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3年9月,一个12米高的青铜阙——北京建都纪念阙,在北京宣武区滨河公园内矗立。850年前,这里是金中都金碧辉煌的大安殿。从此,北京开始了辉煌的都城历史。

公元1215年5月,被「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麾下的蒙古铁骑围困近一年的金中都,援绝粮尽,最终陷落。连年的战火,使今日广安门一带的金中都,宫殿被毁,居民南逃,昔日的繁华灰飞烟灭。开篇第一节,我要跟您说的乃是:

大漠南北蒙古兴,燕山脚下建新城;

胡同本名曰水井,天人合一好聪明。

1256年,成吉思汗的之孙忽必烈登上了蒙古帝

国的汗位。不久,他决定取消和林的都城地位,在燕京兴建新的都城——大都惯于马上驰骋、纵横欧亚大陆的蒙古人,对于兴建大都城,用现在的话说,「软实力」显然是不够的。于是,忽必烈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归附蒙古的汉人——刘秉忠。马上民族的「大汗」忽必烈,为什么如此相信一个汉人呢?

刘秉忠,河北邢州人士,自幼聪明,可以「日诵数百页」。17岁那年,他出任邢台节度使府令史,是一个相当于今天科员级的干部。世代为官的他,不安于当个刀笔吏,不久就出家当了和尚。

弯弓射雕的忽必烈一统天下后,广揽天下英才。于是,海云禅师将出家的刘秉忠推荐给了忽必烈。从此,刘秉忠还俗留在忽必烈身边,开始为未来的大元帝国设计建设蓝图。就是他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

1267年(至元四年),刘秉忠与大食人

,也就是今天的伊朗人也黑迭儿合作,设计建造新都。1287年(至元十八年),费时26年,大都城最终全部建成。大都城以太液池,也就是今天的中南海、什刹海为中心,周围约30公里,南北略作长方形,被当时许多外国使臣誉为「汗八里」,意即「大汗之城」。曾在大都城生活过17年的义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对大都城赞不绝口,他这样描写到:世界上最为稀奇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元大都繁荣、美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规划与设计,她是世界上第一个先规划后建设的大城市。那么,元大都规划设计到底依据的是什么典籍制度呢?《周礼考工记》是部儒家经典,是中国先秦时期的手工艺专著,但其中也记录了城市建筑的规制:「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九经九纬」就是说城中有9条纵横大街。光有大街是不够的,还需要连接大街的小巷。至此,一个城市小巷的新名字出现了,那就是——胡同。700多年前,京西深山里的东斋堂村,住著一位70多岁的老人,名曰熊梦祥。

这熊梦祥啊,是江西丰城人,年轻时被调到大都当了一个五品官员——翰林国史院的崇文监丞。他博览群书,善书法绘画,后来弃官隐居在东斋堂村,享年90余岁。晚年时他撰写出了第一部记述北京史地的书籍——《析津志》。

据《析津志》「街制」中记述,元大都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胡同。胡同(胡同)二字本方言」。「胡同」二字本方言,到底是哪儿的方言呢?按现在比较主流的说法,「胡同」是从蒙古话「水井」一词演化过来的。大家都知道,有水的地方才会有生命。什刹海虽然有水,但整个大都城却没有大江大河穿流而过。要解决大都城居民的饮水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吃井水。

于是,根据大都城的规划,水井与居民区,就一个挨著一个建了起来。根据研究,蒙古语、突厥语、维吾尔语、鄂温克语、女真语等,「水井」一词的发音,大致都是「huto」。根据考证,胡同就是蒙古语「hottog」的音转,汉语借字表音,于是就写成了「胡同」。其实,「胡同」就是比大街窄的「小巷」,是由院落、房屋连接而成,是一排排宅第的间隔地带,即可行走,又可采光通风,这和南方「里弄」、「巷」的功能基本上是一样的。

更多精彩内容且看下回分解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