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建业球迷,我们对胡葆森对河南足球的贡献都很敬仰和钦佩。的确,俱乐部的长期亏损,让老胡身上也背负了比较大的压力,但要说一年亏十亿到也不至于,更像是和当时也在场的马云取了一个平均数。

大约前年的时候,老胡公开说的数是投资足球以来大约亏了30多个亿,这是从1994年以来。去年球队的支出大约是5-6个亿,而今年据说要投资9个亿(当然,包含其他足球领域的投资,并非都是投资俱乐部),去掉一些转会的收入和联赛分红,3-4个亿的亏损还是有的,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胡葆森自掏腰包,而不是母公司建业集团的注资,所以老胡发发牢骚也不难理解。

话说回来,那为什么胡葆森投资中超亏了,杨光昌投资英超赚了呢?国情不同!国情不同!国情不同!

中国投资足球的人分两种,一种是大型国企,背后有政府考虑提振城市形象的因素,比如说上海上港,新近的中甲联赛领头羊青岛黄海青港更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国企介入。

第二种是大型民营企业,这些老板搞足球固然有自身对足球的感情因素,但更多的还是通过投资足球从政府、市场获得了更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资源,提升品牌知名度。这种就太多了,比如河南建业,比如广州恒大。

建业的胡葆森,正是因为投资足球,建业集团才在河南市场打开了知名度、才有了政府关怀和业主信任,才能在1995-2005年左右期间在郑州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时期,获得在房地产市场的一席之地。不光是胡葆森让河南足球在中超立足,建业足球同时也成就了建业集团和胡葆森的今天。

而以英超为代表的五大联赛,是非常成型的资本市场,资本进来的目的就是为了逐利,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他的逐利模式主要有三种,都是中超比拟不了的。

第一是是门票收入,英超的球迷套票价格一般都在500-800英镑之间,球迷大多数也会选择购买套票,而散票的话价格不定,但最低也有30-50英镑一张。英超的门票收入虽然不是特别多,但相对稳定,对中小俱乐部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而反观中超,套票价格就相对便宜得多,很多俱乐部只需要200块钱左右就可以看一个赛季的中超,更别提还有很多的关系票、人情票,没有俱乐部会把这些门派收入看在眼里。

第二是电视转播,这是英超球队分成和收入的大头。以前两个赛季的曼市双雄为例,他们英超的转播分成收入都在1.5亿英镑左右。此外,球队参加欧冠的话,也可以得到一笔价值不菲的奖金。总之,球队成绩越好,基本上收入越高。

而中超球队,前两年因为乐视5年80亿的原因,分成有所提高,但算下来一年一支球队分到手的也就6000万元左右,连一名优秀的国内球员都买不到。

第三是纪念品销售,五大联赛每支球队都有精确的球衣销量统计,球队的底蕴和文化建设超过中超不止一个档次,这一点中超不做比较,因为基本没有。

此外,国内球队的亏损还和优秀国内球员稀缺、身价虚高、转会费和劳务支出水涨船高有关。十年前,河南建业引进奥利萨德贝的时候,不到100万美元的身价就被称为史上第一外援。那时候的联赛转会标王不过才几百万元转会费,而现在德转身价50万欧的国内球员都可以卖出1000万欧的身价,各支球队的资金压力都很大。

那么中超什么时候能盈利呢?其实一个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有多少人有时间去关心某一支球队的发展或者拿出一个下午、一个晚上花几百块钱去现场观看一场足球比赛?在这个你穿著球迷衫走在路上都会被认为是异类的年代,你所在的这个城市恐怕还有很多人连这里有一支中超球队都不知道。

什么时候人们有钱了,不用再为挣钱忙碌奔波了;什么时候人们可以朝九晚五,不用起早贪黑担心996的工作了,什么时候周末可以带著孩子悠闲的玩儿上一天或者和朋友悠闲的喝上一杯咖啡的时候,也许真正的体育事业就振兴起来了。

什么时候呢?其实国家早就规划好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上完成原始积累的时候,也许能看到。只是那个时候,现在的中超十六强,我们还能看到几个呢?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国足球职业化开始到现在,河南建业是唯一一家没有改名和转让过的俱乐部。胡葆森扛起了河南足球的一面旗帜,他的坚持和努力是有目共睹的。

但如果说河南建业每年亏10个亿,那就有一点太夸张了。河南建业投入最多的一个赛季是9个亿,前几年也就几个亿而已。在贾秀全时代就更少,每年都会甩卖掉几名年轻优秀球员。

而最近这些年平均下来,河南建业每一年可能会亏掉三个亿左右。可以说跟10个亿还差得很远,胡葆森这样说,不过是给河南省政府施加压力,希望他们给自己更多的优惠和支持。

河南建业从来就是一支小投资的俱乐部,和上海上港4年投入70个亿不能相提并论。更重要的是河南建业俱乐部的管理一直显得非常业余,缺乏专业化,更缺乏长远规划,这才是真正值得深思的问题。

郭广昌投资狼队后,宣称自己赚到钱了。这很大程度得益于国外职业联赛的成熟程度,而不能说明其他问题。欧洲的职业联赛存在了近百年,已经非常的职业化了,他们有自己的盈利模式。

欧洲的俱乐部的收入主要有门票、电视转播收入和其他纪念品销售收入构成,他们有非常成熟的盈利模式。更重要的是他们有非常悠久的足球文化,球迷们愿意为足球和俱乐部投入。

再加上欧洲的五大联赛专业水平太高,他们是全球的知名赛事,每年的电视转播收入都有很多。在赛季结束后,俱乐部往往还会组织球队参加一些商业比赛,又能帮助俱乐部增加一些收入渠道。

比如武磊加盟了西班牙人队,就在网上带动了武磊球衣的销售数量,进一步也引发了周边纪念品的销售热潮。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中国球迷看西班牙人比赛的热情,间接推动了电视转播收入的增加。

河南建业目前的现状,一方面是局限于中超大环境,另一方面也是自身运作的问题。河南建业投资足球这么多年,却从来没有考虑过,组建自己的青训体系,通过培养和转让球员来增加俱乐部的收入。

当然中超的大环境确定了俱乐部的走向。中国足协朝令夕改的政策让中国足球的发展变得扑朔迷离,俱乐部的投资和发展,也不可避免受到了很大影响。

更重要的是河南建业俱乐部缺乏长远规划,一直是被动的跟著足球大环境在走。随著中国球员年薪的水涨船高,俱乐部的投入就会大幅增加,给投资方构成了很大压力。

如果河南建业,早些年立足于河南庞大的人口搞青训,建立足球学校,显而易见不会是现在的这个样子。一来不会缺乏足球人才,二来也可以通过转会赚到不少钱。


谢邀!这谁的过也不是!

这只是算账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中超赔钱吗?确实赔钱!

我们以2016赛季,中国足协还没有下达「限薪令」为例。

2016年中超总体支出92.38亿元,总体收入 87.33亿(含投资41.4亿元),一共亏损5.05亿元,若不含投资,亏损总额高达46.45亿元。其中恒大、国安和鲁能名列亏损前三名。

所以说,事实上,目前中超是没有盈利的俱乐部的!

但是2018年,上海上港发布的财报显示,上海上港俱乐部盈利近5000万元。2019年的财报显示,上海上港盈利180多万元。所以,上海上港目前是中超唯一一家宣布盈利的俱乐部,而且还是连续盈利的俱乐部。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专业的财务人员给出了答案!

上海上港俱乐部盈利的消息来自于上港集团的企业年财报。上海上港集团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SIPG FC)年全年营业收入为20.76亿元,营业利润为-1822.5万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4998.78万元。而据了解,上港足球俱乐部2017年上半年净亏损5.73亿元。实际上上海上港俱乐部仍然是亏损的,而且算的上大的亏损。就相当于,你花100元,买了某公司一半股份。现在这个公司股票市值1000元,而公司负债2000元。你得财报可以做成你有500元的股票收益,当然也可以做成你有1000元附有连带责任的债务。

当然,上港集团在2018年终将广州恒大推下王座,称为2018年的王者,不过却被部分球迷戏称为「60亿求一冠」,就是这「60亿求一冠」也不知道令多少俱乐部羡慕。

具体到中超俱乐部,亏损那么多,为什么还要做下去呢?

2013年,许家印在恒大的年会上讲的一席话,说出了实际答案。

当年恒大总投入约10亿,广告及票房收入约5亿元。但是恒大品牌上涨约30亿元,各地媒体以及中央台的版面、频道资源如果转化为金钱的话,约20亿元。君不见,当初广州恒大投资足球的时候,还仅仅是一个广东知名的房地产商,销售额远远不如碧桂园、万科、万达等,短短10年时间不到,2017年,广州恒大占据全国房地产企业的头把交椅。你说这里面足球的推力有多大。相信随著恒大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广州恒大淘宝的投入不会减少。

建业为何喊苦,因为建业是扎根河南市场的,建业在河南市场的品牌度已经够了,再做也没有大的突破了。所以,他的附带收益就低于恒大,他就变成了纯投资了。所以胡葆森会喊苦,当然,这是含给球迷听的。因为以建业的追求和成绩,实际,应该达不到每年10亿元的亏损,要知道建业的球场是自己的,建业1000万欧元以上的外援都很少买,而且还卖了不少人,况且这两年足协还有限薪令。因为数据显示,建业2016赛季投入1.2亿元,收支平衡。要知道2015.2016赛季在贾秀全的带领下,是建业近些年成绩最好的时候。当然,也有可能是演算法不一样!


年年保级,应该还有隐形的保级费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