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链接如下:

国家宝藏 第2季第2期:岳云鹏机智上演橘子换黄金, 刘昊然肖央联袂演绎热血男儿_综艺_高清1080P在线观看平台_腾讯视频?

v.qq.com图标

三件国宝分问题:

《国家宝藏》中胡杏儿守护的「清乾隆年间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的故事你觉得如何?

如何评价《国家宝藏》岳云鹏守护的「宋金项饰」的前世故事?

看了刘昊然和肖央守护的国宝「金漆木雕大神龛」的故事有何感受?


刚知道广东省博物馆参加《国家宝藏》第二季的节目录制时,我其实是捏了把汗的。

他们的馆藏文物,背后传播价值的局限性很是明显。

例如,1974年出土于茂名市信宜县的信宜铜盉,是东南沿海一带极其罕见的三千年前的周代青铜器(一来数千年前这里并不是主流文明盛行区域,二来广东雨水多且酸雨问题严重)。但是,如果把这件青铜器拿来跟陕西、河南、河北、湖北、四川、山西、山东等地的青铜器比较,可突出展现的点面,的确是要薄弱了很多。

例如,《雪梅双鹤图》,明代早期花鸟画高手边景昭的传世作品,但是,比起北京故宫、台北故宫、辽宁博等所藏的精品,可突出展现的点面亦是薄弱许多。

例如,元代的白玉镂雕龙穿牡丹盖钮,是以新疆和阗青玉立体镂通琢成,并且图案极为复杂,几乎可以代表元代雕刻技艺的最高水准,但是,其所能展现的点也仅限于此,且其背后可挖掘的故事已几不可寻。

其他的精品文物,如明代的沧海龙吟古琴、清代千金猴王砚、清代铜镀金珐琅葫芦式三星献寿转花钟、清代《广州港全景图》、清代象牙雕空雕八仙福寿提梁盒,存在的问题都是类似的。

这就很尴尬了。

同样尴尬的,还有广东这个地方。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远古时代,广东留给中原人的印象是除了这里鲜嫩的荔枝值得一吃之外,好像就是个被充军或流放之人才不得不去的鬼地方。是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的水系,让五十万汉人迁徙并开发了百越,才推动了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而现代,坐拥豪华阵容的粤港澳大湾区,以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两大内地一线城市(广州、深圳)、三个自贸区(前海、横琴、南沙)、两个经济强市(东莞、佛山)、两个创新力强市(珠海、中山),而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并称为世界四大湾区。但这个5.6万平方公里、7000万人口、经济体量超10万亿元的湾区,却给人留下了「只会赚钱」「一切向钱看」「文化沙漠」的印象。

真的是这样么?广东到底是啥?真只是个荔枝好吃的地方?真只是个只会赚钱的地方?

其实,广东是个很有趣的地方。这里的潮汕人、客家人、广府人,都兼有山地和海洋两重文化,一方面,他们的思维模式重实际,轻理论,重行动,轻议论,更趋向于喜新厌旧地跟紧时代浪潮真抓猛干,敢打敢拼。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运动,近代中国三大石破天惊的运动都是由广东人发起和领导的,虎门销烟和三元里抗英,发生地也在这里,新中国第一个留美学生、甲午战争后第一个剪掉辫子的,也都是广东人。广商、潮商、金山客,在各自的时代里,也都是叱咤天下的主儿。为不可一世的美国修起横贯美洲大陆的铁路经济大动脉的,是他们,本世纪初期撑起香港股市半壁江山的,是他们,中国第一批「个体户」、「万元户」,是他们,大陆最早开办商业银行、超级商场、合资企业的,也是他们。

另一方面,他们又对传统的观念和行为习惯展现出高度的推崇与热爱,对算命、星象、风水、占卜、财神爷、关帝、黄道吉日、博彩等表现出特殊兴趣。喜欢煲汤的是他们,喜欢饮用各种中药凉茶的,也是他们,将雕刻、刺绣、戏剧、茶点、编织、书画、烹饪等中式传统技艺融入生活并发扬光大的,也是他们。即便传统纸媒日渐式微,他们也依然热爱读报与读书。

所以要怎么用三件国宝来勾勒出广东的轮廓?这是一个很难的命题。

好在粤博做得非常非常的棒。他们成功的用一个词浓缩了广东的面貌和广东人的生活史。

用胡杏儿在剧场环节里说的台词来说,广东是一扇窗

是怎样的一扇窗呢。

古代广东也并非像许多人想像的那样,是个断发文身的烟瘴之地,从两千年以前开始,它就是中国通往外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通过这个交汇点,世界看到中国,中国走向世界。

由此,粤博顺理成章地引出三件国宝来。

一方面,自1757年起,广州便成了全国唯一海上对外通商口岸,此后数十年间,广州成为清王朝对外贸易中心。所以,你可以在广东,通过许多细节,窥探到中国古代商贸的繁荣和艺术成就,并同时看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精妙之处,以及他们融合之后产生的别样的美。

所以粤博选中了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其实清代时广州做的外销画非常非常的多,存世的精品也很多,仅仅是《大英图书馆特藏中国清代外销画精萃》一书,就收录了来自广州、北京的748幅外销画,但这件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之所以能脱颖而出,除了因为它大而全,还有其不可比拟的价值。这件作品,长期收藏于英国约克郡的Lascelles家族的Harewood House。这个家族的先人Henry Lascelles,曾经是东印度公司商船「约克号」的船长,他曾三度到访广州,对中国的风土人情有独特的体悟。也是基于他的体悟,才有了这件订购的物品。所以这件国宝的诞生,本身就是很好的能展现中国清代中西商贸交流的物证。而水乡稻作、茶叶贸易等的中国风土人情内容的写实画面辅以精细的西式绘画技法的展现方式,使得这件作品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展现上也有巨大的观赏价值。当然,对于粤博而言,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广东人文地理中兼收并蓄的特点。

一方面,在清朝前许多许多年,广东的海外贸易便已非常兴盛,指南针的使用,使得海上贸易规模扩大。两宋时期时,已经有七十多个国家与宋朝有海上往来。所以你可以在广东,通过许多细节,窥探到许多外国人在中国地域上留下的印迹。

所以粤博选中了宋金项饰,这件珍品其实争议还是挺多的,也有学者认为它其实是个腰带(小岳岳在本期节目中也提到了),而且,它所体验的价值一如前面提及的广东省博的许多国宝一般,还是比较薄弱的。但是,这件作品是出自1987年出水的「南海一号」沉船上的,结合长度、构造等方面以及它落在甲板上这一信息大概可以估测,这条项饰的主人应该是一位外国贵宾,或者将送往中东的一位富商或国家首领,这就很有意思了。借由南海一号的文化价值和小剧场中出海、官人下海、交易、思考等桥段的精彩演绎,广东人文地理中由大海赋予的灵气、勇气、豪气、商业之气,便呼之欲出了。

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广东人的先祖都是移民,甚至在珠三角极其繁荣的当下,移民现象也还是广东的一个主流文化现象。移民,本是一个极其厚重的词,在旧时,它意味著只要人活著,就会被编织进一个活著的脉络,无论在哪里,在做什么,身后总要拖著它们长长的影子。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人,生活中满满都是中国正统文化所塑造的精神秩序,它厚重,又温暖,是束缚,又是依靠。当然,移民文化盛行的地方有不少。但广东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地。你可以在广东,通过许多细节,窥探到传统的中式生活景象。

所以粤博选中了金漆木雕大神龛,这件神龛,内容人物极多,精致无比,是目前所见神龛中最高大的,也是最精美的。尽管它的原生历史(祠堂的具体方位、使用的家族等)几不可考,但这也毫不影响它巨大的展示价值。广东省博物馆别出心裁地设置了一个抗战时期的年代场景和华侨返乡的救弟弟的故事,剧中对「大家」与「小家」的思考和取舍,不仅拔高了小剧场环节的精神境界,也突出了广东人文地理中的宗族传承等传统的一面

当然,粤博的野心也不仅限于通过节目去体现广东展示中西文化和桥梁作用的窗口作用,他们还通过巧妙设置一些细节,去衍生出不少广东及临近省份(福建、广西、江西、海南)特有的文化现象和国家层面的精神意识并一一展现:例如中国制造,例如海权意识,例如下南洋的历史,例如商帮文化,例如华侨文化,例如家风

而且,粤博还展示了文物中鲜活的一面(通过金漆木雕大神龛)。这很重要,我以前在评价《国家宝藏》第一季陕西省博物馆那集的时候也曾提到过:

「对于一件所谓的国家级文物而言,重要的,除了自身过硬的做工和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文物背后的传承。

一件宝物,倘若它只能在历史的星空里闪闪发光,那它最多只能被称之为宝贝,只有它依然鲜活地活在当下,那才有足够的底气被称之为宝藏。

那些即便是文物本身被毁坏也不可能被磨灭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宝藏。」

广东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你能看到中国的姿态——精致的中国、顽固的中国、流动的中国、传承的中国、不屈的中国、强盛的中国、自信的中国。

尽精微致广大,粤博真的做到了,鼓掌~~~

然后说说内容吧,这三件文物的小剧场和嘉宾介绍,都很务实(务实本来也就是岭南文化的一大特点哈哈哈哈)。因为三件国宝也同文章最开始提及的那些文物一样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内容单薄的问题,所以粤博还煞费苦心的设置了几个镜头来展示粤博其他的十几件藏品来撑了场面。基本上,一个多小时的内容里没有几秒钟的无价值的视听语言,在「尽精微致广大」这一点上做到近乎满载。

在三个小剧场的故事都没有历史记载可依托不得不借由编剧和演员的精彩演绎撑起来、三个嘉宾环节都缺乏重量级学界泰斗站台的情况下实现了这一切,这很不容易。

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这一节,胡杏儿很努力,可以看出她真的为这一次的节目付出了许多心血,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姑娘,语音语调上很少给人出戏的感觉,这真的很不容易。小剧场的演绎,很搞笑。嘉宾环节里对英国庄园中国房间的探访,很有看点,而后展示的外销壁纸在英国的分布图,也很震撼。美中不足的是胡杏儿的穿著,她本身身材挺高挑的,穿著却显得又些臃肿了,跟两位嘉宾的著装风格,也不是很搭。

宋金项饰这一节,小岳岳拿捏了幽默和严肃的分寸,不会给人以轻薄浮夸的视觉感,这很好。美中不足的是这一节的信息量,一来对宋金项饰的展示和背景介绍太少了,二来后面南海一号的延伸内容也还有很多可以加强的地方。

金漆木雕大神龛这一节,可当选为本集最佳。刘昊然和肖央,演技都很出色,这一节的故事,居然把我看哭了。刘昊然红了的眼眶,和转身投入战斗前的淡然一笑,都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小伙子真的很棒!而肖央演绎出的纠结情感,十分生动到位,让我想起了电影《十月围城》里王学圻的演出。

《十月围城》里,王学圻饰演的李玉堂知道儿子李重光积极投身革命宣传后,气急败坏地对梁家辉饰演的陈少白说,「我这把年纪了,是不是革命党我不在乎,但我儿子绝对不能是!」这其中的心思,与肖央饰演的哥哥的心思,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视为肖央饰演的哥哥的内心写照。

嘉宾的环节,找了一位重修韩江家庙的槟城的女士,这很意外。但这个平淡的环节,著实是把本集的主题升华了不少,这很合理,但节奏实在太平淡了。而且,这么精致的潮州木雕工艺作品,居然没有展开来讲(这一套完整的工艺,至今依然鲜活),稍微有点可惜。神龛在潮汕人的生活中究竟意味著什么,其实也可以稍微再展开一下。

总体上来说,粤博在自身文物传播价值存在局限性且缺乏爆点的情况下,尽精微致广大,把广东的人文面貌勾勒得很完整,并为国家的海洋文化做了很好的注脚,真棒。

从制作团队交出的完成度来说,我给满分。从实际展现的文化内涵来说,我给九分(还是弱了点,但这是由广东的历史和人文决定的,不能怪节目组)。

又及,作为一个福建泉州人,看了这集,我其实是很自豪的。因为南海一号,虽然沉在阳江东平港附近,但其实是艘泉州特征的木质福船,根据专家研究证实,这艘船的始发港口是来自泉州的。另外,宋金项饰的嘉宾环节里,图片展示的德化瓷和磁灶瓷器(南海一号的照片里面),都来自泉州。宋元时期,泉州是国际重要的贸易港,也是中外各种商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马可波罗游记》里认为泉州可以与亚利山大港齐名,甚至更加宏伟。正是这座港口,宋元时期给泉州带来了「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南宋淳祐年间,泉州人口达到了封建时代的峰值一百三十多万,而当时,都城临安的人口也不过百余万,北宋都城汴京在最繁荣时人口大约是一百五十万。我大刺桐港辉煌如此,就问你服不服!

又又及,关于福船。这个话题在节目中没有展开来,但事实上福船是一个很厉害的东西。尖底、有龙骨、有水密隔舱是它的主要特点。这个水密隔舱技术是中国人自己的发明,从20世纪50年代广州出土的带有四个隔舱的西汉木质船模和带有三个隔舱的东汉陶制船模来看,可能早在汉代这个技术就出现雏型了。它的出现,使得福船具备了四大优势。一来,被分隔成若干舱的船舶在航行中万一破损一两处,由于船舶已被分隔成若干个舱,一两个进水的船舱不至于导致全船进水而沉没;二来,只要对破损进水的舱进行修复与堵漏就可使船只继续航行;三来,在有「水密隔舱」的船舶上,货物可以分舱储放,便于装卸与管理,而且在海损事故发生时,也可以尽量减少损失;四来,由于船舶被隔板层层隔断,厚实的隔舱板与船壳板紧密钉合,隔舱板实际上起著肋骨的作用,简化了造船工艺,并使船体结构更加坚固,船的整体抗沉能力也因此得到提高。可以说,这个技术的使用,使得中国造船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1795年,英国海军第一次采用水密隔舱技术建造新型军舰。1846年,英国商人又驾驶福船「耆英号」经印度洋、好望角远赴美国纽约,又花21天时间跨越大西洋抵达伦敦。此后,水密隔舱才逐渐成为现代船舶设计中的重要结构形式。现在无论是排水量数十万吨的油轮、航空母舰,还是潜入深海的核潜艇,内部采用的都是水密隔舱结构。当下,掌握这种福船制造技术的家族还有很多,主要集中在福建地区,主要有峰尾黄氏、深沪陈氏、漳湾刘氏、闽侯方氏、海澄郑氏等。晋江市深沪镇、蕉城区漳湾镇两地,已经把这项技术成功申报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了。而「南海一号」,也已经由深沪镇的陈芳财老师傅按1:1比例复原仿造啦。2008年,陈芳财老师傅还督造出了仿明清福船「太平公主号」,这艘船仅凭借海风,从厦门出发,去了香港,然后去了台湾基隆、日本冲绳、日本横滨、美国旧金山、美国圣地亚哥,然后又经过夏威夷、威克岛、塞班岛等地返回,可惜的是,快到台湾的时候,这艘木制福船被赖比瑞亚籍的挪威公司商船「冠军快船号」撞沉了。

又又又及,虽然金漆木雕大神龛这一节小剧场的故事是编的,但是澄海屠城是有迹可循的。1939年6月,日本军队先后占领了潮州、汕头,其后以数十人的小部队进犯澄海(当时还是澄海县)。澄海军民依托县城死战,两次击退了日军进攻,造成日军不少伤亡。7月中旬,日军数百人进攻澄海,澄海沦陷。之后,日本人在澄海县城对百姓进行了屠杀,惨遭杀害的百姓多达千人。而潮汕人的抗日血性,也是有迹可循的,到1945年日本投降为止,光澄海县城,就收复了四回,此足可见潮汕地区斗争之顽强。抗战期间,潮汕地区先后成立了潮汕青年抗日游击队、潮澄饶游击队、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等,他们克服重重困难险阻,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高举抗日旗帜,成为广东潮汕地区坚持抗日斗争的主要力量,与广东地区的东江纵队、琼崖独立纵队、珠江纵队等兄弟部队一起肩负起广东抗战重担,开辟华南敌后抗日战场,有力地牵制了日伪军数以万计的兵力。《韩江纵队史》甚至有「敌人在郭陇村抓了100多名妇女以供淫乐,当晚,妇女们用剪刀、菜刀杀死20多名敌军后逃入桑浦山」「潮安湘子桥边的桥头乡未及逃走的妇女均被敌人掳去,敌人强迫他们到韩江挑水洗澡以供奸淫,30多名少女少妇趁挑水之际集体投江」等体现当地血性的记载。另外,「杀敌队」也是有原型的。当时的东南沿海地区,每个县都存在不少抗日自卫队。今天在汕头,大家还可以在潮阳西胪镇凤山庄见到当地抗日杀敌自卫中队的旧址。还有,小剧场里提到的「蚁光炎」,是澄海籍的商人,后来在泰国通过航运业和火砻业起家,直至当上了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抗战爆发后,他号召华侨抵制日货,使日泰贸易额半年间锐减一半,还兴办报纸宣传抗日,并领导推销抗日救国公债和进行募捐活动。1939年11月21日晚在曼谷耀华力路被刺杀。不过,小剧场里面提及的「梨戴」「王善慈」「张忠」,以及刘昊然饰演的「陈凡」,我都不知道出处,查了资料暂时也没有找到。

又又又又及,金漆木雕大神龛这一节,还隐约提到了陈家祠,这个点不错。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陈家祠,是广东七十二县陈氏族人出资共建的一座合族祠。陈姓,是广东地区人数最多的姓。广东陈氏,除了来自潮汕地区的颍川陈(从闽南迁来),还有来自南雄珠玑巷等地的义门陈(源于北宋义门陈分庄、宋末战乱迁徙、陈友谅兵败等历史事件)。如今的陈家祠,是广东地区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想必很多人都去过吧。

又又又又又及,为什么小剧场里,肖央饰演的哥哥坚持要把刘昊然饰演的弟弟送到泰国去。除了肖央饰演的哥哥的华侨背景,还有一个背景可以提供一些解读,那就是泰国在二战中的态度。二战中,日本并没有直接进攻泰国,而是希望以泰国为跳板入侵印度和马来联邦,当时的泰国政府判断「和日本友好要优于被日本征服」。1940年6月12日,泰国与日本签署了《日泰友好条约》。1941年12月,泰日两国又进一步签署了攻守同盟条约。在日本的压力下,1942年,泰国向盟军宣战。同年,泰国、满洲国、汪精卫政权加入了三国同盟条约(「非官方签署者」)。一直到了1944年,盟军在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日本在太平洋也无反击余地,局势的转变和抗日情绪的日渐高涨,导致了披汶政府倒台,泰国国内政坛逐渐倒向反日。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泰方随即在翌日宣布「泰国1942年1月25日对英美宣战宣言无效」,泰国的「宣战无效」宣言被同盟国承认。所以,二战时的泰国尽管被剥削了许多资源和劳动力,还算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地方。

又又又又又又及,关于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那节提到的用脚揉茶,你们真不要嫌弃。在揉茶机发明以前,茶农都是用脚揉茶的。而揉茶这道工序,是不可代替的,因为揉茶可以破坏茶叶中的细胞,在泡茶的时候让茶香更好的散发出来,同时,还将松散的茶叶卷曲成条索。而现在,还有一些地方在制茶过程中,保留了这一传统的做法,比如湖南安化、四川雅安、广西梧州(当然不是全部人都这么干)。而且顺带一提,旧时的传统工艺里,不但制茶要踩,制酒也要踩(俗称踩曲)。

又又又又又又又及,宋金项饰小剧场里提到的甜橘子和陈皮。以新会柑为例,用新会柑皮制作的陈皮(也就是清代极其推崇的广陈皮中的「新会皮」),味香而不苦,是传统的香料和调味佳品,又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但这柑肉味道是又酸又涩的,并不如小剧场里形容的那般甜而好吃,至今在新会当地,皮贵肉贱的现象依旧普遍,柑肉在许多情况下都是被舍弃掉、没有加工价值的。由于新会陈皮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所以,这里的演绎很可能是存在问题的。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韩江家庙」里的「韩江」,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小细节,可能很多人都没有留意到。如果你在潮汕地区旅行,从潮州的湘桥区到汕头的龙湖区,一路上你要经过很多条大河。如果你去问老人家这些大河的名字叫什么,他们多半只会用一个答案来回答你——「韩江」。辗转近百里,兴许你还困在「韩江」的世界里走不出去,是不是很有趣。其实,韩江是以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名字命名的,在这之前,韩江的名字是恶溪,《太平寰宇记》对它的评价是「其水险恶,多损舟船」,《新唐书·韩愈传》也曾评价「恶溪有鳄鱼,食民畜产且尽」。当年,韩愈上书反对唐宪宗在宫内供奉佛指舍利,令皇帝龙颜震怒,幸得裴度等人说情,他才免得一死,最终被贬到潮州任刺史。其实韩愈在潮州,总共就呆了约莫七个月的时间。但是,七个月里,他掀起了好教崇文的风气,又为潮汕人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于是潮州人永远的记住了他。所以,潮州的母亲河,叫韩江,旧城边景致优美的小山,叫韩山,就连连通外界的桥梁,也用韩愈的侄子韩湘子的名字命名了。走心的潮汕,光用眼睛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来的。这般细腻的小心思,你得自己去体会,才能挖掘到它的魅力。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作为一个福建人,看到粤博在节目编排上如此事无巨细,真是为福建博物院感到难过——窗口作用你们提到了(福建的窗口作用也很明显啊),外销画你们提到了(福建的外销瓷什么的很发达啊),南海一号你们提到了(福建的古代沉船很多啊),海上丝绸之路你们提到了(泉州也是海丝的起点城市啊),外国人你们提到了(福建这点上也很有得说啊),下海你们提到了(福建也差不多啊),商帮你们提到了(闽商也有很多值得说的啊),宗族文化你们提到了(福建也是这样的啊),家风你们也提到了(福建在这方面也做的很好啊),华侨文化你们提到了(福建也有很多华侨啊),传统手工技艺的精湛你们提到了(福建的木雕、石雕、漆艺、陶瓷什么的都是一绝啊),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活化你们提到了(福建也很鲜活啊),连走私你们也不放过(这也是福建一绝啊),连口音的吐槽你们也不放过(这也是福建特色啊),你们打算让福建博物院肿么办!

广东人还真是福建人的克星啊。


最前面更新

关于宋金项饰介绍德化窑的事,别抬杠。不是让广博去抢福建的东西,是从节目角都:如果要介绍南海一号,就把出水文物多介绍点。从宋金项饰起头把其他的都说说,突显出这次考古发掘的重要性。出水文物有德化窑的就介绍文物,又不是让你把德化窑发展史讲清,还到不了抢东西的层次。

至于出水文物籍贯是哪的,这没辙。哪挖出来算哪,越王勾践剑要算籍贯是浙江的,不还是在湖北躺著?

第二季两期了,感觉都有一个问题,前世故事精彩动人,但对国宝本身的讲述不够,导致引申国从宝背后的故事时容易抻著。

上一期样式雷涉及专业知识,上阳台帖为名人作品,国宝本身相关建筑学、书法没提也就算了,但样式雷有哪些建筑,哪些现在还有至少可以讲讲吧;上阳台帖的内容只在前世传奇中提了一句,其他的装裱、后人批注一字没提(当然如果提到了估计全是黑乾隆的)。金瓯永固杯涉及金银器工艺点翠工艺啥都没讲,好在故宫这个地方本身就是底蕴,可以用故宫活动展现相关的文化。

广博这期,前世故事哪怕是岳云鹏都能达到《我就是演员》的水平了,但关于国宝本身太少。外销画荟萃了中西方绘画工艺,有什么体现?大面积多幅壁画是如何分开又如何拼接?壁画绘画法和传统条屏绘画有什么不同?

宋金项饰能够入选感觉和陕历博的银香囊,湘博的帛画一个路数,用一件文物引出一个考古发掘。但银香囊和帛画本身有足够的描述内容和历史意义,引出何家村和马王堆是锦上添花。宋金项饰这件本身描述太少,金属冶炼,黄金饰品,装扮服饰其实都可以引申,结果除了1.72米长以外连正面特写都有限,感觉就是为了讲述南海一号而选出的文物(南海一号的德化窑白瓷,龙泉窑青瓷也没讲)。并不是说这样不好,但毕竟这个节目叫《国家宝藏》而不是《探索发现》,对国宝文物相关太少未免不和节目本身。

第三件神龛说实话之前一点没了解,前世故事很动人但神龛怎么直接引申到潮汕祠堂?陈氏后人对这件文物怎么保护博物馆又是怎么保护的?潮汕木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果文物雕刻内容工艺技术基本没有,哪怕告诉我雕刻了什么呢?

其实第一季也不是每一件国宝介绍详尽,但优势在于第一季选择性强,基本上每一期的三件国宝表述内容和侧重点不同,这样可以满足不同的口味。

故宫:千里江山图介绍了青绿山水五层颜色的绘制(文物本身),然后引申中国绘画颜料发展(历史意义);各种釉彩大瓶介绍了17种工艺(文物本身)引申陶瓷技术(历史意义),前两件都是先描述文物本身再引申价值。而第三件石鼓就不再介绍文物细节而突出历史传承(历史意义)。

上博:商鞅方升介绍文物的器型铭文(文物本身)引申统计学(现代启示——统计学),缂丝介绍作品工艺(文物本身);第三件大克鼎就突出保护文物和今生传奇(今生故事)

南博:琉璃拱门和万国全图引申南京城市对外交流(历史意义+现代启示——对外交流),砖画就回归文物本身雕刻内容人物和城市风貌(文物本身+历史意义)

后面简单写

陕历博:银香囊(文物本身+考古),虎符(现代启示——信息学),倚仗图(文物本身+现代启示——建筑学)

鄂博:大宝剑(名人意义),秦简(考古+历史意义),编钟(文物本身+历史意义)

湘博:长沙窑(文物本身+现代启示——对外交流),帛画(文物本身+考古),皿方罍(今生故事)

豫博:妇好(考古),骨笛(文物本身+历史意义——音律),铜禁(文物本身+现代启示——那个技术我忘了叫啥了)

辽博:洛神赋(文物本身+现代启示——漫画),马镫(历史意义),万岁通天(历史意义)

浙博:万工轿(文物本身+现代启示——民俗),七弦琴(历史意义——音律),玉琮(考古)

我按照我的方式统计了下,重点不在于每一期都详细讲述文物,而是每一期三件文物都可以从不同角度介绍,有些介绍文物对现代技术的关系,有些介绍文物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有些以一件文物切入引出更多故事背景。这样每一期的看法不同,笑点泪点都有。

而第二季

故宫:样式雷(历史意义——建筑学),上阳台帖(名人意义),金瓯(历史意义——民俗)

广博:外销画(历史意义),宋金项饰(考古),神龛(历史意义),才两期六件宝物有五件是在讲历史意义多伟岸多高大,外销画能突出对外贸易,神龛突出民俗传承,但对于文物本身的发掘实在有限。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第一季看完了,我们能回忆起这家博物馆的国宝文物有多传奇多伟大,而第二季至少广博这期亮点全被演员抢走了。比如第一季梁家辉、黄渤是影帝级别的,演完让人感觉到:石鼓传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皿方罍回家艰难险阻;而第二季看完了就是:翟天临演的真好,刘昊然演技真好。不是说演员演技有多优秀,真的是其他可以回忆的不多。

《国家宝藏》毕竟节目是以国宝为核心,不是《我就是演员》不是《探索发现》当然也不是《国宝档案》,文物本身细节,文物的历史意义,文物的背后的故事和文物对现代的启示,多种内容是融合交汇的,这样才是第一季脱颖而出为观众呈现出一顿大餐。如果只侧重某一因素(比如全讲文物细节的《国宝档案》,全讲文物故事的《探索发现》)并非不可,但这档节目的优势不在,口味容易单一。

最后提一点我的看法,东西不改,微调即可。

外销壁画,多加上外销画的绘画工艺不同突出下特色,甚至可以用于表现中西方绘画的不同和求同存异后的成果,最后落脚在广东对外开放的窗口中西方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平台,这样就足够了。至于国外有多少价格有多高,这本来就是外销画赚钱用的强调这没啥用。

宋金项饰,本身内容有限,最简单的方法就「走量」。南海一号出水文物好几万件,德化窑龙泉窑,铜钱铁器金银器,哪些是实用器哪些是奢饰品,从介绍出水文物品相可以引申到水下文物对文物保护影响,很自然的就能引入出水发掘的技术难度引到出水工作,这样比干巴巴的摆几张文物图片有意思的多。

大神龛这个仔细想像文物雕刻细节说不说倒还好,毕竟每一期需要有一个情感升华。这个最好是把今生故事完善下,这件国宝的传承是怎样的,然后由点及面扩大为潮汕人乃至海外华人的血脉传承。其实就差一个衔接,直接从大神龛怎么到祠堂,中间差一个过度(这点还是表扬果粒叔了,已经很努力在圆了,奈何难为无米之炊)

三件文物,一个介绍全一点,一个介绍多一点,一个介绍深一点,这期节目本可以更好


胡杏儿,稳(准备充足,底下认真做功课了);

岳云鹏,准(节奏把握的好,该搞笑的时候搞笑,该认真的时候认真);

刘昊然/肖央,这俩儿的表现是真「狠」(本来是看国宝的,却意外因为他们看红了眼眶儿)。

这一期大家都表现的好好,今天我要铆足了劲儿夸他们!


谈一下吧。

这是我第一次看国家宝藏呢。

主要是因为这一期讲的是广东省博物馆,而我恰好是个广东人。

主要讲一下第三件国宝,金漆木雕大神龛。15年爸爸来广州的时候我和妹妹带他去了省博,当初看到这个神龛的时候特别开心的跟我爸说这是我们潮汕的。其实这些有潮汕印记的东西我们心里都懂,但是你要我们来讲他的前世今生却没那么简单,所以感激这个节目。

我问妈妈说,以前鬼子真的就会侵略到村子里面去吗?妈妈说,就她的家乡,那个小村子,两个日本兵持枪进入,整个村里人都会躲起来。我问,为什么大家不反抗,妈妈说,大家都怕,但是如果现在来个消息说鬼子投降了,那么立刻大家都会起来反抗了。这也是一个奇怪而又悲哀的现象啊!

所幸,万幸,我国强大,再也不受此辱。

演员表演真的很棒,谢谢刘昊然和肖央!


因为这期的国家宝藏提到了十三行,我恰好对他有点了解,就给大家写一个科普吧。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屈大均。

这是清初屈大均在康熙年间写的《广东新语》中对于广东十三行兴盛外贸的描述,可见早在康熙年间广东十三行的对外贸易就已经非常兴盛了。

我们现在说起满清,一般用闭关锁国来形容。但在这个古老封闭的国家里,仍有一丝对外透著光亮的门缝,那便是广州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按百度百科的说法,「创立于康熙盛世,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然后「乾隆皇帝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上谕的颁布,清朝的对外贸易便锁定在广州十三行。」

这种说法给人的感觉是,广州十三行的外贸之所以兴盛,是因为沾了清政府政策的光。但其实不是这样,有明以来,广州就已经成为最为兴盛的对外贸易口岸,福、泉、徽商人皆争趋焉。

清朝的外贸政策几经变化,也不是一开始就闭关锁国。清朝初年自康熙平定台湾后,海禁政策便已撤销,对外贸易并无太多管制,厦门宁波都可以开海做生意。只因广州外贸传统最为深厚,地理位置又好,故各国商人多抵达广州贸易。

清政府见有利可图,便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设粤海关,统管广东对外贸易。

当时已有十三行的称呼,但其时行商不过数家,之所以称十三,乃「沿明之习」。明末清初,对外贸易时,称出于琼州之货为十三行货。

粤海关初设,也无特许贸易之说。各家有资本都可与外商贸易,只需照章纳税即可。但做生意嘛,大家都懂的,想做大总得有一定的官方联系。故当时来华的英国商人,便将中国的外贸商分成了这么几类。

一个是王商,指的是指的是三藩王之一的尚可喜任命的一批商人。一曰总督商,指与两广总督府有关系的商人。还有将军商人,这批人与广州将军府关系密切。最后是抚院商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广东巡抚的白手套。

本来大家相安无事,一起在我大清的粤海关捞钱,不过因著这几方对粤海关影响力起伏而此起彼落而已。但突然有一天,康熙四十一年,广州厦门等地出现了一股叫做皇商的势力,说是势力其实只有一个人。

据英国人的记载,此人原是一名盐官,后来因为贪污罢职。但善于钻营,竟走了当时康熙皇太子的门路,据说给太子府献上了四万三千余两白银,这在清初白银未通货膨胀前是一笔巨款,由此获得了专营海贸之特权。

此位皇商的姓名并未留下记载,只记载了他试图垄断海贸的失败经历。当时英国有四艘船抵达广州,有三艘拒绝和皇商交易,并秘密与当地官商五人签订合同。

而当地的官商们也一同贿赂海关监督,与皇商相争,最终申诉于总督,总督最终裁定不可由皇商垄断。其实这事儿我猜主要原因是康熙最后废掉了太子,所以没垄断成功。

但经此一役,广州外贸商们发现了团结的力量,并于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即公历1720年12月25日,歃血为盟,合为一体,组成公行,并订立公行行规十三条,共同把持广州对外贸易。

这十三条行规未见中文记录,只有法国传教士的记录。内容非常有趣,规定了利润分配、货物分配、贩卖方式以及惩罚措施,几乎称得上一个典型的外贸垄断托拉斯,和垄断资本主义有一拼,这就成了十三行的前身。

当时清廷的外贸,从明面上看,简直是商人的天堂。税收之低廉,我们现在人看起来简直不可思议,进出口税率都很低。

比方说一担生丝,价值120-160两,居然只收1.8两的税。虽然后期加了百分之六的附加税,但在全球来说,依然低得可怜。就这么点税,每年都过百万两,可见当时广州外贸之兴盛。

但你知道的,我大清的事情从来不能从明面上看,这些可怜的税,其实是打发朝廷的。真正交得远比这多得多,但朝廷一分钱没有,被上上下下都给吃完了。

当时按规矩,每船通事费要交350两,每船丈量费要交3250两。除此之外,还要给海关道送官礼银。同时,送钱从官僚开始一级一级往下送,一直送到书吏、家人、通事、头役为止。

据统计,入关各色名目的送礼,共有三十条。出关各色名目,共有三十六条。这些钱,朝廷一分都见不著。

雍正六年,雍正曾想提高一下粤海关的税率,加百分十附加税,结果居然闹得广州华洋商人联合抗议,最后雍正让步降到了百分六,就是因为正税之外的钱太多了。

我们现在为什么知道这么详细收礼规则呢?主要是因为乾隆年间的一个案子,这也导致了我大清彻底禁绝广州以外的对外贸易,形成了十三行垄断全国海贸的局面。

其实雍正年间,华洋商人抗议一事,就已使得雍正整顿粤海关,于是当时的一些正税之外的陋规被发掘出来。

雍正一看,朝廷都没见到钱你们使劲捞,这怎么行呢?于是派人把这些陋规合并,称之为归公银,以后这些钱直接交给朝廷,你们这些官就别想了,领点养廉银就行了。

然而嘛,还是大家都知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最后的结局是,朝廷要归公银?交!官员不贪?不可能!商人们不仅另交了一份归公银,各类其他名目的贪污也没停下来。

于是到了乾隆年间,甚至发展出了入关名目三十条,出关名目三十六的可怕局面。粤海关税负高到吓人。外商们不得不另找地方,宁波就成了他们的下一站。

当时英国商人中有一个比较有声望的,名字翻译作洪任,原名为Flint。他与江浙一带行商郭益隆(又名郭四官)、李元祚(又名李受官)、信廷英(又名信文官)交好,于是在他的带动下,大家纷纷去宁波贸易。

这里给大家科普一下,为什么这些商人都有个「XX官」的名字?这是因为中国自元明以后,豪富之家捐得官爵者,通常会在自己的名字中加个「官」字,以示尊称,主要是崇拜官本位以及对外显示财力。后来形成文化,对外贸易商多喜欢给自己取一个「XX官」的名字和洋人交易。

回到正题,洋商们都跑去宁波了,那广州就衰落下来了。捞不了银子怎么办呢?于是粤海关便使出官面手段,让宁波和天津等地拒绝洪任登陆交易。

洪任不得已返回广州,盛怒之下,便向清廷递交控诉,把我大清粤海关的破事抖了个底朝天。于是朝廷震怒,乾隆下旨并派人彻查。

当时的钦差大臣把调查结果写了个巨长无比的折子,事无巨细地给乾隆报告了粤海关如何捞钱的情况,我们现在才能看到当时的官员们是如何绞尽脑汁贪污受贿的。

震惊的乾隆一看,卧槽,居然有这么多钱朝廷根本没见著,另一方面发现,尼玛,这个玩意已经没治了,换谁都不行。

为了能够把外贸之利收归国有,于是采取了一个破罐子破摔的政策,就是禁海。把所有的外贸归于广州,交给十三行来做。规定洋商只能在广州指定地点贸易,每一船进港必须有一船对应的行商对应作保交易,并细致规定了洋商们的各类行为。

为了收税反而要禁海,这听起来有点荒唐,却是有逻辑的。因为以我大清的官僚系统,正常是收不上来税了,那只有采取不正常手段。从这点认知来讲,乾隆对自己手下的官僚是个什么德行心里很清楚。

国家让十三行特许垄断,自然能让十三行的行商获得超额利润。然后,朝廷直接向十三行商家摊派,跳过收税过程中的官员上下其手。因此从专营制度开始,摊派问题就成了朝廷加在十三行身上的常例。

通常是朝廷钱多,就少摊派,缺钱就多摊派,但每年总归是想著名目摊派。甚至皇帝们过生日,比如嘉庆过寿辰,行商们一次性就得给十万两。至于什么河防、边患啦之类的,就到处都是摊派了。

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虽然行商们垄断著全国对外贸易,但是往往也顶不住这种摊派。行商数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随著不断破产越来越少,道光年间都凑不齐十家了。

这些行商们,其实也蛮惨的。你想挣点银子就不干了,不行!一日是行商,永远是行商。摊派必须交,得一直干到你家破产为止,通常交不上摊派破产的结局是抄家然后发配伊犁。

当时还有一个超有趣的现象,到中国的洋商们,会借钱给一时周转不开的行商们。广州的行商也特别喜欢借,最后会越借越多以至破产。连借洋债,十三行都比我大清跑得快。

乾隆年间就已经有这样的例子,最后闹到朝廷上去,乾隆一看这也太丢人了。我堂堂天朝上国的商人居然欠洋债破产,于是他就把那两个行商抄家并发配新疆。

这里面的原因挺复杂的,一方面那些洋商因为政策,在广州做生意必须有一个本地行商一对一担保,所以不希望熟识的生意伙伴突然倒掉,加之利率也不低,所以愿意放债。

另一方面,清政府限制商业,国内利率奇高,融资困难,反而英国人因为长期的资本主义发展,利率要比国内低多了。洋商看起来挺高的利率,中国商人都觉得很低,所以中国商人也愿意借债。

因为摊派太重,经营有风险,到最后大多数十三行主都因为不断地借债破产。但这其中,怡和行伍家反而逆势而上,越来越有钱,甚至反过来放债给东印度公司。英国人估计伍家有两千六百万两的身价,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据怡和行伍家后人的记载,怡和行全盛时期,各类朝廷摊派捐款「小者三四十万,大者五六百万」「每遇岁除家库核存常达千万有奇」,真真富可敌国。

这个原因呢,一方面是伍家的官方关系处得比较好,当了十三行的总商。另一方面,是比较擅长经营。伍家的当家人伍秉鉴(伍浩官)眼光非常高,不仅著眼国内,而且放眼海外,甚至投资过美国铁路和证券,美国人还命名过一艘商船叫「浩官号」。

当时整个大清,没有比十三行更开阔的对外窗口,没有比伍秉鉴更有世界眼光的人。甚至可以这么说,粤海关要比清朝中央对世界动向更清楚,十三行商人们要比士大夫们更有全球视野。

比如说,影响后世的著名历史事件,美国独立战争,就曾被当时的粤海关报给两广总督,并由两广总督报给清廷。

当时的折子是上报嘉庆七年之后粤海关收入减少的原因,「近闻英吉利与美利坚彼此构陷,时相劫夺货物。」

可惜当时老大帝国上上下下闭门自守,不知世界之大变。而不参与大争之世的结果,就是列强纷至沓来,自己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前束手无策。

伍秉鉴这样放眼全球的人才,最后的结果是参与鸦片战争谈判声名扫地,十三行又因为鸦片战争战火而被焚烧一空损失惨重。但这并没有打击到十三行根基,鸦片战争以后,十三行还撑了相当一段时间。

真正让十三行完蛋的,是鸦片战争后清廷为了弥补损失不断加重摊派,同时大清被打开国门,十三行外贸特权丢失。最后重重压力之下,十三行这样一个外贸传奇,彻底没落,留给时代一声叹息。

十三行的兴衰史,其实是反映了封建帝国在面对商业贸易时的无能。上下官僚除了捞钱之外,并不知如何发展贸易,也不懂放眼海外获得增长,甚至连通过税收让政府合理地分享海贸利益都做不到。

至于通过商贸发展出现代资本主义,并走向工业革命和近代化,那就更是不能指望这样的官僚体制和腐朽朝廷。

现在想想,我大清如一头困兽,怎么挣扎都脱不出自己的局限,即便有一二开明之士,也无用武之地,不亡都不可能。

而广州此地,乃是有清一代最放眼全球的地方,让广州成为了清末最具活力的地方之一,无外乎梁启超、孙中山这些脑后反骨的家伙都会说一口粤语了。

PS.国家宝藏里以《清乾隆广州手绘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这样一件外销壁纸为角度切入十三行的故事,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角度。

因为当时这些壁纸都是国内画师针对外国人画的外销图,所以呢,就运用了大量的西方油画技法,比方说,透视、阴影这种中国画中根本没有的技法在当时的外销壁纸上都有展现,这在当时还在闭关锁国的中国是个创举。

其中最著名的关联昌,英文名廷呱(Tingqua),曾经是旅居澳门的英国画家乔治·钱纳利的助手,最后两人因为市场竞争翻脸。他在广州有一个庭呱画室,专门画这类外销壁纸。

即便是后来被打开国门,其他地区的晚清画家们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正确掌握西方技法。广东人在这方面,算是走在全国前列。

甚至有一段时间,上海地区的晚清画册里,每当画到中国人的时候,用中国传统的线条,画到西洋人的时候,则突然变成了西方的阴影透视,一张图两张画法,也是很有趣了。

如果把外销壁纸放在当时的全球贸易大背景下观察,会发现这是一个东西方文化通过贸易交流的缩影。

与外销壁纸同一时期,日本的浮世绘艺术,也通过日本向外出口的茶叶包装,影响了西方艺术界,著名的《神奈川冲浪里》就是这一时期流向西方,梵高据说生前就收藏有两百多副浮世绘。

后来外销壁纸的衰落,是因为相机的发明,西方人再也不需要通过画来了解中国,这种奢侈的定制品就走向了末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