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能夠拿下益州,第一功臣就是法正,所以劉備進入成都後,劉備把法正封為揚武將軍,和諸葛亮平級。但法正這個人能力很強,但心眼兒小,曾說過「一餐之德 睚眥之怨 無不報復」。在位期間就害死好幾個仇人。

諸葛亮為什麼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呢?無非是

一 法正對於劉備拿下益州功勞頗大,益州的發展階段需要法正。

二 攻佔成都後,諸葛亮的官職是軍師將軍,而法正是楊武將軍,兩個人是平級的關係誰也管不了誰,諸葛亮沒有權力越級來辦法正

三 法正的背後有複雜強大的政治背景,對於益州人來說,劉備和諸葛亮都是外來勢力。益州的本土勢力代表就是法正,處理法正就相當於和益州本土勢力起衝突,為了緩和新舊勢力平衡,諸葛亮不得不謹慎對待。

四 也是最重要原因,沒有健全法律,劉備軍團一直都相當於遊擊軍團,被其它軍閥趕來趕去,有塊地盤算不錯了,哪還有閑工夫去完善法律系統。法正報仇時機也選的較準,讓諸葛亮感覺無法可依。


在三國歷史上法正絕對是被嚴重低估的一個人。法正是劉備奠定蜀漢三分天下局面的最大功臣,沒有法正劉備入不了西川;法正是劉備拉攏牽制益州勢力的唯一人選;法正也是劉備最信任的人,信任度甚至高於孔明。

劉備在取得荊州和益州建立蜀國之後,因為法制不健全,讓剛建立的蜀漢內憂外患,這時就迫切需要一部能「內修政理」法律,而擁有曠世之才的諸葛亮,研修了一部什麼樣的法律呢?

如果說諸葛亮的法律制度,就必須要說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法正。在赤壁大敗之後,曹操改變戰略,準備先攻打漢中和益州,然後就可以形成兩面夾擊之勢,到時候攻打荊州和揚州就非常簡單。於是在曹操退後北方之後,就派兵攻打漢中。

此時張松便向益州牧劉璋建議,去荊州請劉備前來幫忙,並推薦法正為使者。法正走後,雖然劉璋發現端倪殺掉了張松,並派兵阻擋劉備,但在法正的幫助諸葛亮的指揮下,很快便打到了益州城下,劉璋也是出城投降。

劉備之所以能夠拿下益州,第一功臣應就是法政,所以劉備進入成都後,劉備把法正封為揚武將軍,和諸葛亮平級。但是法正這個人能力很強,但心眼兒很小。

《三國志-法正傳》記載,法政當上蜀郡太守以後,「一餐之德 睚眥之怨 無不報復 」意思就是,「以前對我有恩的我必謝,但有仇我必報」。法正擅作主張害死的仇人有好幾個。

這個時候就有人像諸葛亮告狀說:這法證太過囂張,您要稟明主公依法嚴辦。但沒想到的是,諸葛亮卻不同意。諸葛亮說:當年主公在荊州的時候,北有曹操之忌,東有孫權之迫,兵力薄弱、土地狹小,沒有辦法大展宏圖,幸虧法正幫忙主公纔能夠入主益州,正是法正讓主公脫離了限制,現在主公又怎麼能夠反過來限制法證呢?

諸葛亮的這個態度令人費解,諸葛亮在隆中對的時候曾說,佔領益州以後要內修政理,就是主張整頓吏治、完善法律、規範道德。史料記載他是一位嚴格執法的管理者,那麼為什麼對法正犯法他就能掙一隻眼閉一隻眼?

他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呢?其實我們通過很多政治家的做法就可以看出,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會表現出多種面貌,但是種種面貌背後的精神是一以貫之的。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諸葛亮縱容法正,面上是因為法正的功勞頗大,所以可以搞特殊。實際上諸葛亮這麼做在其背後有他不得已的苦衷。

第一,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攻佔成都後,諸葛亮的官職是軍師將軍,而法正是楊武將軍,兩個人是平級的關係誰也管不了誰。諸葛亮沒有權力越位來承辦法正。

第二,就是緩和新舊矛盾,法正案件不是一個普通的司法案件,在他的背後有非常複雜的政治背景,對於益州人來說,劉備和諸葛亮都是外來勢力。益州的本土勢力代表就是法正,劉備剛進入益州,還處在敏感時期,這個時候如果把法正處理,這在當地人看來你處理的不是法正,而是沖著益州人來的。很容易就會激化和新舊勢力之間的矛盾,所以諸葛亮不得不慎之又慎。

第三,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無法可依。劉備集團之前一直都是軍事集團,並沒有制定出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規制度。所劉備的集團必須製作出一部健全嚴明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

根據《三國志》記載,劉備攻佔成都以後有諸葛亮、法正、劉巴、李嚴、伊籍一共五個人共同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蜀科》,也正是有了這一部法律,讓蜀漢在短短時間能夠擁有三國鼎立的實力。也展現出了諸葛亮真正做到了「內修政理」!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法正不死,蜀國最終統治權的爭奪鹿死誰手或許尚未可知。作為蜀國的開國功臣,儘管傳聞品行飛揚跋扈、睚眥必報,但是形式所限,諸葛亮即使想再來一次「揮淚斬法正」,也難於上青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