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的是楊儀,那就是說活著的是魏延啦!那蜀漢或者是繼續北伐,耗盡國力滅國,或者會陷入內亂之中,同樣會提早滅國。

諸葛亮死後,是把北伐大軍的指揮權交給了楊儀,也就是這樣使得魏延不服,才導致了最後的所謂「魏延謀反」。這裡我們需要分成兩部分來說。

第一種:諸葛亮把軍隊指揮權交給魏延

以魏延的尿性,諸葛亮生前都敢拔刀直指楊儀,更別說諸葛亮已死,那魏延掌權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殺掉楊儀,然後帶著北伐大軍繼續北伐。

魏延在軍中的威信,加上諸葛亮給予的權力,北伐集團只能聽從魏延的命令不能班師,要繼續留在前線或者在漢中。而且姜維肯定就是魏延的堅定支持者,因為在諸葛亮死後,姜維在蔣琬和費禕的手下做事,多次請求以偏師入隴右,聯合羌胡部落控制隴右一帶,只不過是因為費禕不允許罷了。

姜維的兵出隴右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且這兩人都是能打仗,敢打仗的人才,如果魏延掌握了北伐大權,加上姜維輔助,蜀漢是不可能在諸葛亮死後得到任何喘息機會的。諸葛亮接連北伐已經使得蜀漢國力衰減,若不是蔣琬、費禕近十年的修養,蜀漢能不能在曹爽伐蜀的那場大戰中存活下來還是個未知數。

現在魏延和姜維已經沒有了束縛,自然是虎放南山,魚入大海,不把曹魏捅出個大窟窿是不會罷休的,可問題的當時曹魏內部穩定,外部無事,在魏延軍事壓力之下,曹叡也不會耽於享樂,以弱蜀再擊強魏,蜀漢的國力衰弱,離滅國也就不遠了。

第二:諸葛亮依舊把權力交給楊儀,南谷之變依舊發生,不同的是,這次是魏延殺了楊儀

由於魏延本就不是合法的北伐軍隊掌控者,而且當時整個朝廷都認為魏延會謀反,所以全力支持楊儀,蔣琬甚至還帶了宿衛精銳北上支援。如果此時的楊儀被魏延殺死,那魏延難不難控制住費禕、姜維、王平等人就是個大問題了。(因為當時朝廷是認為魏延謀反的,如果費用跟著魏延的話,那就是謀反的參與者,所以這些人不可能會聽從魏延的命令)

就算魏延能壓制住費禕等,可朝中蔣琬、董允,乃至於劉禪呢?最嚴重的後果就是魏延把蔣琬和董允都殺了,然後挾劉禪以令蜀漢。再者,假設魏延慈悲之心大發,放過了蔣琬、董允等,但誰能保證他們就會放過魏延呢?這傢伙可是連並肩作戰的戰友楊儀都容不下,哪裡可能會容得下這些誣陷過他的人呢?

所以魏延不死,帶著軍隊回成都的話,要麼是魏延殺光朝臣,要麼是朝臣朝臣殺掉魏延,蜀漢陷入內亂,被曹魏吞併。如果魏延害怕的話,那他或許會按後來姜維的做法一樣,在漢中屯田避禍,這樣的話,蜀漢則會陷入分裂的狀態:漢中為有著謀反名義的魏延割據,益州雖有著正統名聲,但精銳盡喪,劉璋和張魯時期的南北對立局勢就會再次出現。

等到內耗差不多,曹魏或是東吳任意一方入侵,則蜀漢在諸葛亮死後絕對撐不到十年就會滅亡了。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寫三國,次寫明清,其餘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如果魏延在與楊儀的鬥爭中勝出,殺掉楊儀,掌握30萬蜀國北伐兵的兵權的話,其結果並不能改變蜀國被滅亡的命運,反而會加速蜀國的滅亡。

在三國演義中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並不信任魏延,認為此人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定會謀權造反。諸葛亮甚至說,只有他活著纔能夠壓制住魏延,他死後魏延必定造反。這段歷史讓人怎麼也琢磨不透,甚至通過魏延在北伐戰爭中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屢次斬獲大功的表現來看,諸葛亮其實完完全全看錯了魏延。不過諸葛亮畢竟不是一國的君主,他只是軍隊的統帥。身為一國之君的劉備,比諸葛亮更有知人之明,他看出了魏延對自己的忠心,畢竟在劉備落荒南逃的時候,魏延就曾主動打開城門想放劉備入城。因此劉備給魏延封的官職還是很大的,甚至比五虎上將中的趙子龍級別還高。

在諸葛亮死後,身為漢中太守南鄭侯的魏延,官職已經在全軍中最高。諸葛亮為了防止魏延接管兵權,定下了遺計將他誅殺。我們試想若是魏延沒有被即將到手的權力沖昏了頭腦,而是識破了楊儀的陰謀將他反殺,非但不能改變蜀國滅亡的命運,反而會因為在與魏國的交戰中迅速損耗實力而加速滅亡。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這個戰爭中,兩個國家的交戰真正比拼的是人口數量和糧食產量,而蜀國在這兩方面都處於劣勢,如果魏延繼續組織北伐,而不是撤退的話,會使早已幾乎消耗殆盡的蜀國國力更加雪上加霜。相反魏延被殺,使蜀國暫停了北伐,進入了長達20年的和平階段,反而延緩了蜀漢滅亡的時間。

當然,殺掉魏延的楊儀也沒有落得善終,他回到蜀國之後,因為不滿劉禪給他所封的官職,竟然在公開場合大放厥詞:「我當年若不帶著30萬大軍回到蜀國,而是去投降魏國,所獲得的官職一定比現在要高。」這句話傳到劉禪的耳朵裏,劉禪當場罷免了楊儀的官職,將他貶為庶人。已經成為普通人的楊儀最終在老家的草屋中羞憤而死。


這算什麼爛問題啊?

什麼叫死的是楊儀會怎麼樣啊?意思是諸葛亮不死死楊儀?首先一點,這誰死也不是他本人能不能決定的,諸葛亮他自己也不想死啊!然後,楊儀對於整個蜀國沒有那麼重要吧!以蜀國當時的情況,很難有人能力挽狂瀾,救蜀國於水火之中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