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聖杜甫,一生詩歌作品約1500首,是唐詩巔峯的創造者之一。

  盛唐,正是佛教興盛時期,細讀杜詩,發現杜甫也被佛教文化所感染,創作出一系列蘊含深刻佛教意味的詩句

  不同於王維的直抒胸臆,杜甫的佛教信仰需要從詩中細細品讀。走進杜詩,瞭解杜甫筆下的禪意世界。

  與佛結緣

  圖:寂戒法師

  杜甫出生於“奉儒守官”的官宦家庭,年少時家庭條件優越,過着安定富足的生活,此時的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響。

  基於平穩的政治環境、雄厚的經濟基礎及開放的文化環境,佛教在盛唐時期的發展達到一個高峯,中土影響力的深度和廣度也有進一步地加深,杜甫便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耳濡目染。

  就杜甫所交遊的對象以及所做詩篇內容來看,其詩深受佛教影響也有理有據。

  圖:盧鵬宇

  杜甫的交遊對象有青蓮居士李白、擅長寺廟碑銘創作的李邕、精於寺廟壁畫的吳道子、佛教信徒岑參、大覺高僧以及真諦寺禪師等,這些朋友也在潛移默化中給杜甫以薰陶。

  後來父親離世,杜甫仕途失意,又經歷安史之亂,被迫流亡。晚年的杜甫可以說境況十分慘淡,也正是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中,佛教對杜甫產生深遠影響。這些在杜甫後期的詩歌創作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詩歌中寺廟多達30所

  圖:許志榮

  寺院,是佛教信徒頂禮膜拜之處,也是出家僧衆修行所在。杜甫所存留的詩歌中,顯示他至少去過30座寺廟參遊。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杜甫熱衷於前往寺院體味禪靜禪趣,在那裏他的內心得以安放,他暫時忘卻仕途的失意以及人生的苦難,這也進一步激發他內心深處的佛教情感。

  《游龍門奉先寺》

  已從招提遊, 更宿招提境。

  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

  天闊象緯逼,雲臥衣裳冷。

  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

  《龍門》

  龍門橫野斷,釋樹出城來。

  氣色皇居近,金銀佛寺開。

  往還時屢改,川水日悠哉。

  相閱征途上,生涯盡幾回。

  《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

  若耶溪,雲門寺。

  吾獨胡爲在泥滓,

  青鞋布襪從此始。

  無論是“身許雙峯寺, 門求七祖禪”,還是“餘亦師粲可,身猶縛禪寂”,在一次又一次的寺院參謁中,杜詩中的禪意也愈發明顯。

  詩中“清”字運用多達300處

  圖:王德智

  杜甫在進行詩歌創作時,將禪意融入到詩歌中,禪入詩中,詩中蘊禪,意境更爲深遠。

  佛教提倡“清”,僧衆也多以“清衆”自稱,在濁濁混世中,以出世爲目標。洗身洗語洗心,僧人不僅講究身體的清淨,更尋求心理清淨以及信仰清淨。在佛經中清字也常用來表述道心澄明之狀態。如《阿含經》雲“一人持大衆, 內濁而外清”。八萬四千法門,僧人修道需修“清淨梵行”,可見“清”在佛教中的意義深遠。

  受佛教思想影響,杜甫也偏愛用“清”。據統計,杜詩中用“清”字約三百處。“秋水清無底,蕭然淨客心”、“天黑閉春院,地清棲暗芳”、“山陰一茅宇,江海日清涼”等,杜甫將詩歌與禪意的“清”融合得別具一格。

  圖:唐雪風

  佛教中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強調“空”義。《遊奉先龍門寺》中寫道“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從杜甫這首最早的禪詩中,就可以感受到他對“空”的朦朧感悟。

  杜甫借宿奉賢龍門寺,晨曦初露,陣陣梵音傳來,寺院晨鐘入耳,雖不得其意但卻令人深思,未說禪語卻讓讀者深感禪意。

  《秋日夔府詠懷》一詩中“金篦空刮眼,鏡象未離銓”向來被衆多學者用以研究杜甫的佛教思想,這正與禪語中的“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塵。己靈猶不重,佛祖爲何人!”相呼應,即學禪應還原清淨本心。杜甫藉由這首長詩寫出自己對大乘空觀的精進參悟,並達到纖塵不染的澄明境界。

  只願衆生得離苦

  圖:曾幼靈

  有日本學者說過:“杜甫那種爲民請命、不畏犧牲的品格,正是發揚了大乘菩薩濟世度人的精神。”

  佛經雲:一切佛法如果離開慈悲,則爲魔法。慈悲是佛教之根本,《大智度論》亦云:“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衆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衆生。”佛教,將慈悲精神演繹得如此淋漓盡致。這種衆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也深切感染着詩聖杜甫。

  “小魚脫漏不可記,半生半死猶戢戢…...吾徒胡爲縱此樂,暴殄天物聖所哀。”“小奴縛雞向市賣,雞被縛急相喧爭。家中厭雞食蟲蟻,不知雞賣還遭烹。蟲雞於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縛。雞蟲得失了無時,注目寒江依山閣。”

  杜甫的慈悲,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蟲蟻、魚、雞,杜甫將慈悲心推廣到每一個有情生命,當時的杜甫“叱奴人解其縛”不正與如今寺院舉辦的放生儀式有異曲同工之妙嗎?

  圖:陳洪波

  如果說王維是用“焚香獨坐,以禪誦爲事”來直接表達佛教信仰的話,杜甫則是將佛教中“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精神主張寄託於詩中。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中寫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立誓,是佛教修行的開始,《華嚴經》中“見佛自在力,其心大歡喜。即發弘誓願,令我獲此德。”爲天下寒士,杜甫發下“受凍死亦足”的誓願,這是何等的慈悲心腸。

  詩禪一體 杜詩永流傳

  圖:瓊阿米達

  杜詩,是杜甫一生最偉大的成就,也是中華文化中最亮麗的色彩之一。生活在佛教文化興盛時期的杜甫,經歷盛世也經歷戰亂,詩中的佛教色彩愈發強烈。

  杜詩,蘊藏着深刻禪意,杜甫將大乘佛教中的關注人間、利益衆生、慈悲平等、弘誓修行融進詩中,詩禪一體

  杜詩,讓我們進一步瞭解到佛教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的價值與地位,佛教文化所產生的影響是如此的深刻而久遠。

  參考文獻:

  張軼南,杜詩禪意世界,吉林大學,2013.

  孫昌武,杜甫與佛教,東方論壇,2005.

  魯克兵,杜甫與佛教關係研究,復旦大學,200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