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五大情報組織之一的前蘇聯「克格勃」(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前身為1917年12月成立的蘇俄政府情報機構肅反機構「契卡」。列寧對契卡提出的要求,就是通過非常手段同反革命分子作鬥爭!所以kgb有巨大的權力,開展暗殺,保衛、竊聽、盜竊、跟蹤等多項間諜工作,說是祕密警察一點都不為過。

「契卡」成立於蘇共立足未穩的特殊歷史時期,在建立後對蘇聯進行了比較血腥的清洗。比如剿滅叛亂,清除流氓、黑幫、娼妓、對沙俄貴族的清肅、和斯大林時期的黨內清洗,在「大清洗」中,沒有法庭,沒有偵查和預審,。

1937年,斯大林在蘇聯實施了大規模的鎮壓運動,運動不僅規定了鎮壓的各類對象,還具體規定了各地區應當鎮壓的各類對象的人數。這種人類歷史上前所未聞的按計劃捕人、殺人的做法造成了極為嚴重的惡果,為了完成和超額完成捕人與殺人的任務,構陷無辜、抓人湊數的現象司空見慣,被清洗殺害的無辜者數以百萬計,恐怖氣氛籠罩著整個蘇聯。據蘇聯官方公佈的數據,1937—1938兩年,有一百三十四萬餘人因政治原因受到審判,六十八萬人被處死刑。考慮到蘇聯安全機關的一貫性及由此產生的縮小內部清洗運動受害者數字的可能性,兩年間,蘇聯每天就有1200—1300人被處死。

冷戰時期,克格勃進一步加強了對內的監控,工作人員一度達到50萬名,邊防軍30萬人,此外,在國內社會各階層為自己物色、發展大量的諜報人員,全國有150萬線人,擁有獨立完整的抓捕、審訊機關,有獨立行動的能力,它的監控能力延伸到了蘇聯的每個角落。保證了對國內人民的有效監視。老百姓普遍擔憂自己的安全、自由、時刻都要擔心自己身邊的耳朵和眼睛,種種倒行逆施的行為讓克格勃臭名昭著,被蘇聯人民痛恨。


1954年,蘇聯的特工組織被重組,並重新起名為蘇聯安全委員會,簡稱「KGB」,也就是克格勃。在冷戰時期民眾對克格勃的態度很複雜,一方面羨慕各種凌駕於國家機關之上的權力,另一方面又對它能夠決定很多人生死禍福而感到恐懼。在當時民間流傳著一個諷刺克格勃的笑話,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具木乃伊,但是無法搞清楚木乃伊的年齡。於是就把木乃伊交給了克格勃處理,第二天早上就查出了答案,是3147歲,考古學家很震驚的問他們是怎麼知道的,克格勃特工指著木乃伊回答:「很簡單,他招了。」

在當時克格勃的體系非常龐大,人員眾多,並且功能也非常健全,他們承擔了收集情報、守衛邊疆、保護領袖、打擊間諜、祕密監視等絕大部分任務。從教堂到軍隊他們無處不在,深入到城市鄉村每一個角落,甚至是在俄羅斯旅行的外國遊客,都會被跟蹤。為了滿足這麼多任務的需要,邊防軍總管理局和克格勃高等學校專門負責系統的培訓,來提供專業的高級間諜。 同時克格勃不受監督的權力,也成為他滅亡的原因,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的特工機構和聯邦政府的關係非常撲朔迷離。尤其是克格勃的領導人弗拉基米爾·克留奇科夫參與策劃了「八月政變」,之後葉利欽便想盡辦法削弱克格勃的權力,逐漸瓦解它的內部機構。但是由於克格勃的人對「忠誠」遠比其他人更為深刻,所以普京上臺之後對克格勃出身的人都很重用,根據統計,俄羅斯政要當中至少有四分之一有克格勃背景。尤其是在普京第一任總統期間,重要的職位有一半以上出身克格勃。 於是乎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克格勃的形象不再那麼恐怖,而轉變成了俄羅斯的「間諜長城」,甚至受到很多人的崇拜。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