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31 中華醫學科普回答】如題,謝邀,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是對黃疸的定義需要一定的瞭解,還需要了解常見的引起黃疸的原因。

黃疸是由於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增高使鞏膜、皮膚、黏膜以及其他組織和 體液發生黃染的臨牀徵象,是高膽紅素血癥的臨牀表現。黃疸不是 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許多疾病的一種癥狀和體徵,尤其是肝膽系疾病和胰腺疾病的一 個突出表現。正常血中膽紅素濃度為 5~17μmol/L(0.3~1.0mg/dl),當血清總膽紅素在34μmol/L(2mg/dl)以上時,鞏膜、皮膚、黏膜、體液和其它組織才會染黃而被肉眼察見, 即臨牀上所謂的黃疸。

正常人每日生成膽紅素約 250~360mg,血中 80%~85%的膽紅素來自循環中的平均 壽命超過 120 天的衰老紅細胞。這些衰老紅細胞被肝、脾、骨髓內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吞 噬、破壞和分解,並釋放出血紅蛋白。在組織蛋白酶作用下,血紅蛋白變為血紅素與珠 蛋白。血紅素經微粒體血紅素加氧酶作用轉變為膽綠素,膽綠素再經膽綠素還原酶催化 作用而成為膽紅素。1g 血紅蛋白約能生成 34mg 膽紅素。另 15%~20%的膽紅素來自其 他途徑,稱旁路性膽紅素。其中 10%~15%的膽紅素由在骨髓內的紅細胞成熟過程中已 有少許紅細胞在未成熟時就被破壞、分解、釋出的血紅蛋白產生;1%~5%的膽紅素由來 自肝、腎內含有血紅素的鐵卟啉蛋白質如過氧化物酶、過氧化氫酶、細胞色素 P450 酶、 肌紅蛋白等產生。

臨牀上黃疸的診斷步驟一般包括:是否存在黃疸、屬何種類型的黃疸、黃疸的病因。 黃疸的識別要在充分的自然光線下進行,首先應仔細觀察鞏膜和皮膚黃疸的色澤,並先 排除黃染或假性黃疸。假性黃疸見於進食過量含胡蘿蔔素的食物或服用某些藥物如阿的 平、新黴素等。胡蘿蔔素血癥者雖全身黃染,但其以手掌、足蹠最為明顯,而鞏膜正常。 老年人兩內疵球結膜可有微黃色脂肪蓄積的黃色斑,鞏膜黃染不均勻,且皮膚不黃染。 阿的平黃染主要在兩眼角膜緣與鞏膜暴露部位。但不管何種原因引起的假性黃疸,其血 清膽紅素濃度均正常。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關注「中華醫學科普平臺」頭條號,獲取更多專業原創醫學科普知識,本條為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如果新生兒膽紅素過高,就會加重寶寶黃疸現象,所以膽紅素跟黃疸兩者是因果關係,具體來看。

一般出生3天的新生兒總膽紅素不超過220umol/L,當總膽紅素超過342umol/L時就有可能導致部分新生兒發生膽紅素腦病。所以黃疸在整個新生兒期都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癥狀,當膽紅素升得過高,父母就要重視起來了,因為如果有一部分膽紅素就有可能透過血腦屏障,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傷,造成智力低下、聽覺障礙、抽搐等後遺症。

那怎麼才能預防新生兒黃疸的問題呢?預防膽紅素過度升高是關鍵的關鍵。那怎麼預防膽紅素過度升高呢,關鍵又在於補充益生菌。

由於寶寶在出生後2-4個小時內,各種不同的菌羣就開始進入他們的體內,如果有益的正常菌羣能夠不停地發展,對寶寶健康就有益;但因餵養方式和外界環境的影響,寶寶的腸道中就容易開始有壞菌了,特別是剖腹產和喫不上母乳的嬰兒,腸道免疫功能就會更加脆弱,腸道蠕動變慢,就會導致胎便不排出乾淨,膽黃素就會經過新生兒的特色的肝腸循環重新吸收到血液裏,使黃疸增多。

這個時候就需要補充益生菌,通過增殖益生菌的方法來讓好菌在腸道微生態系統中佔據優勢地位,來抑制病毒、致病菌、有害菌的生長,從而來保障寶寶腸胃的健康,加快腸道蠕動,來增加寶寶體內膽紅素的排除,從而改善寶寶黃疸癥狀。

現在市場上益生菌產品很多,很多寶媽擔心喫了對寶寶有副作用,但要知道寶寶喫點乳雙歧桿菌、長雙歧桿菌、鼠李糖乳桿菌、植物乳桿菌、嗜酸乳桿菌等益生菌,不僅可以改善寶寶黃疸問題,而且寶寶腹瀉、便祕、腹脹等情況出現的幾率也會比不喫益生菌的嬰兒少。像微生慧益生菌菌粉,在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的代謝產物乙酸和乳酸的綜合效果下,可使腸道pH和Eh值降低,來維持腸腔維持酸性環境,使腸腔內滲透壓增加,水分分泌增加,腸蠕動加快,促進腸內結合膽紅素的排泄;讓孩子遠離黃疸,寶寶健康的成長。

當然寶媽們也要分清是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如果是病理性黃疸就要趕緊去醫院檢查清楚,切勿因耽誤治療給孩子帶來終身的傷害。


黃疸:

黃疸是常見癥狀與體徵,其發生是由於膽紅素代謝障礙而引起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所致。

臨牀上表現為鞏膜、黏膜、皮膚及其他組織被染成黃色。因鞏膜含有較多的彈性硬蛋白,與膽紅素有較強的親和力,故黃疸患者鞏膜黃染常先於黏膜、皮膚而首先被察覺。當血清總膽紅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黃疸時,稱隱性黃疸或亞臨牀黃疸;當血清總膽紅素濃度超過34.2μmol/L時,臨牀上即可發現黃疸,也稱為顯性黃疸。

病因

黃疸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機制而言可以分為五類:

1.膽紅素生成過多

這是由於紅細胞大量破壞(溶血)後,非結合膽紅素形成增多,大量的非結合膽紅素運輸至肝臟,必然使肝臟(肝細胞)的負擔增加,當超過肝臟對非結合膽紅素的攝取與結合能力時,則引起血液中非結合膽紅素濃度增高。此外,大量溶血導致的貧血,使肝細胞處在缺氧、缺血的狀態下,其攝取、結合非結合膽紅素的能力必然會進一步降低,結果導致非結合膽紅素在血液中濃度更為增高而出現黃疸。

2.肝細胞功能低下或有功能肝細胞量減少

這是由於肝臟的肝酶功能低下,或者由於晚期肝硬化、或暴發性肝炎、肝功能衰竭,肝內殘存有功能的肝細胞量很少,不能攝取血液中的非結合膽紅素,導致非結合膽紅素在血液中濃度更為增高而出現黃疸。新生兒生理性黃疸也是由於這個原因。

3.肝細胞破壞結合膽紅素外溢

在肝炎病人中,由於肝細胞發生了廣泛性損害(變性、壞死),致使肝細胞對非結合膽紅素的攝取、結合發生障礙,故血清中非結合膽紅素濃度增高,而部分未受損的肝細胞仍能繼續攝取、結合非結合膽紅素,使其轉變為結合膽紅素,但其中一部分結合膽紅素未能排泌於毛細膽管中,而是經壞死的肝細胞間隙反流入肝淋巴液與血液中,導致血清中結合膽紅素濃度也增高而出現黃疸。這時病人轉氨酶多會升高。

4.肝內型膽汁鬱積性黃疸

一部分病人是肝炎時因肝細胞變性、腫脹、匯管區炎性病變以及毛細膽管、小膽管內膽栓形成,使結合膽紅素的排泄受阻,結果造成結合膽紅素經小膽管溢出(小膽管內壓增高而發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與血液。還有一些病人是由於毛細膽管、小膽管本身的病變,小膽管內膽汁栓形成,或毛細膽管的結構異常,使結合膽紅素的排泄受阻,結果造成結合膽紅素經小膽管溢出(或小膽管內壓增高而發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與血液。也有些病人非全由膽管破裂等機械因素所致(如藥物所致的膽汁鬱積),還可由於膽汁的分泌減少(分泌功能障礙)、毛細膽管的通透性增加、膽汁濃縮、淤滯而致流量減少,最終導致膽管內膽鹽沉積與膽栓的形成。

5.大膽管的梗阻引起的黃疸

肝內、肝外肝膽管、總肝管、膽總管及乏特壺腹等處的任何部位發生阻塞或膽汁鬱積,則阻塞或鬱積的上方膽管內壓力不斷增高,膽管不斷擴張,最終必然導致肝內小膽管或微細膽管、毛細膽管發生破裂,使結合膽紅素從破裂的膽管溢出,反流入血液中而發生黃疸。

臨牀表現

1.基本癥狀

(1)皮膚、鞏膜等組織的黃染,黃疸加深時,尿、痰、淚液及汗液也被黃染,唾液一般不變色。

(2)尿和糞的色澤改變。

(3)消化道癥狀,常有腹脹、腹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瀉或便祕等癥狀。

(4)膽鹽血癥的表現,主要癥狀有:皮膚瘙癢、心動過緩、腹脹、脂肪瀉、夜盲症、乏力、精神萎靡和頭痛等。

2.伴隨癥狀

(1)黃疸伴發熱見於急性膽管炎、肝膿腫、鉤端螺旋體病、敗血癥、大葉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可先有發熱而後出現黃疸。

(2)黃疸伴上腹劇烈疼痛可見於膽道結石、肝膿腫或膽道蛔蟲病;右上腹劇烈疼痛、寒戰高熱和黃疸為charcot三聯症,提示急性化膿性膽管炎。持續性右上腹鈍痛或脹痛可見於病毒性肝炎、肝膿腫或原發性肝癌。

(3)黃疸伴肝大,若輕度至中度腫大,質地軟或中等硬度且表面光滑,見於病毒性肝炎急性膽道感染或膽道阻塞。明顯腫大質地堅硬表面凸凹不平有結節見於原發性或繼發性肝癌。肝腫大不明顯而質地較硬邊緣不整表面有小結節者見於肝硬化。

診斷:

黃疸只是一種癥狀/體徵,並非疾病。對於黃疸的診斷並不難,但是鑒別診斷很重要。只要血清膽紅素濃度為17.1~34.2μmol/L(1~2mg/dl)時,而肉眼看不出黃疸者稱隱性黃疸。如血清膽紅素濃度高於34.2μmol/L(2mg/dl)時,鞏膜、皮膚、黏膜以及其他組織和體液出現黃染則為顯性黃疸。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