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山東半島養殖農民挑揀蛤蜊裡面的空殼,採用的是一種簡單卻神奇的方法——泥漿分離法,讓人看了感覺不可思議。

蛤蜊,是生長在海域灘涂上的貝類,常見的養殖品種是雜色蛤。雜色蛤收穫的時候,一般是幾千斤或者上萬斤同時上岸,挑選裡面的殼,依靠工人挨個分揀肯定不行。不知道什麼時候,人們發明了這種泥漿分離法。幾年前我參與過雜色蛤養殖,親身體驗了這種蛤蜊去除空殼的方法,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步,製作泥漿,準備收穫。

高手在民間,這句話一點不假。養殖的農民在海邊建一個水泥池,從耕地里拉一些泥土備用。蛤蜊收穫的時候,上岸前,養殖農民就用電泵抽一些海水放進池子里,然後,往海水裡加入幾推車泥土,一邊加泥土一邊攪拌,直到成為略顯稠厚的泥漿。

第二步,過篩,去掉碎殼和雜質。

雜色蛤的養殖過程中,難免會有死掉的蛤蜊,收穫的時候,這些空殼會混在蛤蜊裡面被帶上岸。同時,收穫的蛤蜊裡面還有其他的小貝類等雜質。剛上岸的蛤蜊,首先要過篩子。篩子,是農民用角鐵、鐵板、鋼筋自己製作的,過去是兩個人手動過篩,現在多數改成電動的了。電動篩子一般分兩道,篩網的大小不同。第一道篩孔較小,篩掉破碎的蛤蜊殼;第二道篩孔稍微大一些,篩掉小的蛤蜊和其他雜質,小蛤蜊還要繼續投放到海里養殖。

第三步,泥漿分離。

經過電動篩子去除碎殼和雜質的蛤蜊,直接送進泥漿池中,工人也在不停的攪拌,使所有掉進池中的蛤蜊,都掛上泥漿。經過人工攪拌之後,空殼會沉在池底,活的蛤蜊會浮在泥漿的上層,然後,工人用抄網把上層的蛤蜊撈出來。

第四步,沖洗掉泥漿。

活的蛤蜊從泥漿池中撈出後,外殼上掛滿了泥漿,工人用電泵抽取海水,對這些蛤蜊進行反覆沖洗,沖洗掉外殼的泥漿,還原它們的本來面目。

第五步,人工挑揀。

採用泥漿分離法,能夠篩選去掉絕大多數的蛤蜊空殼,但也會有個別的空殼和其他貝類仍然夾雜在蛤蜊中。因此,沖洗乾淨的蛤蜊,最後一步還要經過人工的簡單挑揀。有了前面的一步泥漿分離,這一步人工挑揀就簡單多了。

第六步,裝麻袋。

雜色蛤離水後存活時間比較長。挑揀完的蛤蜊,一般要裝到小麻袋裡等待運輸,一袋40斤。因為麻袋吸水後能夠保濕,可以使蛤蜊幾天時間不死亡。這些裝麻袋的蛤蜊,有的被經銷商出口的日本,有的運送到大城市走上人們的餐桌。

這種方法,是不是很神奇?你們還見過其它方法嗎?

【以上僅代表我的觀點,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或者啟發。您有什麼更好的意見建議,歡迎關注交流,或者在下面留言評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