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這個邏輯,他執掌千億美元帝國!瑞·達裏奧理解的全球經濟! 財經 第1張

有這麼一個人,被稱為投資界的喬布斯,他用開創新的手法,為投資於他的對沖基金的很多投資人,賺取了天量財富!

有這麼一個人,將自己對宏觀經濟運轉的心得,和自己在微觀投資方面的經驗,整合成了一本書,叫做《原則》。這本書,被眾多金融從業者奉為圭臬。

還是這個人,被稱為美國對沖基金教父,世界最大的對沖基金——規模1600億美金的橋水基金,就是他一手創辦。這支基金,在2018年,眾多內地外基金折戟沉沙的大環境下,旗下純阿爾法基金全年漲幅14.6%!

是的,這個人就是橋水基金的掌門人——瑞·達裏奧。

靠這個邏輯,他執掌千億美元帝國!瑞·達裏奧理解的全球經濟! 財經 第2張

瑞·達裏奧之故此能夠成功過,和他長期投資過程中所形成的投資認知分不開。

管理過資產的朋友都知道,在資金達到百億之後,哪怕盈利增加1個百分點,都是巨大的成功。就好像2001年之前,我們國家GDP總量小的時候,連續幾年都有10%以上的經濟增長率都不足為怪;但是到現在,我們國家GDP總量已經達到美國的60%,已經從一頭海獅變成一頭巨鯨,再達到每年10%以上的增長無異於癡人說夢,即便保證6%-7%的增長率,都需要努努力。

瑞·達裏奧對宏觀經濟的認知,讓他在資本市場獲利頗豐。我們普通人,也能夠對達裏奧的經驗進行總結,對我們理財時,配置大類資產的時候,能夠有的放矢。

真理,或者說對現實的準確理解,是一切成就的基石——出自《原則》,By瑞·達裏奧。

下邊是聞東給大家總結的達裏奧對宏觀經濟的認識,希望能夠讓更多的朋友獲取,提升自己對宏觀的認知,掌握自己的財富人生。人生髮財靠康波,怎麼解釋?債務週期波段如何判斷?私信777,聞東會給你一個路標。01 宏觀經濟認知和事實不符的根源

我們的任何一次財富投資,都是對自身財富認知的考驗。有句老話講,你怎麼對待錢,錢就怎麼對待你。這句話放大一下,你怎麼看待市場,市場就會怎麼對待你。換句話講,你的認知決定你能怎麼掙錢,能掙什麼樣的錢。

然而,人在成長過程中,對待財富的態度肯定是不一致的。

這是市場最有意思的地方:眾聲喧嘩,總有一款適合你的認知。

這亦是市場時常失靈的原因:魚龍混雜,大多數人從眾而選擇的方向並不總是正確。

傳統主流經濟學,如新自由主義經濟學,都有一些基本假設,比如,理性人;再比如,有效市場。但是市場真的是按照假設運轉的麼?從2008年的次債危機起因和結果來看,未必。

宏觀經濟運轉的認知和事實不符的根源,肯定在於我們的認知出現了偏差。

那麼,怎麼準確理解現實,有效利用現實創造財富呢?

瑞·達裏奧按照他的經濟分析模式,重新解構了宏觀經濟發展運轉的邏輯。

正式介紹達裏奧分析模式的時候,聞東要提醒一下大家:達裏奧的模式,雖然和現在主流經濟學界的觀點與解釋方法有很大不同,但是憑借這個模式,達裏奧成功躲避了最近幾次重大的全球性金融危機,讓橋水基金成為對沖基金界的“常青樹”。02 交易是一切經濟現象的本源

達裏奧認為,世界經濟雖然看起來很復雜,但是總是以簡單疊加和機械運作的方式,遵循一定邏輯運行。

這個邏輯的核心,就是交易。這些交易,是以人的自利天性驅動。所有的經濟週期和動力,都是交易造成的。故此,理解了交易,就理解了整個經濟。交易會形成經濟發展的三個主要驅動力:

短期債務週期;

長期債務週期;

生產率提高。

經濟是無數交易的總和,無時無刻都在發生的交易,是一種極簡單的生物本能。現代交易過程,交易都是買方用貨幣或者信用去交易對方手中的商品、服務或者金融資產。

由於貨幣和信用在支出時的作用是一致的,故此買方已經支出的貨幣和信用加在一起,就是總支出額;達裏奧認為,支出額是經濟的驅動力,如果用支出額除以銷量,那就能夠得出價格。

一個市場,由買賣同一種商品的交易匯總構成,比如股票市場、小麥市場,商品市場等等千百萬個市場……所有市場匯總起來,就構成了宏觀經濟。在市場中進行交易的是四個主體:個人、企業、銀行和政府。上面這四個交易主體都在用信貸和貨幣交易商品、服務、金融資產。四個交易主體中,政府是最大的交易買方和賣方。政府部門中,最強勢的交易部門是掌管稅收和財政預算的財政部門,以及負責發行貨幣、回收信貸的央行。央行通過影響利率和發行貨幣,來實現對經濟的控制。

故此,央行在經濟運轉中發揮着最重要的作用。03 信貸在經濟運行中確定支出,是所有投資人都該注意的關鍵

達裏奧認為,信貸是經濟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亦是所有投資人最應該注意的部分。因為信貸是經濟運轉過程中,最大而且最變幻莫測的部分。

信貸源於借款人和貸款人對債務達成的合意。

在經濟運轉過程中,貸款人和借款人都有自己的訴求:

貸款人是想讓錢生出更多的錢;

借款人一般是要把錢借出來,好買入當時自己還不能負擔的商品以及勞務、投資。

借款人因為佔用了貸款人的資金,通常會償還一部分額外的資金,這就是利息;而利息與本金的比率,就是利率。利率高,資金成本高,借款人就不願意去借錢,市場上的信貸額就少,需求就少;反之亦是如此。不管怎麼樣,如果借款人保證未來償還債務,並且貸款人同意了,雙方一遍會打個欠條,那麼從這個欠條開始,信貸就產生了。

講到這裏,似乎很簡單。我們升個級。

信貸一旦產生,就會形成債務。在現代會計報表中,債務是借款人的負債,但卻是貸款人的資產。如果未來借款人償還了本金和利息,那麼這些資產和債務將會抵充,消失。交易完成。

信貸一旦從貸款人轉移到借款人,借款人就會拿去支出。前邊我們說過,支出就是消費,是經濟的驅動力。一個人的支出是另一個人的收入。你花的越多,和你交易的對方掙的就越多。

一個信用良好的借款人,需要具備兩個條件:

償還能力;

抵押物。

一個人的收入大幅度超過自身的債務,那麼他的償債能力就好,信用就好;如果無法償還債務,借款人還可以用可變現的抵押物來償還債務。故此,-信貸增加-支出增加-收入轉移完成,每個人都掙到了錢,社會財富也會增加。這個循環不斷在不同的交易中重複,形成了信貸-支出循環,促進經濟增長,也造成經濟波動與週期。04 信貸增加,促進短債務週期形成

一個人在簡單交易中,付出和回報成正比,長期來看是平等的,也就是均衡的。

我們的知識歲時間的積累而逐漸增多。知識的積累促使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生產率提高。一個勤奮而善於創新的人在社會上得到的回報肯定比一個懶惰、自滿而故步自封的人獲得的多。但這種變化在短期內不一定體現出來。

生產率在長期經濟發展中最關鍵,但信貸在短期短期發展中最重要。

這是因為,生產率的提高不會劇烈波動,不是經濟起伏的重要動力;但是借債-信貸則直接會刺激消費,造成一篇繁榮的局面,或是在大家還債時讓消費低於產出。

債務量的波動,有兩個週期,短週期5-8年,長週期75-100年。

大部分人能夠感受到波動,但是由於離這種波動太近,只緣身在此山中,通常並不認為這是週期。故此,達裏奧認為,經濟波動並不是由於人們多麼善於創新或者勤奮工作,而是看信貸總量的投放量和投放方式。

每個人借債的本質,實質上是向未來的自己借錢。你給自己設定一個還債的時間。債務到期日,你的支出必須少於債務,以便自己償還債務。這就形成了你的個人債務週期。這個週期放大後,就是一個宏觀經濟上的債務週期。

借債形成的信貸,和貨幣本質不同。在現實生活中,信貸和貨幣最大的不同,是信貸可以押後支付,而貨幣當時就要清償。想像一下自己在燒烤攤擼串,結果半夜出來的着急,沒有帶手機荷包。只好和老闆商量能不能明晚來的時候再給。老闆看你是常客,同意賒賬~你和老闆之間,就創造了一筆信貸,老闆持有資產,你持有負債。只有當你第二天把錢送過來,完成交易,這筆資產和負債才會消失。

按照這個邏輯推廣,市場中只要有借貸行為、押後支付行為,就會有信貸。大部分我們認為的錢,實際上是信貸。美國現在內地的信貸市場,大概有50萬億信貸總額,而實際的貨幣,大概只有3萬億。

在無信貸的市場中,增加支出的方式只有增加生產;在有信貸的市場中,增加支出的方式還有增加信貸!

因此,有信貸的經濟體,由於能夠迅速增加支出,故此實際消費能力能夠超過經濟的增長;但在長期來看,還是會回歸生產率發展的本源。

信貸如果創造出超過償還能力的消費,就會形成不良信貸。但是,信貸如果能夠促進你高效率的使用資源,創造更多收入,那就是良性信貸。比如,你借錢買了一枚鑽戒放在家中供了起來。在你的認知範圍內,這枚鑽戒並不能給你帶來任何收入,那就是不良資產;如果你用同樣的信貸,買了一臺高效的筆記本,用它來製作視訊、文章獲得點擊收入。如果這筆錢夠你償還債務,那它就是一筆能夠提高你生活水平的良性信貸。

故此,聞東這樣的分析師,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觀察各種市場的信貸交易,看他們如果刺激經濟增長,並形成周期。

舉個簡單的例子,辦公室裏有聞哥、聞東、聞小妹和財富哥四個人,聞小妹年薪是10萬元,由於信用良好,她可以從銀行借出自己年薪的10%,也就是1萬元。這樣,聞小妹實際上能夠每年花11萬元;按照我們之前的邏輯,一個人的支出形成另一個人的收入。假設聞小妹的錢都被財富哥掙走了,財富哥的收入成了11萬元,因此財富哥可以從銀行借出自己年薪的10%,也就是1.1萬元.這樣,財富哥實際上能夠年花12.1萬元。以此類推,這個鏈式反應一直進行下去,到第十個人的時候,那個人實際的年消費能力將會達到25.9萬元!

問題是,這個過程會一直持續下去麼?要知道,信貸刺激的消費會形成周期。週期會上升也會下降。05 短期債務週期 如何運轉

債務增加,支出增加,消費擴張,價格上漲,這是短期債務週期的擴張階段。導致這種擴張的源頭是信貸,而信貸可以即刻憑空產生。如果信貸的增加速度超出商品和服務的增長速度,那麼價格就會上漲,這種現象叫通貨膨脹。

央行不希望通脹過高,因為過高通脹將會導致很多問題。因此,一般到這個時候,央行就會提高利率,有能力借債的人會減少,現有債務的成本也會上升,促使大家少借錢。由於進入市場的信貸減少,消費也會減少,支出速度放慢,根據我們的鏈式反應邏輯,信貸擴張會放慢速度。這就會造成另外一種現象,通貨緊縮。

一般來說,通脹的時候,央行為了減少信貸,會提高利率,使消費減少,讓經濟降溫;通縮的時候,為了增加信貸,會降低利率,使消費降低,讓經濟升溫。

故此,在短期經濟週期中,限制擴張的唯一因素,是借貸雙方的借款和貸款意願。

如果信貸易於獲得,經濟就會擴張;反之,經濟就會衰退。

這個週期主要由央行控制,短債週期一般持續5-8年,在幾十年中不斷重複。但是要注意,在每個短期債務週期波峯和波谷結束後,經濟增長和債務都會不斷增長。這是由人的天性所決定的。人們都在追求越大越好,房子越大越好,錢掙的越多越好,生活水平提高的越快越好。這是人的天性。

短期債務總量在不斷增長,累計到長期內,會讓債務增加的速度超過收入,就形成了長期債務週期。其中,貸款人之故此把錢源源不斷的貸給借款人,原因亦是因為人性。

人思考是有侷限性的,幾乎沒有幾個人會做長達10年的規劃,更別說75-100年的謀劃、計算了。普通人能夠真正能夠顧及的,也就是1-2年左右的生活。哪怕是跨國上市公司,央行這樣的巨無霸,也有年報和年度經濟增長率的束縛。這些數據和需求促使他們思考、統計的週期,亦是以年為單位進行計算。

故此,短期來看形勢一片大好,無限美好的未來,收入上升,資產一直在增加,股票市場欣欣向榮,資產回報率很高,用借來的錢去購買商品、服務和金融資產,簡直劃算的不使唔使的。這個時候,經濟泡沫就產生了。

信貸、生產率提高所帶來的收入如果超過借貸的債務,那麼經濟運行就是穩步上漲的。

我們把收入和債務的比率叫做債務負擔。只要收入繼續上升,債務可以承受,人們就會繼續借錢擴大生產。這個過程中,資產價格繼續升高,人們把掙來的、借來的錢都投入到擴大消費和生產的過程中去。只要這個鏈式反應還存在,那麼借款人就能夠保持良好的信用,這個製造信貸的過程就還會持續下去。

但是,整個鏈式反應之中有一個問題,信貸規模不斷擴大,意味着債務成本會緩慢增加,但是償債能力不一定會同步增長。因為任何一個經濟體的長期償債能力,都是和這個經濟體的生產率掛鈎的。即便是偏離,也偏離不了多少。故此,信貸可以無限發,但是信貸一旦偏離經濟基本面太多,就一定會收縮到生產率附近。這種長期收縮的過程,一定會打破債務負擔均衡的狀態,擊碎信貸成長的鏈式反應。

長債務週期一般會在這個時候開始逆轉。經濟運行到達長債務週期的頂峯,債務負擔過重。日本在1989年,美國、歐洲在1929年,2008年都發生了這種情況。06 長債務週期頂峯逆轉之後會進入去槓桿階段

一旦經濟跨過長債務週期的頂峯,就會進入一段急速下滑的去槓桿階段中。在去槓桿階段,人們能夠獲得的信貸支撐減少,收入隨之下降,都在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信貸消失,資產價格下跌,銀行擠兌,股票市場暴跌,社會進入內卷化的惡性循環中。很多借款人為了償還債務,被迫出售各種抵押物,但是由於市場中充斥着相似的抵押物,供大於求,故此這些抵押物的價值仍然在不斷貶值。這進一步降低借款人的信用和借款意願。

故此你看,償還債務增加-資不抵債-支出削減-減少收入-貶值資產-減少信貸-降低借債意願-現金流減少-債務負擔加劇-資不抵債……這個惡性循環就開啟經濟衰退的道路。

在這個階段,無數歷史證明,利率工具都會失靈。在去槓桿化過程中,以美國2008年為例,由於次債危機後,美國本身利率已經很低,趨近於零,因此央行就喪失了調節信貸的功能。此外,在去槓桿化過程中,影響借貸雙方借貸意願的,已經不是借貸出去的資金能否創造出多少價值,而是都想着如何才能償還債務。也就是說,在經濟上行的時候,大家想的更多的是增量,想分更多的蛋糕;但是在經濟下行的時候,大家更多的是想保住存量,也就是保住本金。

本着這個邏輯,在去槓桿過程中,貸款人因為本金有肯能收不回,而不願意借出資金;借款人則因為償還不了已經欠下的巨額債務,而信用度降低,更加不願借入資金。雙方的貸款意願雙下降。07 去槓桿階段 決策層採取的四個基本策略

故此,要走出去槓桿的過程,達裏奧認為要採用四種辦法,先解決債務負擔過重的問題,才能盤活經濟:

第一,削減支出

這種做法看似會解決問題,實際上從社會經濟整體來看,這種做法恰恰最不經濟。因為削減支出會減少收入。如果支出削減的速度比債務減少的速度要快,就會造成社會總需求的下降。最終會加速通縮進程,讓經濟進一步下滑,萎縮。

第二,減記債務-債務違約,破產重組

這一步的關鍵,是避免銀行擠兌。如果銀行發生擠兌,那就有可能意味着蕭條。蕭條之故此會發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發現自己財富的價值實際上沒有想像的那麼高。

還是以半夜的燒烤攤為例,一開始你賒賬擼串,會在你這邊形成債務,在老闆那邊形成資產。如果你第二天沒有還錢,直接跑路,那就意味着債務違約。你這邊債務清零了,但是燒烤攤老闆那邊的資產也就歸零了。故此,為了能夠避免這種情況出現,人們發明瞭債務重組(債務減值)、降低利率和延長債務償還期限等辦法。這種辦法讓債務減值的同時,也會讓更多資產減值,有大概率會造成資產價格下降速度超過債務償還速度。削減債務會直接讓經濟陷入新一輪通縮,因此也不能用力太猛。

第三,財富再分配-將財富從富人轉給窮人

在這個過程中,決策層必須做兩件事情,通過政府支出增加就業,救濟失業人口。

但是這兩件事情需要錢。決策層就只能加稅或者增加財政赤字(借債)。

但在收入下降和很多人失業的時候,需要向誰徵稅呢?富人!進行財富轉移。

如果決策層沒有及時作出反應,那麼貧富階層之間的對立就會加劇。很多時候,這種對立的加劇不但會影響一個國家的發展,甚至能夠左右國際局勢。1929年的經濟危機,直接催生出後邊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四,發行貨幣/製造信用

故此,發行貨幣成了後來決策層應對去槓桿過程的不二法門。央行不斷發行貨幣,用新發貨幣來購買資產和政府債券。美國在08年次債危機爆發之後,直接發行了2萬多億美元貨幣。同一時期,歐洲央行,英格蘭銀行,日本央行都在增發貨幣,也就我們說的量化寬鬆。

央行通過製造出的貨幣,直接入市購買資產,從而托住了資產價格的底部,刺激支出和信貸。但是,這種措施僅僅有利於那種能夠擁有金融資產的人。因為央行發行貨幣,僅僅能夠購買金融資產。這個時候,央行購買國債,實際上就是把錢借給財政部。

央行發行貨幣購買金融資產,穩住金融資產價格;財政部在市場中購買商品和服務,穩住實體經濟價格。

這個四個辦法使用的目的,都在於降低社會整體債務負擔比例。但任何一個措施,都有缺陷。因此,決策層最大的問題,在於綜合使用這四種措施,平衡其中的通貨緊縮(前三種方法)和通貨膨脹因素(發行貨幣方法)。如果能讓通脹和通縮穩定在一個固定的範圍內,就會帶來穩定的去槓桿化。

穩定去槓桿的目標,一定是在不引發惡性通脹的前提下消除債務。在穩定去槓桿過程中,央行一定要推動收入的增長,而且要讓收入增長率超過債務增長。比如,一個國家,債務利率是2%,收入增長幅度是1%,而且債務總量和收入總量的比值,已經達到100%。那麼這個國家如果不採取措施,是永遠不會償還完債務的。故此,這個時候必須發行更多貨幣,讓收入利率超過債務利率。

感謝所有讀到這裏的朋友。聞東感謝你花費生命中的一段時間,陪伴聞東完成這套理性思維體操。聞東想通過達裏奧這個全球投資大佬的認知成果,和大家分享一個最樸實不過的道理:

人生成長,富足的三條實用法則,他們樸實、簡單,但卻有用的可怕:

第一,永遠不要讓債務的增長速度超過收入增長速度,因為債務會把你拖垮;

第二,永遠不要讓收入增長速度超過生產率,因為這最終會讓你失去競爭力;

第三,亦是最重要的一點,盡一切努力提高生產率/自己的知識密度,因為生產率會能決定一切價格,知識密度決定財富密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