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总体上来讲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既面向长远的结构性问题,又对当前经济突出、迫切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原文 :《扎实做好三项工作 推动经济平稳运行》

  作者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陈玉宇

  图片 |网络

  6%-6.5%的区间是客观预测

  针对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严峻复杂形势,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明确表示对于提振当前经济低迷,不搞大水漫灌,而是通过更好地补短板、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和力量,发挥市场经济主体的活力来提振信心。再配合力度适当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对2017年以来“去杠杆”政策当中的一些偏差的纠正,着力解决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金融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兼顾长远和短期问题,利用市场力量、微观主体的活力,依靠开放、搞活的机制体制,发挥民营企业的积极性、不搞大水漫灌。

  中国的宏观经济和经济活力的本质没有变。因为一些因素让大家开始担忧中国经济,比如全球性的经济下滑、中美贸易摩擦、去杠杆带来的一些副作用等等。这些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短期压力,但是中国政府还是保持了定力,只要采取恰当的政策,就能够应对经济的低迷。

  全年中央政府把GDP目标定在6%-6.5%的区间,是一个客观的预测。如果我们把各种客观因素处理好,全年到6.5%的经济增长也不是不可能,低于6%的可能性不大。这个目标通盘考量了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正面和负面因素,是一个有指导性的增长目标。

  继续创新和完善财政政策

  中国的财政政策的框架一直以来并不是很完善。中国的财政预算制度,一个是谈狭窄口径的财政赤字是多少,另一个则是宽口径的财政赤字是多少,政府购买支出当中消费支出是多少,政府的投资支出是多少,这些都还在不断地完善之中。因此,中国的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政策之一,还不够完善和精准。

  这里面长期受到诟病的有几个方面:第一,中国的财政预算并没有区分经常性预算和资本预算。第二,仍存在着一系列的政府财政活动没有纳入到正式预算当中,被称之为“预算外资金”。这使得我们对整个财政的态势、短期和长期的财政能力理解还不够。第三,从全球来看,中国财政部门在发挥经济周期的宏观调控当中起到的作用在全世界各国当中是最弱的。比如,美国没有发改委,中国的财政政策要想发挥作用,长期以来必须跟发改委合作,甚至可能通过与地方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合作等渠道才能起到财政扩张的作用。但是这些办法副作用都是相当大的,名义上是财政政策,其实它可能只出政策不出钱,让国企、国有银行、地方政府去做具体的事项。这里面的权、责、利究竟怎么划分、怎么平衡都会带来很多隐患和麻烦。

  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透露认识到这些问题,所以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方面表现为总量上的财政政策,也就是说扩大政府开支。今年制定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多了0.2个百分点,这说明政府的开支力度在扩大。在健康范围内的财政支出的扩大,对于扩大社会总需求,促进市场活力是有帮助的。与此同时,财政政策面对中国的特殊问题,既要兼顾长期结构问题,也要妥善处理短期经济低迷问题,因此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又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减税降费计划。

  将近2万亿元的减税降费计划,占到中国税收的10%,这是非常大的一个计划。这个计划是全部政府工作报告和今年的经济政策当中最大胆、最合理、也最具亮点、最会受到企业和民众欢迎的政策。出台这样的政策是需要勇气和洞察力的。短期内经济低迷,总需求不足、企业财务状况不好,政府通过减税,企业的财务状况就会变好,老百姓的真实购买能力会提高,这有助于促成市场的繁荣,有助于缓解经济低迷。

  激发市场活力须重视创新企业

  总理在政协会议上列举了几个数字,我国民营企业注册的数量超过2700万家,注册的个体工商户超过6500万户,加起来是9000万家,总理称之为“市场主体”。它们给市场带来活力,解决就业问题,让更多人分享到了经济增长的成果。这些不起眼的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是国家最宝贵的、最有活力的“毛细血管”,未来很多伟大的企业可能就是从今天的小企业、民营企业当中创生而来。

  去年以来,政府陆续出台的各项政策,再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从三方面为中国的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保持活力,做了铺垫和奠基性的工作。

  第一,从市场环境、营商环境和意识形态导向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去年11月份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针对企业家们的困扰,中央做了新的阐释,极大地提振了民营企业家的信心。

  第二,从财税政策等多方面给企业创造一个自由竞争的环境,尊重市场规律。每年大量小微企业被创造出来的同时,也有大量小微企业死去,经济的活力就在这种竞争、生生死死中被激发出来。

  第三,要强调一点,其实不仅仅是小微企业,大企业也一样,任何一个企业和行业都有生命周期。要通过良好的市场竞争,让优秀的企业留下来,让不优秀的企业明智地退出这个行业,释放出资源到另外的产业去。也就是说中国的《破产法》要让很多企业能够顺利地破产、顺利关闭。但现在有些企业却死不起、不让死,出现了所谓的“僵尸企业”,这对经济活动是一种极大的破坏。

  “亲”和“清”让政府更好发挥作用

  中国从以计划经济、农业经济为主,走到今天的市场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逐渐追赶发达国家,很多举措都具有开创性、开拓性。政府在服务业时代、高科技时代、互联网时代,是不是还能像在制造业、工业化初期那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需要重新思考,与时俱进。

  “亲”和“清”,能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亲”,意味着中国市场力量的壮大,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要完成从中等收入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在方方面面仍然需要企业与政府亲密合作,这叫亲密的关系。“清”,是说政府的公务人员,要担任政府的角色,不能利用权力牟取私利,而是要对党、对人民、对地区经济发展负责。不仅要心境无私,且要有专业精神,帮助企业解决市场力量不足的问题,推进中国向更高阶段迈进。

  社会上有两种错误观点,一是过于强调政府应该干预越少越好。市场能够自由孵化、强大到完善,但对于中国这样从农业起步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追赶发达国家是不是也需要时间?民营企业不断壮大的过程,政府助你一臂之力是不是能更顺利发展?换言之,那种主张无为的“小政府”哲学并不特别符合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政府能够包打天下,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也是非常极端化的想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的改革文件里也反复强调,要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亲”和“清”,就是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的一个注脚。以更规范的工作关系、更合法的交流手段来维持一个令人愉快的政商关系。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52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