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藝術家周燁

周燁的剪紙作品《夫妻合》

周燁剪紙作品《愛的絲語》

周燁的紙雕《飛天》

遠處是霸王嶺羣山,近處是木棉盛開,兩頭水牛在水田裏悠哉,一對青年在檳榔樹下纏綿,好一幅純美的黎鄉農家風情畫。

但倘若這幅畫只有一種顏色,又是怎樣一幅風景?

在昌江黎族自治縣石碌鎮的一間畫室裏,47歲的剪紙藝術家周燁手中鐵剪飛舞,幾把刻刀“筆走龍蛇”,一張平常不過的紅紙,就成了反映鄉村閒適生活的風景畫。

剪紙,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從秦地到嶺南,每一朵窗花的背後,都訴說着一種文化、一個故事、一段時光。於周燁而言,剪紙曾是童年啓蒙的載體,而如今已被他當做畢生的事業,其中緣分,不僅僅源於對藝術的不懈追求,更得於對民俗文化的主動傳承。

從獨自探索到博採衆長,從不爲人所知到贏得讚譽,周燁的一剪、一刀,不似二月春風更像靈活畫筆,“畫”人物、“畫”故事、“畫”民風,也“畫”生活。

初心

生於昌江烏烈鎮烏烈村的周燁,從小便對新鮮事物格外好奇,而諸多鄉村閒趣之中,唯有窗花剪紙,讓他肯沉下心來慢慢鑽研。

“小時候,村裏每每遇到紅白事,老人們都會按照黎族的傳統習俗,剪上一批窗花和剪紙,看着老人們用手裏的剪刀完成精美又栩栩如生的圖案,我這個小孩子當然感興趣了。”回憶起山村裏的童年和老人手裏的那把剪刀,周燁感嘆,從那時起,他便與剪紙結下了緣分。

一把剪刀剪花卉、剪動物、剪山水、剪人物,拿着剪刀的周燁走出了山村,本着這一份執着,他在大學裏選擇了美術專業,希望藉助專業的美術訓練,進一步精進自己的剪紙技藝。

“中國古老的剪紙藝術,大體上而言,北多爲剪、南多爲刻,創作形式的固定意味着發展方向的不同,藝術上的突破與成就也呈現在兩個方向。”周燁說,相比之下,傳統的黎族剪紙創作更加自由、題材更爲廣泛,從窗花年畫到山水風景,一把剪刀一張紅紙,便能完美呈現。

爲了給創作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周燁還融合了北方剪紙與南方刻紙兩種創作手法,結合黎族傳統的民俗文化,創作出了一幅幅具有鮮明民族特點的作品。

有了自己探索的創作方向,周燁的靈感一發不可收拾,《愛的絲語》《永結同心》《生命之源》《夫妻合》《婆媳情》等7幅展現黎族人民普通生活的作品,不僅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黎家生活故事,其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內涵,也讓他收穫了不少國內藝術家的讚譽。

此外根據時政熱點創作的《雨露清蓮》《重託》等作品,在當地的百姓羣衆間同樣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來自山海黎鄉的剪紙藝術,慢慢有了全國性的關注度。

斬獲

作品有了名氣,外出參展的機會也多了起來,但周燁的生活重心仍舊在外出寫生與埋頭創作之間。“藝術源於生活,而最終也將回歸到生活的本源,脫離了山水之間的黎家生活,再優秀的作品也沒有了靈魂。”周燁坦言,他希望得到優秀剪紙藝術家們的認可,但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還原農家美好生活的本真。

優秀的藝術作品不會缺乏關注,隨着周燁的作品被越來越多的人熟悉,來自業內的認可也隨之而來。2011年,周燁參加了南京大學舉辦的“中國民間剪紙高級研修班”,得到了與國內優秀剪紙藝術家們交流的機會。

當你滿懷熱情,生活往往會澆一盆冷水。

“海南也有剪紙?”“中國傳統的剪紙‘地圖’裏,海南還是一片空白。”……面對質疑的聲音,周燁很清楚,與陝西、山東、江浙、嶺南等地傳承百年乃至千年的剪紙文化藝術相比,海南的黎族剪紙猶如新生兒。既然還不爲人所知,那就用作品說話。

現場創作,講解內涵,周燁的一幅幅作品展現的不僅僅是記憶,更是海南本地黎族人民的民族文化、民俗風情和真實生活。而“剪刻結合”的創作方式,加之作品當中的細節思考,同樣給大家帶來了全新的創作思路。

“活動結束後,就沒人再問‘海南也有剪紙’這樣的問題了。”周燁笑道,傳播了海南的剪紙文化,是自己最大的收穫。而隨後的2012年,成了周燁的“豐收季”,他不僅在當年受邀擔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剪紙藝術委員會副祕書長,還於年底加入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當年創作的試驗性紙雕作品《飛天》,還在8月的“輝發杯”全國剪紙藝術大展中榮獲金獎,作品《愛的絲語》則在全國小幅精品展中榮獲優秀獎。

收穫榮譽無數,周燁在2013年成爲我省第一屆工藝美術大師,如今他思考的,是如何把這項從黎家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技藝,“還到”年輕人的手上。

傳承

在昌江紅田學校的課堂裏,周燁每週都有兩次機會站上講臺,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將最基礎的剪紙教給同學們。

“窗花剪紙難嗎?”“難!”“想學嗎?”“想!”面對零基礎的學生們,周燁十分清楚,想要在短時間內傳承黎族的剪紙技藝根本不現實,自己能做的與其說是技藝的傳承,倒不如說是精神的傳遞。

“當年之所以選擇這條路,本就是受到了村子裏剪紙藝術氛圍的感染,如今爲孩子們創造出條件,也希望他們之中有人能繼續發揚黎族的傳統文化,用剪紙的形式,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周燁說,課堂上教會孩子們的,只不過是最簡單、最基礎的窗花剪紙,爲的是先提起他們的興趣,瞭解自己的文化,然後才能談傳承。

有意思的是,不僅是學校的學生對剪紙技藝產生了興趣,連老師們也成了周燁的學生。“老師們對於剪紙有更成熟的理解,創作起來也更容易找到技巧。”周燁說,他也着力培養着幾位老師,希望借他們的手,讓更多人瞭解、學習黎族的剪紙技藝,也讓這份獨特的民俗文化在更多人中間傳遞。

一把剪刀,成爲周燁發現、傳承黎族民俗文化的載體,在他的作品中,製陶、織錦等內容隨處可見,而用剪紙的方式來傳播黎族同胞的平凡生活,也圓了他當初的那一份初心。

在周燁心中,那個好奇地看着長輩們剪紙的黎族男孩從未長大,只是他手中的剪刀換了一把又一把,剪出了黎族文化最美的風華。

(本版照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 劉笑非)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