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前蘇聯的軍艦建造能力還是非常發達的,在其解體前建造了一系列包括航空母艦和大型戰列巡洋艦在內的許多艦艇,俄羅斯繼承了蘇聯大部分的工業體系,但是蘇聯的最大造船設施位於烏克蘭的黑海沿岸,航母以及很多大型軍艦都是在那裡造的,此外很多配套工廠,散佈在蘇聯的各個加盟共和國內,蘇聯解體後,這些配套工廠流失,給俄羅斯造船業也帶來極大影響。此外,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又經歷了「落魄」的十年,經濟十分困難,國內大量的人才流失也給俄羅斯造船業帶來嚴峻影響。這都影響了俄羅斯建造大型水面艦艇的能力。現在俄羅斯海軍的主力艦艇還是前蘇聯的老船,新建的艦艇除了戰略核潛艇和小型護衛艦之外,大型水面艦艇的更新換代幾乎遙遙無期。就連一些大型艦艇的維護和改裝都很喫力。但是,普京上臺後,重振俄羅斯軍工業,其造船業有了一定的發展。比如說通過給印度改造航母,北方造船廠擁有了幾乎能造航母的硬體設施,但是,從其直接露天的施工現場,連一個船塢都沒有,可以看出俄羅斯的造船業是比較「落魄」的。

那為什麼俄羅斯要造3萬噸的核動力破冰船呢?我想這主要是為了發展經濟考量,因為在北極地區俄羅斯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開採項目,其國內經濟發展的五分之一要靠出口北極石油天燃氣資源帶動,所以俄羅斯打造龐大的破冰船艦隊來滿足開採資源之需。可以看出,俄羅斯已擁有建造大船的能力。受制於西方國家的制裁,缺錢可能是影響俄羅斯海軍建造大型艦艇的主要因素。畢竟大型的破冰船能夠帶來實打實的經濟發展,大型艦艇的建造及維護可是一筆不小的花銷。相信俄羅斯建造大型船隻的技術應該是夠了,但是受制於國內經濟,俄羅斯海軍是真的缺錢。同時,俄烏關係緊張也給俄羅斯建造大型水面艦艇帶來一定困難,因為大型艦艇的燃氣輪機前蘇聯時期一直在烏克蘭境內建造,俄羅斯自己不能自行生產。此外,俄羅斯整個國家的戰略收縮,集中力量發展戰術級武器,海軍從「遠洋巡航」向「近海防衛」轉變,這些都影響著俄羅斯大型艦艇的建造。


首先從經濟能力上分析,俄羅斯的經濟近幾年來在中國的幫助下才略有起色。雖然號稱金磚國家,但是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及盧布的匯率實在與一個大國不相襯。所以好鋼用在刀刃上,把民用兼軍用的先進的、世界級的東西先搞出來,可以挽回些國際聲譽,也許可以贏得訂單賺些外匯。然後我們從俄羅斯的軍事需求來分析,俄羅斯海軍把重點放在潛艇部隊的建設,水面艦船的建設幾乎可以說嚴重滯後,這幾年並沒有造出什麼象樣的軍用艦船。但是俄羅斯從蘇聯解體的遺產中継承了很多大型軍用水面艦艇和潛艇,這些水面艦艇雖然說已經落後,但是真的上了戰場也不失為海洋的驕子,量敵方也不敢掉以輕心,俄羅斯海軍也是會精打細算過日子的,畢竟瘐死的駱駝比馬大。再則從俄羅斯的造艦技術和造船設備來分析,俄羅斯的造艦技術師從前蘇聯,蘇聯解體時大量專家、高級技工、圖紙等流失到世界各國,俄羅斯要重新培養新的成熟型人力資源,需要二十年的時間甚至更長,當時蘇聯的造船技術和工藝和現今的技術相比又差了N個檔次,追敢又要花費一段時間。造船廠的設備老舊無法更新,新型的造船技術與工藝在老舊設備上根本無法實現,造出來的東西就已然落後了,那有什麼意義?沒有相應的資金投入新產品研發,只能把有限的資金放在自己的強項潛艇上,這是最聰明的選擇。最後還是錢,俄羅斯經濟蕭條,很多科研院所應為無薪金髮放,使得很多專業人士改行或者自尋出路;工廠因為沒有工資發放使得大量專業工人失業轉行;工廠無起動資金,無錢購置原材料,無法生產。蘇聯的腐敗和自大&美國的陰險與狡詐共同孕育了現今的俄羅斯造船業的結局。


首先,俄羅斯沒有大型作戰艦艇的相關配套,因為俄羅斯現在的大型作戰艦艇基本上是繼承於蘇聯。而在蘇聯時期建造大型作戰艦艇所需的船廠、主機廠以及相關的配套比如:動力系統、雷達系統都在前蘇聯的加盟國烏克蘭境內,近些年來,俄烏的關係急劇下降,兩國之間的軍事合作越來越少,烏克蘭提供給俄羅斯的各型發動機的數量也越來越少,甚至出現了斷供的現象。沒有辦法,俄羅斯只能硬著頭皮自己搞,但是這需要時間,這也導致了俄羅斯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合適的常規動力系統可用。好在俄羅斯自己核反應堆技術比較先進,但是核反應堆只能裝在塊頭很大的船上,所以也就導致了俄羅斯能製造大型破冰船,卻製造不了中小型作戰艦艇的局面。

其次,由於俄羅斯的經濟原因,這也決定了其肯定不能像中國一樣「下餃子」,但是為了搶佔北極的戰略資源,同時也為了在北極彰顯其軍事存在,所以建造大型核動力破冰船的計劃也就被早早地提上了議事日程。所以大型破冰船的項目能夠很快完成,而中小型作戰艦艇的項目卻一拖再拖。


隨著全球化的時代發展海洋貿易一直是各個國家之間最重要的經濟紐帶,特別是對於亞洲和歐洲國家來說,除了近兩年來我國首創的「一帶一路」首次將亞洲和歐洲的貨物交易聯繫在一起外,一直以來亞洲和歐洲之間的貿易運輸都嚴重依賴海運,但是海運受限於航程遠的特點並不能將全球化貿易提升至一個新的高度,所以尋找更好的替代方式也就成為了重中之重。從地圖來看的話如果民用貨船能夠從北極前往歐洲的話,那時間和距離都至少降低一半之多,但是北極常年的冰凍讓這個夢變得遙不可及。

作為北極圈附近的國家,俄羅斯肯定不會放棄這次發展經濟的機會了,所以開闢北極航線就成為了俄羅斯新的任務。而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也繼承了蘇聯時期留下的好幾艘專門用於在冰封的海面開闢航道的破冰船,而且大多數都是性能更有優勢的核動力破冰船。現在俄羅斯獨立建造的北極級核動力破冰船都已經下水三艘,北極級核動力破冰船作為俄羅斯最新設計建造的一型核動力破冰船,滿載排水量接近3.5萬噸,但是俄羅斯海軍新裝備的22350型護衛艦最大噸位卻只有4500噸,差距也太大了吧?那能建造3萬噸的核動力破冰船為什麼只能建造4500噸的護衛艦呢?

其實不管是3.5萬噸的核動力破冰船還是4500噸的護衛艦都是俄羅斯造船行業的開端,因為在蘇聯時期俄羅斯大部分軍艦都是在現屬烏克蘭的黑海造船廠和靠近北極的幾個造船廠建造。但是隨著蘇聯的解體,分給俄羅斯的幾個造船廠因為生計問題早已經員工和技術流失嚴重,重要的是蘇聯時期軍用艦船所需要的動力系統、電子系統的配套廠商大部分都在烏克蘭,俄羅斯境內的造船廠也因為沒有訂單而破產或者失去建造大型水面軍艦的能力和技術。

再加上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經濟一直不好,所以在軍艦的更新換裝上就出現了斷層。到了新世紀後俄羅斯一心想要重陣海軍雄風,所以為俄海軍艦隊及時得補充新軍艦就是最好也是最迫切的需求。但是一方面因為經濟原因,建造軍艦的經費一直不能及時下撥,畢竟海軍每年僅有的軍費大部分都去更新建造北風之神級等核潛艇了,留給水面艦艇的建造費用少之又少,所以對於造船廠來說也就慢慢生疏了。再加上俄羅斯境內一直缺乏建造水面軍艦的上萬家配套廠商,特別是軍艦核心的動力系統此前一直是從烏克蘭曙光機械廠提供,但是隨著俄烏關係跌落冰點之後,俄羅斯要想建造軍艦就只能靠自己了。但是俄羅斯此前從未建造過大型軍艦的燃氣輪機等高端動力系統,所以像唯一建造的4500噸級的22350型護衛艦早在2006年就開始建造了,但是因為建造費用不能及時下撥等原因直到2017年才服役,後續的艦艇更因為動力系統斷供而停止了建造。而核動力系統的設計、建造一直在俄羅斯自己手裡,而且因為核潛艇的建造需求等原因,俄羅斯在水面和水下核動力裝置上也一直保持了技術傳承和更新迭代,所以像3.5萬噸的核動力破冰船俄羅斯自行建造沒有多大問題,但是建造常規動力的軍艦反而因為動力系統問題不行了。而俄羅斯境內重新成立起來的燃氣輪機配套廠商提供的燃氣輪機目前還在測試之中,所以一直缺芯的俄羅斯海軍也就無法建造新的軍艦和更大的軍艦了,至於建造核動力的水面軍艦雖然技術不是問題,但是資金卻是最大的問題。所以對於俄羅斯海軍來說,不能裝備新的軍艦和更大噸位的軍艦的原因主要有:資金嚴重不足、軍艦建造的包括動力系統在內上萬家系統配套廠商數量不足、船廠附屬硬體設施和建造工人因為十幾年沒有建造新的軍艦了,所以一切得重新開始。所以簡單來說就是一缺錢、二缺技術。

上海到鹿特丹,感覺走白令海峽的北冰洋航線,比走印度洋航線近不了多少,並且北冰洋航線環境惡劣,沿線也沿有多少值得停靠值生意的港口。

直接地說,北極航線在商業運行方面,價值遠不如印度洋航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