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請!郭璞的《遊仙詩》一種是寫,拋卻榮華富貴,象「夷齊」一樣退隱山林,作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第二種寫飄流世外,真正長生不老的仙人生活,也是從古時承襲的一種夢!也寫的很現實,古今社會都不乏這兩種想法的人。寫出了人心,人事!對古今社會都有很大的影響力!堪稱佳作!


欲明其詩,先懂其人,蓋詩由情起,情自心動。

郭璞(音 pú),是東晉著名文學家、詩人,寫過《遊仙詩》19首,還註解《爾雅》、《山海經》等書,而他最著名影響力最深遠的,我個人認為應該是風水界視為圭臬的的《葬經》。

郭璞一生,沒有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鬱鬱不得志,而魏晉時期尚清談論玄之風,這種環境背景下,能幫我們更好理解作者的文學創作初衷。

郭璞的《遊仙詩》,按其表現思想來看,可以粗略分為二類。

一類是,借世俗「朱門何足榮」對比,來表達自己隱逸離世的「未若託蓬萊」的無為歸隱思想。但這種離羣索居又充滿了作者內心的矛盾和掙扎,作者一再要「潛盤」於「靈溪」,卻時時不忘於世俗「京華」對比。不忘對比,更像是說明瞭作者內心對世俗的眷戀,只是因現實的不滿不甘而又無能為力,所以產生既不可得,不如離去的心態。

因為,就作者後來人生軌跡而言,他從始至終也沒有離開這個他厭煩的紅塵,最後死也是死在朝野政見之上(勸阻王敦謀反,被殺)。

而真正的無為離世,應該是不為五斗米折腰,掛印而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所以,有時候說的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做的什麼。

第二類是借描繪「鬼谷子」、「赤松子」等成仙得道之人的飄然物外的自由生活,來對比自己對「一朝忽靈蛻」後的生活求而不得的羨慕和嚮往。面對人生的不得意,有的人越挫越勇,比如龍場悟道的王陽明,有的人卻避世逃避,走向另一個極端。

談到藝術成就,郭璞在歷史上的地位很高,是著名文學家、玄學家等等,這是肯定的。但具體到這《遊仙詩》來說,這種題材早就有之,並非開創歷史先河,詩歌意境也沒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思想境界,也沒有眾所周知的譬如「秋水共長天一色」之類的名詩名句,但勝在文采華美如錦繡。


郭璞注有青禳經,36多歲夭折。遊什麼仙。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