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是沒法成立,因為孟達被司馬懿發現,是諸葛亮派人去告密的......

《晉書 宣帝紀》記載:「達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儀,因漏泄其謀。達聞其謀漏泄,將舉兵。」

《華陽國志 漢中志》記載:「時宣王屯宛,知其情,乃以書喻之曰:「將軍昔棄劉備,託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埸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齒於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太平御覽三百五十九》引司馬彪《戰略》:「亮使郭摸詐降過魏興。太守申儀與達有隙,摸語儀言:玉玦者,謀已決;織成者,言謀已成;蘇合香者,言事已合。」

《三國志·劉封傳》記載:「太和中,儀與孟達不和,數上言達有貳心於蜀,及達反,儀絕蜀道,使救不到。

結合幾條史料可得知,諸葛亮認為孟達反覆無常,未必肯真的舉兵,於是派郭模詐降魏國,路過魏興告知太守申儀。申儀素來與孟達不合,就把這事上奏長官司馬懿。而司馬懿已打算出兵討伐孟達,顧慮孟達可能加固上庸城防,就寫信給孟達說郭模是詐降,是諸葛亮的離間計,不然以諸葛亮的智謀,怎麼會故意泄漏這樣的機密?於是孟達放鬆了對司馬懿的警惕。

孟達舉兵成功的關鍵並不在於有沒有被司馬懿發現先,諸葛亮的戰略相當周詳,在孟達舉兵同時,漢中和荊州的諸葛瑾同時發兵增援孟達,與其同事諸葛亮主力北攻隴西,武昌的孫權和陸遜也在備戰。只要孟達能堅守三四個月,對諸葛亮就已經很有利。

這時諸葛亮北定隴西三郡,將曹魏主力引走。孫權、陸遜也理所當然舉兵北伐。孟達的作用可以牽制著曹魏的荊州軍,對其側翼造成威脅,這能跟孫權的荊州軍形成夾擊之勢,所以司馬懿不可能長時期進攻上庸。只因為孟達一軍敗的太快,對諸葛亮的大戰略沒發揮任何作用。

新城孟達所處的位置在南陽司馬懿和魏興申儀之間,漢中的援軍要增援孟達就非得攻取申儀的魏興郡,司馬懿要增援申儀也非得滅了孟達。魏興北依秦嶺,南靠巴山,漢水橫貫東西,河谷盆地居中,由漢中向此地進攻極為困難,上庸的地形跟這也差不多,雙方的局勢可謂五五開。

後來蜀漢大司馬蔣琬也曾企圖製造大船,由漢水、沔水出兵襲擊魏興、上庸,遭到費禕、姜維反對,這條道路易守難攻是出了名,不然諸葛亮也不會多次北伐都不考慮這條路線。

除去孟達輕視司馬懿,諸葛亮對此地也不夠重視,蜀軍的主力全投入北伐戰爭中,雖然也從漢中出兵增援孟達,卻被申儀阻攔在安橋和木蘭塞。諸葛瑾的進軍路線不明,他有可能是從荊州出兵,由沮水出兵援救新城,途中遭到司馬懿的部隊阻截。

總結來講,孟達起兵的實際作用對孫權更為有利。對蜀漢最大的益處是牽制曹魏兵力,但諸葛亮在北伐中任用馬謖,導致兵敗也有用人不當原因,這不見得是孟達的牽制可以逆轉。而孫權能得到孟達相助,則加大攻取襄陽的可能性。揚州方面,孫權命周魴與曹休溝通,意圖將曹休引入死地,也將會給予曹休一場重創。若曹魏的荊州戰線在失守,得益最多的自然是孫權。


不可能的,因為蜀國和魏國的實力相差太大了,天下九州,蜀國只有益州,而魏國有六,而且對於蜀國的首都洛陽長安的話,對魏國也只是城市罷了,就算孟達起事成功了,有可能會得到短暫的勝利,但是依然會被司馬懿慢慢剿滅的,畢竟孟達不是大將之才,諸葛亮估計也會打下魏國大面積的領土,不過蜀國依然滅不了魏國,之前我說過,對於十萬人的大敗魏國可以承受,而蜀國就是滅頂之災,諸葛亮不可能滅魏全勝吧!司馬懿也不是喫素的,最後諸葛亮也會因為糧草不濟,或者街亭之類的敗仗而退回益州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