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橋上遊玩。

莊子說:「鰷魚在河水中游得多麼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

惠子說:「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呢?」

莊子說:「你又不是我,你哪裡知道我不知道魚是快樂的呢?」

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

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裡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莊子和惠子,一個是先秦名家的代表人物,一個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都是當時各自門派的掌門。這哥兒倆既是對手,又是知音,都喜歡拿對方開涮,但內心深處又都尊敬對手。

惠子在梁國做宰相時,莊子去看他,有人說莊子想來代替惠子的相位。惠子心裡著慌,便派人在國都內搜索了三天三夜,沒找到莊子。後來莊子去見惠子,對他講了一個寓言:一隻鳳凰要去千里之外,中途停到梧桐樹上小憩,恰好碰上一隻貓頭鷹在喫死老鼠。貓頭鷹見鳳凰到來,嚇得大叫一聲:「呀,你要搶我的死老鼠!」鳳凰哈哈大笑。

惠子先逝,莊子經過惠子的墳墓,回頭對跟隨他的人講了個故事:楚國郢人捏白土,鼻尖上濺到一滴如蠅翼般大的污泥,他請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揮動斧頭,呼呼作響,隨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點完全削除,而鼻子沒有受到絲毫損傷,郢人站著面不改色。有人聽說這件事,把匠石找來,說再試試看。匠石說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對手早已經死了,現在沒有了對手,做不出來了。也就是說惠子去世,莊子沒有對手了,沒有討論的對象了!

問題中這場濠梁之辯,是這哥兒倆,同遊於濠水的一座橋樑之上,俯看鰷魚自由自在地遊來游去,因而引起聯想,展開了一場人能否知魚之樂的辯論。莊子是從藝術規律上來說,人樂魚亦樂。從認知規律上來說,莊子的人樂魚亦樂的邏輯推理純屬詭辯,但這種詭辯並不使人反感,因為莊子完全是以藝術的心態去看待世界的,典型的"移情"作用,莊子是把自己的快樂推移到魚的情緒上,反過來更襯托出自己的快樂,有一種唯心主義的審美高度!

正如有人堅持「雪化了變成水」,有人則說「雪化了變成了春天」,二者不在一個審美層次上。


謝邀,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是《莊子》一書中的名篇,也是先秦百家爭鳴的經典之作,原文如下: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從以上對話可以看出兩人關係不錯而觀點不同,而且莊子掌控著話語權。通觀《莊子》一書,莊周與惠施的辯論不少,而莊子一直牢牢掌握著話語權。這是一對怎樣的關係呢?在先秦稱得上″子″的,相當於現代的學術帶頭人,或是先生(本想稱大師的,但現代大師用得太爛。)莊子是戰國時道家逍遙派的帶頭人,至多是個旁門別派,惠子是名家的開山鼻祖,自立門戶。莊子一直窮途潦倒,惠施可是官居高位,在齊魏國牛得很。為什麼惠施在莊周面前如此謙恭,是因為惠子禮賢下士,或是莊子學問太牛?非也,是因為莊子的社會地位遠高於惠施,莊惠二人都是宋國人,這宋國是前朝遺老商紂王大哥微子啟的封國,周代爵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宋國是一等爵,公爵。而莊周是公室的後代,有著公爵的血統,惠施是普通貴族的後代,這種血統上的差異,在先秦是遠遠高於社會職位上的差異的。另一點,莊子是主動放棄廟堂而甘於泥塗的,而惠施是被動的放棄職位回國療傷的,他在魏國主張的合縱的外交政策被張儀的連橫政策所挫敗,回到宋國,帶著一腦子的困惑,而莊子的學說最適合療傷。


各有千秋,莊子道派,惠子成功人士。尺有所長,寸有所短


我從不看什麼書!雜誌可翻一翻!很多前人,故人,不削一顧。原因;封建意識的統治對人性個性的發展,引響了智惠發揮的侷限!所以不削一顧!

都是人;就應該有一個個性施展的環境條件!

中國人太聰明;反而被聰明的統治者壓意了,即將靈性增長的後生!所以用以好多封建意識的誘引導向!東方智惠的發展受到了侷限!

孔子;雖智惠!但方略太殘酷以至導至的封建意識社會太濃太濃,,,所以不看書!

一一一一東方道人一一一一

我的意思見解,僅供智者參閱而更好的去合理生活!!!


莊周與惠施當是熟人,或許更是朋友。魚之樂之辯頗為經典,濠樑上你來我往,我以為不分伯仲。泥中之龜問答則莊子略勝一籌,惠施嗒然而去,道不同不相為謀是也。


統稱子者,當年都是社會上有學問、地位的。


和樂而不為,和樂而為


小時候都是孩子


莊子代表的道家,惠子代表的是所謂「成功人士"。「道"不同,不相謀。最後是誰贏,自有評說。古人有句話叫,一定要看見自己的敵人死去。最後是惠子先死,莊子什麼也沒有說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