中可以看出,ZIS-3同樣具有優秀的反坦克能力,該炮的炮口初速為680米/秒,能在500米距離上擊穿90毫米厚的裝甲,在當反坦克炮使用時,該炮的命中率和摧毀率是相當高的。由於該炮炮口初速高,攻擊坦克所需時間少,所以通常在炮彈出膛後不久就聽到炮彈撞擊坦克裝甲的碰撞聲,這表明敵方坦克已被摧毀。

克虜伯公司火炮部的總設計師沃爾夫教授在日記中寫道:「從總體上來說,德國的火炮要強於除蘇聯以外其他國家的火炮。在戰爭中,我測試了繳獲的英國和法國火炮,測驗很清楚地反映出德國火炮的優越性。但是我要說俄國的ZIS-3型是二戰中最好的火炮。我可以毫不誇張地斷言,這是火炮歷史上最傑出的作品。」 德國尖子坦克王牌奧託·卡里歐斯在他的回憶錄——《泥濘中的老虎》中寫道:「……如果第一發炮彈沒能擊毀你的坦克,那麼在挨第二發炮彈之前你是沒有多少反應時間的。」他指的就是這種火炮。

蘇聯ZIS-3型76毫米加農炮

全長:6.095米

戰鬥狀態全重:1.15噸

行軍狀態全重:1.85噸

發射OF-350初速:680米/秒

發射BR-350A初速:662米/秒

發射OF-350射程:13.29千米

最大射速:25發/分

持續射速:15發/分

口徑:76.2毫米

我認為德國PAK40在威力強於ZIS-3,但綜合性能,尤其是性價比及戰時製造生產上蘇聯ZIS-3型76毫米加農炮獲勝。

2.英國螢火蟲坦克17磅炮坦克炮 VS 德國IV號坦克48倍徑75毫米坦克炮

早在1942年初英國陸軍即已認識到有必要生產安裝大威力17磅火炮的坦克。此計劃最初選擇的搭載車體了當時英國最新型的A27M「克倫威爾」式巡洋坦克。但是克倫威爾的車體無法容納安裝17磅火炮的大型炮塔,經過延長車體及擴展戰鬥室寬度等大幅度修改工作,曾經誕生過編號A30的「挑戰者」式坦克。儘管A30計劃倉促上馬且樣車尚未完全通過最終測試,但由於除此以外實在無替代產品,英國國防部仍訂購了200輛此型車並裝備部隊。

鑒於直到1943年春A30型車的研製開發工作仍未結束並因此無法按時投入量產。英國皇家坦克兵團(RAC)決定獨自研製開發裝備17磅火炮的坦克。試製研究在位於拉爾瓦斯皇家坦克兵團駐地所屬的軍工廠內展開。通過對盟軍的各種坦克搭載可能性的研究比較,RAC於1943年中期出『美製M4「謝爾曼」式坦克裝備的75mm火炮炮塔可以換裝17磅火炮『的結論。

換裝的方法實際上很簡單:將17磅反坦克炮的閉鎖機構翻轉90˙,安裝在稍許修整後M234A1型75mm火炮炮架上,與此同時為了容納17磅炮的大型炮尾及擴展車內戰鬥空間,將車載無線通訊系統移設至焊接在炮塔後部的裝甲盒中,此裝甲盒也起到搭載長身管重型火炮後車體的平衡配重作用。樣車在順利通過英國國防部的綜合測試評價後,決定17磅火炮搭載車的換裝工程在位於英國利茲市巴恩勃的皇家炮兵工廠內進行。訂單為2,100輛,改造生產於1943年11月開始。改造型車被命名為「螢火蟲」。

英國螢火蟲坦克17磅炮坦克炮

17磅炮

Mk.IVMk.V

性能參數口徑:76.2mm,(炮身長L/58.3)

開發年度彈種 彈頭重量 炮口初速 貫徹力

1942 Mk.3T穿甲彈 7.69kg 884m/秒 110mm

1943 Mk.4T被帽穿甲彈 7.71kg 884m/秒 118mm

1943 Mk.8T風帽穿甲彈 7.71kg 884m/秒 140mm

1944 Mk.1T脫殼穿甲彈 3.458kg 1190m/秒 195mm

1944 Mk.1T榴彈 6.98kg 876m/秒

貫徹力為射擊1000碼(914m)距離上呈30˙角放置的均質壓延裝甲時的數據。後綴T為發射葯含曳光劑

戰爭開始後,面對蘇聯新型的T-34和KV-1坦克,德國性能最好的Ⅲ、Ⅳ號坦克也大為遜色。短管坦克炮穿甲能力嚴重不足,相當部分反坦克任務只能依靠步兵火力完成。而且德國坦克的裝甲薄弱,難以抵擋蘇聯步兵反坦克武器攻擊。但德國坦克戰術運用的出色,以及良好的步坦協同,所以能夠避實擊虛,在戰爭初期取得很大戰果,此外蘇聯各級軍事指揮的無能也促成了這一結果。但Ⅳ號等坦克的性能劣勢是無法迴避的,隨著蘇聯紅軍戰術指揮能力的逐步回復,結果就是德國在莫斯科戰役的慘敗。

而後,德國人除開始研製新型的「虎」式和「黑豹」式坦克外,也開始對Ⅲ、Ⅳ號坦克大加改進。首先Ⅳ號坦克F1型改裝長身管75mm火炮,成為F2型,然後42年G型投產,兩種型號坦克的增強了裝甲,火力也大為加強,勉強可對抗T-34/76。此外Ⅳ-F2型也運至隆美爾的非洲軍團,該坦克火力強、結構好,是當時非洲戰場德意軍隊最倚重的裝備。到Ⅳ號坦克H型開始裝備75mm KwK 40 L/48坦克炮。

德國IV號坦克48倍徑75毫米坦克炮

射擊距離在100m、500m、1000m打垂直裝甲的貫徹力分別為126mm、108mm和87mm。

綜合一下,參考西線英軍螢火蟲坦克戰果,我認為還是英國螢火蟲坦克17磅炮坦克炮性能上強於德國IV號坦克48倍徑75毫米坦克炮。

補充說明:

需要注意的是二戰中大量裝備使用的如:德國虎式和虎王的88毫米炮、豹式的75毫米炮、T-34的76和85毫米炮、JS-2的122毫米炮、M4的75毫米炮沒在此討論之列,所以,必有偏失,確是拋磚引玉,謹供朋友參考。終於答完了...

lykxr


互相打一下就知道了唄


我認為首先坦克炮比反坦克炮造價更高,結構相對複雜,畢竟炮塔空間狹小,後坐行程,拋殼結構等直接影響坦克炮的設計製造和成本


我認為首先坦克炮比反坦克炮造價更高,結構相對複雜,畢竟炮塔空間狹小,後坐行程,拋殼結構等直接影響坦克炮的設計製造和成本我認為反坦克炮會更優越一些


反坦克炮和坦克炮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屬於平射炮,在相同口徑的前提下,個人認為威力應該差距不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