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繇,因為在《三國演義》中描述較少,也沒有荀彧、郭嘉、賈詡、程昱等人的出彩表現,所以知之者不多,反不如他的兒子鍾會出名。但在漢末三國時期,鍾繇作為曹魏重臣,地位舉足輕重,官渡之戰時曹操曾親自贊道:「關右平定,朝廷無西顧之憂,足下之勛也。昔蕭何鎮守關中,足食成軍,亦適當爾。」這便是有人將鍾繇比作漢初蕭何的由來。

另外,現在人都知道書聖王羲之,卻不知道鍾繇乃是王羲之的師祖,兼工篆、隸、真、行、草多種書體,是漢字由隸書向楷書演變的主要推動者。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說:

蔡邕受於神人,而傳與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

由此可知,鍾繇書法源自於蔡邕,後傳衛夫人,再傳王羲之。因為他在中國書法上的重大貢獻,後人常將他和王羲之並稱為「鐘王」。

而今天,我們就來瞭解下這位的傳奇人生。

潁川名門,幼年顯貴

鍾繇,字元常,於公元151年出生在豫州潁川郡長社縣。潁川鍾姓源自於宋國子姓,後改為伯,再改鍾離,著名人物有秦末項羽麾下的大將鍾離昧。漢朝建立後,鍾離昧次子長社令鍾離接為避禍,改姓為鍾,並隱居於長社縣,逐漸形成了潁川鍾姓。其後鍾姓人才輩出,著名的有鍾元官至尚書令,領廷尉;鍾寶官至河東太守,東漢名士;鍾皓,清議領袖,「潁川四長」之一,等等。

《三國志·鍾繇傳》中記載,鍾繇幼年曾經和叔父鍾瑜一起去洛陽,路上遇到一個相士,稱鍾繇生有貴相,但有被水淹的厄運,需要小心。之後兩人又繼續走了不到十里,在過橋的時候,馬匹突然受驚,將鍾繇甩到河中差點淹死。此事過後,鍾瑜對相士的話深信不疑,供給資費,讓鍾繇專心讀書。

南陽陰脩擔任潁川太守時,鍾繇與荀彧、荀攸、杜祐等一起被舉為孝廉,並擔任了尚書郎、陽陵令,但因病離職。後來又被三府徵召,擔任廷尉正、黃門侍郎。

謀歸曹操,安定關右

在經歷了董卓之亂後,司隸地區十室九空,曹操便遣使想迎接漢獻帝到許昌。但當時長安控制在李傕郭汜等人手中,他們就想截留使者來拒絕曹操的請求。但是鍾繇卻勸說道:「現在四方英雄四起,都假借王命割據一方,只有曹操心繫王室,如果拒絕了他的忠誠,是不利於未來發展的。」這樣曹操的使者才和漢獻帝取得了聯繫。

後來李傕日益驕縱,甚至敢於脅迫漢獻帝。鍾繇便和尚書郎韓斌共同謀劃,幫助漢獻帝逃出長安,東歸曹操。鍾繇以此功,拜御史中丞,遷侍中、尚書僕射,封東武亭侯。

但是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引起了山東諸侯的不滿,尤其是和袁紹之間的同盟更是變得岌岌可危,隨時可能破裂。同時以馬騰、韓遂為首的西涼軍閥割據關中,對關右地區虎視眈眈。他們和袁紹的幷州相鄰,萬一聯合後果不堪設想,對此曹操無比憂慮。

荀彧瞭解到了曹操的苦惱,於是向他推薦了鍾繇。建安四年,199年,在官渡之戰爆發的前夕,鍾繇被曹操任命為以侍中守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全權負責關中事物,不受各項制度約束。

鍾繇到達長安後,不斷於馬騰、韓遂等關中各勢力聯繫,最終說服馬騰、韓遂歸順曹操,並各送兒子入朝廷作為人質。

官渡相持期間,鍾繇不僅維持了關右穩定,更為曹操輸送了兩千匹戰馬,使曹操親自回信:「得所送馬,甚應其急。關右平定,朝廷無西顧之憂,足下之勛也。昔蕭何鎮守關中,足食成軍,亦適當爾。」

202年,袁尚任命的河東太守郭援趁南匈奴作亂,率大軍攻略河東。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鍾繇親自率軍迎敵。在郭援還未渡過汾河一半的時候,鍾繇發兵出擊,在馬騰援軍的配合下大敗袁軍,斬殺郭援,降服南匈奴。

曹魏勛臣,功高德昭

從官渡之戰時起,鍾繇一直為曹魏經營關右地區,面對數次劫難後人口稀少的問題,他一邊從關中遷徙人口,一邊招募流民,使人口重新充實。211年,曹操討伐馬超時,因為鍾繇多年的經營,糧草得以保障,鍾繇被上表任為前軍師。

213年,曹操被封魏公,魏國建立,鍾繇任大理,升相國。當時還是太子的曹丕特賜五熟釜,上有銘文:「於赫有魏,作漢藩輔。厥相惟鍾,實幹心膂。靖恭夙夜,匪遑安處。百寮師師,楷茲度矩。」

但是219年時,魏諷相應關羽謀反,鍾繇因曾舉薦魏諷相府西曹掾受到牽連被免官。次年,曹丕即王位,鍾繇復官為大理。同年曹丕稱帝,鍾繇被任命為廷尉,進封崇高鄉侯。

223年,鍾繇代替賈詡為太尉,轉封平陽鄉侯。與司徒華歆、司空王朗並稱,曹丕曾說:「此三公者,乃一代之偉人也,後世殆難繼矣!」

226年,魏明帝曹叡即位,鍾繇進爵為定陵侯,增邑五百戶,遷太傅。此時鐘繇已經76歲高齡,又有腿疾,行動不便,同時華歆也年老有病,於是兩人皆被特許乘坐車轎上朝,並由衛士抬到殿上就坐。這成為了以後三公有病時參考的舊例。

230年,鍾繇去世,享年80歲,謚號「成」。243年,鍾繇得以配享曹操。

鍾繇還有一個讓人津津樂道的地方是,公元225年,75歲高齡的他竟然喜得幼子。而這個孩子,就是之後滅蜀的鐘會,他不僅在軍事上頗有才能,還精通文賦和玄學,更是深得其父書法的精妙,被《書斷》評為「妙品」,僅次於「神品」。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鍾繇,何許人也?在我們熟知的英雄輩出的三國歷史中,似乎存在感很低,甚至不知道他是鍾會的父親,其實鍾繇纔是真正的大神!

偉大的書法家

這也是鍾繇給大部分人的形象,但是很少人知道鍾繇在中國書法歷史上的地位!

秦朝統一六國後,也將文字的書寫方式統一為篆書,到了西漢進一步發展成隸書,一直傳到東漢。那麼我們現在熟知的、應用很廣的楷書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楷書出現於三國時期,主要為鍾繇所推動!由此可見鍾繇的歷史地位。

書法,廣義來講,從漢字誕生之初就存在,但是作為藝術,卻是從東漢時期開始。

蔡邕的創造了對後世影響極大的「飛白書」,他女兒蔡文姬得到蔡邕真傳,蔡文姬傳於鍾繇,鍾繇推動隸書向楷書演變,創造了楷書書法「銘石書」、隸書書法「章程書」、行書書法「行押書」,均有大成。

鍾繇書法傳於衛夫人,衛夫人傳於王羲之,即鍾繇為王羲之師祖,兩人被書法界尊稱為」鐘王」。

由此可見,鍾繇是書法的重要貢獻者,是楷書形成的重要推動者,在書法界是泰山北斗級的大神。

傑出的政治家

書法只是鍾繇的「業餘愛好」,他的職業是政治家!

鍾繇最開始任職於漢室,輔佐漢獻帝,董卓被除掉後,大權又落入李傕郭汜手中,鍾繇便開始謀劃漢獻帝逃離長安,最終在鍾繇的策劃下,漢獻帝成功東歸,並被曹操迎入許都,雖然是剛出虎口又如狼窩,但是從事情本質來看,鍾繇還是功不可沒的,因功封侯。

曹操時代,馬騰、韓遂勢力強大,威脅關中,但是此時曹操被袁紹所牽制,無暇顧及,便派鍾繇至關中主導軍政大事。到了長安之後,經過鍾繇的運作,原本盛氣凌人的馬騰韓遂竟然成了乖寶寶,甚至還把兒子送到許都作為人質。穩定了關中,鍾繇便源源不斷地將戰略物資送到官渡之戰前線,解了曹操的燃眉之急,興奮的曹操直接把鍾繇比做蕭何!

曹丕、曹叡時代,鍾繇均官至三公,位極人臣,去世後曹叡親自弔唁,並配享曹操庭廟。

卓越的軍事家

為什麼說鍾繇是真正的大神?因為他纔是真正的文武全才,而且他的軍事成就可不是一般人能比擬的,因為他的戰利品是匈奴單於!

經過東漢的持續打擊,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投降於漢朝,北匈奴遠遁中亞。東漢末年,中原混戰,南匈奴賊心又起,屢次南下侵擾,這一次他們的呼廚泉親在帶隊在平陽作亂。

鍾繇帶兵圍剿,最終將匈奴人團團包圍在平陽,殺退前來救援的郭援部隊後,威逼匈奴單於投降。此後曹操將匈奴單於留在許都,並將南匈奴一分為五,所以三國時期匈奴無法再興風作浪。

後續鍾繇還平定了高幹等人的叛亂,替曹魏集團穩固了關中。

所以鍾繇是諸葛亮般的存在,但是因為深處曹魏陣營,被尊劉抑曹的《三國演義》選擇性忽略,讓這位大神級人物蒙塵。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整個三國時代,英雄人物層出不窮。隨著「三國迷」的推進、影視遊戲的渲染,造就了一批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比如「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但是今天我們解讀的這一位卻是一個「另類」。這個「另類」指的是他在中國書法文化史上首屈一指,但是卻在我們熟悉的三國英雄人物中「籍籍無名」。他就是三國曹魏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鍾繇。

初露鋒芒

董卓被誅殺以後,李傕、郭汜成功反攻劫持了漢獻帝,掌握了大權。漢獻帝苦於擺脫「傀儡」身份無計可施,這時鐘繇勸諫李傕、郭汜不要把眼光「釘」在漢獻帝身上,畢竟還有許多國家大事有待處理。李傕、郭汜同意了他的請求後,漢獻帝才得以和曹操書信往來,約定計劃。同年在鍾繇的幫助下,漢獻帝成功東歸。鍾繇因功拜為侍中,後來在荀彧的推薦下得到曹操的重用。

西涼馬騰、韓遂虎視眈眈,看不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派鍾繇領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在一番「輕重」較量中,成功的說服馬騰、韓遂「以子為質」,表示臣服中央。

媲美蕭何

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是一場「消耗戰」。袁紹「號稱百萬」的大軍,糧草調度極為不便,後繼又無保障。最後被曹操抄後路燒了糧倉拖垮的。而在曹操的大後方有鍾繇在源源不斷的提供馬匹補給。

平定馬超時,又有鍾繇不斷的向曹操軍中輸送糧餉,補充人員。所以曹操給鍾繇寫信說:「得所送馬,甚應其急。關右平定,朝廷無西顧之憂,足下之勛也。昔蕭何鎮守關中,足食成軍,亦適當爾。」

大魏三公

曹操以後,曹丕就魏王以鍾繇為相國,賜其「五熟釜」刻銘文顯其貴:於赫有魏,作漢籓輔。厥相惟鍾,實幹心膂。靖恭夙夜,匪遑安處。百寮師師,楷茲度矩。

曹丕受禪稱帝,任廷尉。賈詡去世之後,又代替賈詡為太尉。當時與華歆、王朗被曹丕稱作:此三公者,乃一代之偉人也,後世殆難繼矣!

魏明帝曹叡時,鍾繇年老體邁,行動不便。魏明帝特許鍾繇坐轎上殿。自此以後,成為歷代帝王對待年老重臣的一種慣例。太和四年,鍾繇去世,配享曹魏太廟。魏明帝身穿素服弔唁,謚號「成」。

更能讓今人津津樂道的是鍾繇的書法造詣。鍾繇被稱作「中國書史之祖」,也被譽為正楷的開創者。古代許多的書法大家都深受其影響,比如王羲之父子、張旭、懷素、顏真卿、黃庭堅。鍾繇的書法和書聖王羲之並稱為:鐘王。他的《薦季直表》從唐宋的太宗皇帝、書畫皇帝宋徽宗到清乾隆皇帝一直都由宮廷珍藏。明代陸行直稱讚此表:「無上太古法書,天下第一妙跡」。可惜的是「此物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已失傳,據說民國時期被毀。(喜歡書法的同學可以搜索一下)

以上就是我們「熟悉的陌生人」鍾繇一生簡寫。謝謝欣賞。


曹操經常以漢初的人物來類比自己的臣子,其中有三個人被曹操在不同場合類比漢初三傑。而我們今天講的主人公鍾繇,便被曹操稱之為自己的蕭何。他也不辜負曹操的希望,觀其一生,可謂為當之無愧。那麼鍾繇究竟對曹魏做出了什麼貢獻,他個人又有什麼人格魅力呢?我們不妨從歷史史料出發,探尋鍾繇的真實身份,對他進行一個解讀,以便於大家對他有一個更好的理解。

鍾繇出身潁川世族鍾氏,幼年時候就天資聰慧,且面有貴相,因此深受長輩的喜愛。在世族的提拔下,很快進入朝廷中樞,擔任黃門侍郎協助皇上處理政務,積累了大量的從政經驗。公元196年,鍾繇和另外一位皇帝近侍韓斌共同策劃,協助漢獻帝從混亂的長安城中逃脫,送入了曹操的勢力範圍中。曹操實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戰略,雖然是手下以毛玠為首的謀士的提議,但是把漢獻帝從長安帶到許昌,鍾繇則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立下大功的鐘繇被曹操加官進爵,而鍾繇很快展現了自己的才能。他寫信給馬騰和韓遂,向他們陳述利害。而馬韓二人不久就表達了自己歸順朝廷的意願,並且送自己的兒子去許昌作為人質。那時正是在官渡前夜,這件事順利的幫曹操解決了後方的危險。官渡之戰後,袁尚與馬騰、韓遂暗地裡相約為盟,準備攻擊曹操。危急關頭鍾繇駐軍不撤,派心腹張既說服了馬騰,使他反戈一擊,司隸之亂遂平。鍾繇鎮守關中十餘年,除了不斷地向曹操輸送軍糧,還在官渡之戰中給曹操送去了兩千匹戰馬。這也正是曹操稱他是自己的蕭何的由來。

公元213年,魏公國建立,鍾繇轉任大理寺。從此的二十多年,他開始了自己掌管刑罰的生涯。曹丕稱帝後,擔任九卿中的廷尉。他在掌管刑獄期間明辨是非,能斷疑案。曹丕稱帝後三年,鍾繇接替去世的賈詡成為太尉,最終成為三公之一。而曹叡即位後,鍾繇升為太傅,最終在他八十歲的時候去世,走完了自己璀璨的一生。

然而鍾繇的最大成就,還在別處。魏晉時期,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書法家。我們現在最常用的楷書,就是由鍾繇所創。後世的王羲之繼承了他的技藝,成為了書法第一人。而因此,鍾繇與他並稱「鐘王」。

鍾繇迎奉天子,鎮守關中,輸送軍糧,減免刑罰,可以說功勞不低於漢初的蕭何。而他又能通過書信解困,策反敵軍,領軍平叛,如此軍功也不可小覷。更何況,即使在政壇也許他在曹魏只能排在前幾名,但是論書法,除了後輩中出了一個千古第一人的王羲之,我覺得除了鍾繇,沒有人敢稱自己是第二。縱觀鍾繇一生,其領軍治理皆功勛卓著,而且德行上也不曾有虧。他可以毫無疑問地稱之為曹魏的三公之首。


《三國演義》畢竟是演義小說,注重的是情節的生動性,對三國眾多的歷史人物無法面面俱到。沒有細緻描述的一些人,在小說中好像是跑龍套、打醬油的,其實比很多英雄名將更出彩,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其中的一個。

直至小說第58回,馬超為父報仇興兵伐曹,我們的主人公才第一次出場,就是第一線阻擋馬超進攻的長安郡守鍾繇。但是他堅持十幾天就敗退到潼關,這個出場姿勢未免不過優美。

鍾繇是一代書法宗師,博取眾長,自成一家,尤精於隸、楷。書若飛鴻戲海,舞鶴遊天。後人評其隸行入神,八分入妙,與書聖王羲之並稱「鐘王」。莫非這也就是個文弱書生,在軍政方面真就是一個打醬油的?

到了小說第91回,曹丕病薨曹睿接位,奉鍾繇為太傅,位列三公之位。在三國混亂時期能位列三公,沒有非凡的政治才能是不可能的,這根本不是打醬油的啊!

小說中鍾繇僅有的兩次出場,給人的印象反差不小,其實是小說作者沒有好好鋪墊。鍾繇第一次出場時已經督守關中12年了,曹操的大後方都是他在經營,是曹操能夠放心四齣征伐的重要保障。

魏國建立時鐘繇任大理,後又升相國。曹丕做魏太子時賞賜給他「五熟釜」,在釜上銘刻文字說他是百官的師長、楷模。曹丕稱帝後到曹睿接位,鍾繇都位列三公。

曹家三代為什麼這麼信任倚重鍾繇,就得細細道來了。

李傕、郭汜在西京長安綁架漢獻帝,隔絕了獻帝和關東的聯繫。初平三年(192年),曹操任兗州牧,因為鍾繇對李、郭等人的勸說,才得以派使者和漢帝取得聯繫。之前曹操已多次聽荀彧稱讚鍾繇,此次相助對他更充滿渴盼。

興平二年(195年),李傕脅迫獻帝,鍾繇與尚書郎韓斌共同謀劃獻帝出逃。同年,獻帝逃出長安,成功東歸。鍾繇在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後拜御史中丞,遷侍中、尚書僕射,根據之前都功勞封東武亭侯。

建安四年(199年),關中諸強峙立,曹操為此很憂慮,經荀彧推薦,便任命鍾繇以侍中的身份領司隸校尉,持節督察關中各路人馬,將後方事務委託給他,特別授予他不受制度拘束的權力。

鍾繇到達長安後,就充分發揮了他的政治能力,致信馬騰、韓遂等人陳述利弊禍福,說服馬、韓各送一子到朝廷為人質,穩定了關中局勢。

鍾繇有很強的後勤組織能力,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與袁紹相持,鍾繇送去兩千匹馬供給軍用。對於騎兵處於劣勢的曹操這真是雪中送炭,寫信稱讚蕭何功勞都沒他大。

鍾繇臨事果敢,軍事能力也很強。建安七年(202年),南匈奴單於在平陽作亂,鍾繇率領各路人馬未能攻克,而袁尚所任命的河東太守郭援又率眾多軍士抵達河東,諸將議論想要放棄離去。鍾繇認為關中諸將還沒有全部反叛的原因,不過是顧忌他的威勢名聲罷了,假如放棄就到處是敵人了。

郭援是鍾繇的外甥,鍾繇深知他剛愎自用。同時張既說服馬騰派兒子馬超助戰,鍾繇在郭援半渡時發動了攻擊,斬殺了郭援並降服了匈奴單於。建安十年(205年),鍾繇又率眾將擊敗袁紹外甥高幹的反叛。

獻帝西遷洛陽百姓減少將盡,鍾繇將關中民眾遷徙過來,又招納逃亡叛離的人口來充實,幾年之內百姓戶口逐漸充實。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徵討馬超時,因鍾繇充實了人口,得以用來保障供給,便上表任鍾繇為前軍師。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襲殺關羽,68歲的鐘繇聞此喜訊上表賀捷,留下了書法千古名作《賀捷表》。此帖其字尚未脫盡隸書筆意,但已屬楷體。《宣和書譜》說:「楷法今之正書也,鍾繇《賀克捷表》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


鍾繇幼時相貌不凡,聰慧過人,曾與叔父鍾瑜一起去洛陽,途中遇到一個相面者,相面者看到鍾繇相貌,便對鍾瑜說:「這個孩子面相富貴,但是將有被水淹的厄運,請小心行走。」

結果,走了不到十里路,在過橋時,鍾繇所騎馬匹突然驚慌,鍾繇被掀翻到水裡,差點被水淹死。鍾瑜看到算命先生的話應驗,便越來越欣賞鍾繇,供給他錢財,使他專心學習。 後被察舉為孝廉,任尚書郎、陽陵令,因病離職。又被三府徵召,擔任廷尉正、黃門侍郎。當時,漢獻帝在西京長安,李傕、郭汜等專權,阻斷了獻帝和關東的聯繫。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任兗州牧,才得以派遣使者上書。李傕、郭汜等人認為:「關東想自立天子,現在曹操雖然派使者來,並非出於他的真意。」於是商議扣留曹操的使者,拒絕接受他的誠意。鍾繇勸李傕、郭汜等人說:「當今英雄並起,各自假託帝命轄制一方,只有曹兗州是心裡想著王室,如果拒絕他的忠誠,這不是符合將來願望的辦法。」郭汜等人因為鍾繇的這番話,加以優厚地報答,從此曹操才得以派使者和漢帝取得聯繫。之前曹操已多次聽荀彧稱讚鍾繇,又聽說他勸說李傕、郭汜二人幫助自己的事,於是對他充滿渴盼。

興平二年(195年),李傕脅迫獻帝,鍾繇與尚書郎韓斌共同謀劃獻帝出逃。同年,獻帝逃出長安,成功東歸,鍾繇在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後拜御史中丞,遷侍中、尚書僕射,根據之前都功勞封東武亭侯。 建安四年(199年),當時馬騰、韓遂諸將恃強居於關中。曹操為此很憂慮,經荀彧推薦,便任命鍾繇以侍中的身份領司隸校尉,持節督察關中各路人馬,將後方事務委託給他,特別授予他不受制度拘束的權力。鍾繇到達長安後,致信馬騰、韓遂等人,為他們陳述利弊禍福,馬騰、韓遂都送一子到朝廷為人質。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與袁紹相持,鍾繇送去兩千匹馬供給軍用。曹操在給鍾繇的信中說:「得到送來的馬匹,很是應部隊的急需。關右地區平定,朝廷沒有西顧之憂,都是足下的功勛。當年蕭何鎮守關中,糧草充足,以至大軍獲勝,也不過與您的功勞相當。」 建安七年(202年),南匈奴單於在平陽作亂,鍾繇率領各路人馬包圍他們,未能攻下;而袁尚所任命的河東太守郭援抵達河東,人數眾多。諸將議論想要放棄離去,鍾繇說:「袁氏正在強盛的時候,郭援現在到來,關中諸將暗中與他勾結,但還沒有全部反叛的原因,不過是顧忌我的威勢名聲罷了。假如下詔放棄向他們示弱,這裡所有的居民,誰不是我們的仇敵?即使我想回去,難道能夠做到嗎?這是尚未開戰先自行敗退啊!並且郭援剛愎自用,爭強好勝,必定輕視我軍,如果他們渡汾河紮營,我們趁他們沒到對岸時打擊他們,可以大獲全勝。」

此時張既又勸說馬騰來合擊郭援,馬騰便派自己的兒子馬超率領精銳部隊迎面攻來。郭援到了以後,果然輕易地渡汾河,眾人勸止,不聽。還未渡到河中央,鍾繇發兵進擊,將其打得大敗,斬殺郭援,並降服單於。

郭援本是鍾繇之甥,被馬騰手下龐德親手所殺,龐德並不知道他便是郭援。鍾繇見郭援首級後哭泣,龐德向他謝罪,鍾繇說:「郭援雖是我的外甥,但他是國賊,你何須謝罪呢?」

建安十年(205年),衛固與張晟、張琰及高幹等人一同作亂,鍾繇又率眾將將其擊敗。

自從獻帝西遷,洛陽百姓減少將盡,鍾繇將關中民眾遷徙過來,又招納逃亡叛離的人口來充實,幾年之內百姓戶口逐漸充實。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徵討馬超時,因鍾繇充實了人口,得以用來保障供給,便上表任鍾繇為前軍師。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國建立,以鍾繇任大理,又升為相國。曹丕在為魏太子時,賞賜給鍾繇「五熟釜」,在釜上銘刻文字說:「堂堂魏國作漢室屏障。可作相國的人惟有鍾繇,實在像心臟脊骨一樣重要,整夜畢恭畢敬,不知怎樣安處,您是百官的師長,記在這裡以為眾人的楷模。」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鍾繇受魏諷謀反案牽連,被免官。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即王位,鍾繇又任大理。同年,曹丕稱帝,改任鍾繇廷尉,進封崇高鄉侯。

黃初三年(223年),代賈詡為太尉,轉封平陽鄉侯。當時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同是曹操時的名臣。曹丕在一次退朝後對旁人說:「這三公,都是一時的偉人,後世大概難以為繼了!」 黃初七年(226年),魏明帝曹叡即位,鍾繇進爵為定陵侯,增邑五百戶,連同以前的共一千八百戶,又遷為太傅。鍾繇有腿病,下拜起身不方便,當時華歆也年老患病,所以上朝進見時都讓他們乘車坐轎,由衛士抬著上殿就坐。此後三公有疾病,就把這種做法當成了舊例。

當初,曹操下令,讓眾臣公平地議論關於死刑可以改行宮刑的設想。鍾繇認為:「古代的肉刑,經歷了聖人的設置,應該再次施行,以代替死刑。」議論的人認為肉刑不是使民眾愉悅的方法,於是作罷。到了曹丕主政時,重新下詔說:「大理想恢復肉刑,這確實是聖王的法律,各位公卿應當好好地共同討論這個建議。」商討未定,恰逢戰事起,於是又停止了討論。太和年間,鍾繇再次上疏,請求恢復肉刑,參加這次討論的有一百多人,其中意見與王朗相同(認為不宜恢復肉刑)的人居多。而曹叡以吳、蜀尚未平定為由,暫停了這次討論。

太和四年(230年),鍾繇去世。曹叡身穿素服前往弔唁,謚號成。

正始四年(243年),鍾繇得以配享曹操庭廟。


鍾繇年輕時被舉孝廉,後再授於尚書郎,陽陵令之職,後來因病離職,後又被三府徵召,擔任廷尉正,黃門侍郎。

文帝即王位後鍾繇又擔任大理寺卿,文帝登基為帝,改任廷尉,進封為崇高鄉候,後又升為太尉,轉而被封為平陽鄉候。

當時司徒華歆,司空王郎,都是先朝名臣,文帝退朝後對左右侍說:這三位是一代偉人,後世大概很難出現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