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好人已經有人當了,我就來當個壞人吧。

請大家注意這個人手中拿的銅器

是的,這就是銅爵,是一種飲酒器。

西周時期,為了吸取商滅亡的教訓,周人開始盛行禁酒之風,像銅爵這樣的飲酒器慢慢開始退出歷史的舞臺,到了春秋時期是不可能還會繼續使用銅爵的。

為什麼非要注意這一點呢?因為既然這是一個講文物的綜藝節目,如果在文物方面的細節出錯,豈不是有點諷刺?

另外,晉陽什麼時候成了晉國的國都……


很多人一提到山西,馬上就會想到煤炭和闊氣的煤老闆,進而認為山西只是一個污染嚴重、落後封閉、無甚產業的普通內陸省份,絲毫沒有任何亮點可言。

但在我心中,山西完全是另一種樣子。

在舊時,山西是個極其特殊的存在,得山西者,治世中,可助繁榮富足,亂世中,亦可割據自保。這裡人傑地靈,悠久的歷史在這片熱土上孕育出了璀璨的文明,也為山西留下了大量的人文古蹟。在西侯度遺址,我們可窺探遠古人類的蹣跚學步,在陶寺遺址,我們可窺探中華文明的曙光,在天馬遺址,我們可窺探晉國崛起的輝煌歷程,在婁睿墓,我們可窺探北齊恢弘絕世的壁畫藝術,在各種金代磚雕墓中,我們可窺探人生百態的戲曲世界,在五臺佛光,我們可窺探大唐的氣韻風度……一百八十多萬年前至今的中華大地之上的歷史,山西從來沒有缺席過。即便是進入了二十一世紀,山西的考古發現依然沒有停止,在各個遠離城市的角落,山西一直都在帶給人文愛好者新的驚喜。

所以,用山西博物院來作為第二季《國家寶藏》的壓軸,並沒有任何問題。

前面八集的《國家寶藏》,節目組用了八個博物館、二十四件文物的篇幅,在文化自信這點上做足了文章。最後這三件文物,一件影射晉北,一件影射晉中,一件影射晉南,節目組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延續與傳承這一點上。

山西常被稱為晉。很久很久以前,周成王年幼繼位,周公旦攝政。周公旦滅唐,把唐地封給叔虞,叔虞之子燮遷居晉水之旁,改國號為晉,是為晉之始。晉國經過發展,日漸成為黃河流域一個最強大的國家。至晉文公重耳時期,厲行改革,獎勵墾殖,發展生產,繁榮經濟,選賢任能,終成一代晉國霸業。公元前633年晉和楚在城濮大戰,大勝而歸,從此晉代楚而成為「侯伯」,以王命而討伐諸侯,大大小小各路諸侯「三歲而聘,五歲而朝,有事而會,不協而盟」,儼然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晉國天下莫強焉」的奇觀。晉國的歷史,竟然持續了六個世紀之久。這是何等的風光,這樣的一段歷史,又怎麼可能不講。

但這一段歷史,可講的東西也是很多的。如果節目組選擇的是鳥尊,就可以講他的主人燮和他的開晉之功,講晉人傳承自周人的對鳳鳥的崇敬;如果選擇的是獸形觥,就可以講小國倗國在強晉的威脅下如何頑強求生;如果選擇的是臣斤壺、王賜蘇鍾或鳥蓋人足盉,又可以著重刻畫晉獻侯如何初露鋒芒;如果選擇的是楚公逆鐘,則可以琢磨於晉楚交惡前的交往史。但這些文物,並沒有侯馬盟書來得更合適。畢竟,侯馬盟書的主盟人是春秋末期的重要人物趙鞅,這是一個太有話可講的人物了。一來,趙鞅宗族內部矛盾引發的晉國為時八年的兼併戰爭,不僅晉國六卿全部參戰,而且東方六國全都參與其中,過程之複雜,在春秋歷史上都是罕見的。趙鞅為了在紛繁複雜的鬥爭中取勝,採取了一系列性質不同的盟誓,使得趙氏一次次轉危為安,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講這一段文物,這一段歷史,不僅很好的詮釋侯馬盟書的作用和價值,更關聯了三家分晉之前的歷史,加深了大家對春秋戰國史和晉國史的理解。二來,山西首府太原兩千五百年的建城史,就始於趙鞅和家臣董安於修築的晉陽城,講述這一段歷史,能夠給太原一個很好的特寫;三來,這個故事給董安於一個特寫,不僅讓很多人認識這個人物,更能通過這個人物讓人感受到山西悠久的忠義文化。

我很喜歡韓童生老師演繹的趙鞅這個角色,他為董安於流下的幾滴眼淚,讓歷史上這場殘酷、現實、無情的爭權奪利的鬥爭,多了一絲人情味。雖說春秋無義戰,但人非草木,焉能絕情?

韓趙魏三家分晉後,晉國從此淡出了歷史的視野。此後,中國的政治舞臺逐漸南移、東移。那曾經威震華夏的晉國首都,便如同古羅馬的龐貝城一般,再不為世人所知。晉國往昔的盛景和繁事,都成了眾說紛呈的千古之謎。

今生故事裡,節目組選擇的是當年主持侯馬晉國遺址的發掘工作的張頷先生的兒子張崇寧先生。張頷先生曾任中科院山西考古研究所所長,在任期間,主持挖掘出五千多片侯馬盟書。當時,侯馬盟書還不叫盟書,人們對上面天書一般的文字根本是一籌莫展。是張頷先生不辭辛苦,和張守中先生、陶正剛先生等人一起,逐漸將幾千件盟書殘片的文字全部辨認出來,並寫了一系列的考證文章,侯馬盟書才得以轟動全國。而張頷先生仙逝後,葬在天龍山腳下,這裡正是古晉陽城的所在地。侯馬晉國遺址和侯馬盟書被發現後,對過去只存在於歷史記載和傳說當中的晉陽古城進行勘查,便非常重要了。而後來,找到晉陽古城遺址,確定古城的範圍,為後來晉陽古城的正式挖掘打下基礎的,正是張頷先生。

太原建城已逾二千五百年。二千五百年前的幾段歷史和一座與這些歷史息息相關的城市,跨越了那麼那麼多的年頭,由同一個人發現、整理,並予以解讀,緣分上,這是多麼微妙的一件事。通過張頷老先生的努力,今天的我們,纔有機會知曉趙鞅時期更多的歷史細節,並把這些曾經消失於歷史長河裡不為人所知的祕密,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這樣很好,不是嗎。

而一座城市生長了二千五百年,可以預見在很漫長的未來裏,它還會繼續生長下去;侯馬盟書的解讀雖然留了一些遺憾,但我們的國力蒸蒸日上,終將有人接過張頷先生留下的接力棒,把他們這一輩未竟的事業努力進行下去。此二者,何嘗不是一種傳承呢。

如果你足夠瞭解晉南的平陽、河東地區,你一定會對它肅然起敬。古代典籍記載的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包括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的稷山,都在這裡。後世流傳的「中國」一詞,也起源於這片神奇的土地。(「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史記·五帝本紀》)。

這裡土地肥沃、盛產鹽、鐵等礦產。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造就了晉南豐富的人文積澱。戰國思想家荀子、西漢名將衛青霍去病、三國名將關羽、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唐朝名將薛仁貴、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等都出自這裡。晉文公稱霸、三家分晉、梁興抗金、趙氏孤兒等歷史典故,也都出自這裡。這些人和歷史,在見證了晉南昌盛和繁榮的同時,也為棲居於此的藝術家們提供了良好的創作素材。

公元1115年,女真部落建立了大金國政權。公元1127年,金人攻下了北宋的都城汴梁,晉南地區因為靠近汴梁,所以相繼為金人所控制,大批金人南遷,使得不少荒地得到了開墾,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之後,河東、平陽地區生產恢復很快,農業、工商業都較其他地方發達,在當時整個社會秩序和經濟形勢的動亂與停滯中,成為相對穩定和繁榮的地區。各種藝術表演形式,在這一時期的到充分發展,尤其戲曲藝術,快速向於汴梁相鄰的平陽、河東地區傳播發展。因此,晉南成為當時宋金雜劇、金院本的繁盛之地。現在,山西境內的古戲臺還有多達2888座,中國僅有的九座金代與元代古戲臺都在這裡,這九座分別是王報二郎廟金代戲臺(高平市)、冶底岱廟元代戲臺(澤州)、東羊后土廟元代戲臺(堯都區)、王曲東嶽廟元代戲臺(堯都區)、魏村牛王廟元代戲臺(堯都區)、董封元代戲臺(絳縣)、喬澤廟元代戲臺(翼城縣)、四聖宮元代戲臺(翼城縣)、古垛後元代土廟戲臺(河津市)。

基於這一段歷史,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成了最適合用於以小博大的文物。一來,這種磚雕出自金代仿木結構磚室墓,這種墓有很濃鬱的地方特色。二來,戲曲是中國的國粹之一,也是山西的特色之一,若要演繹相對不太為人所知的金國時期的歷史,它能成為比較能夠為人所接受和產生共鳴的點。三來,董氏墓的家族背景相對缺失,創作空間比較大。戲曲在當下不僅鮮活,而且衍生出非常多不同的流派,便於延伸演繹。

節目組選擇了潘長江老師和蔡明老師來共同演繹這一節的前世傳奇,簡直是絕了。他們倆在春節前幾日的這一期節目裏共同亮相,好似提前讓人過了一把春晚的癮。而且,他們倆本來就是戲曲人,還不用王佩瑜老師出場,傳承的意味就已經有了。倘若他們的表演著實逗樂了你,那麼延續的意味便也有了。當然,這一齣戲把時間設定在了靖康之恥以後許多年,種種傷感事,不免讓人唏噓。但正因為這種唏噓,這齣戲才變得更有歷史深度,對於「戲」的解讀,才變得更加深刻。

王佩瑜老師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至今也才剛過四十歲不久,卻已經紅遍大江南北,連京劇界泰斗名師都非常賞識她。更何況,她還試圖把傳統藝術變得時尚,努力用自己的創新,去降低傳統戲曲的接受門檻度,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能夠感受到這門國粹的精髓。這般年輕有為,與本期的主題「延續與傳承」自然是非常契合的。

在之前的《國家寶藏》裏,節目組很少直接演繹大分裂時代和民族融合,這其中的緣由,大概與前面所選的文物和所代表的地域缺乏合適的創作點有很大的關係。而這兩個點,終於在山西博物院這期有機會演繹出來了。大概,走遍全國也找不到比晉北更適合演繹這一節的地方了。畢竟,山西地處北方遊牧民族南下中原的戰略要衝,金戈鐵馬與鮮血淋漓之餘,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也隨之發生。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滿族都先後控制過山西的某些地方,在山西留下了自己的印記。而且,晉北地區的大同,曾經做過北魏的都城,北魏的歷史不過一百四十八年,大同作為北魏都城的歷史,就有九十七年之久。平城時期,大同前後經歷了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六位皇帝,還成為當時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大分裂,往往意味著大融合。北魏王朝雖然是鮮卑人建立起來的,但他們崇尚先進的漢文化。統一北方後,他們學習漢族的農耕文明,還有意識地推行一系列移民,使得晉北地區形成了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並存,各少數民族與漢人雜居的態勢。而且,從道武帝開始,北魏王朝就大量起用漢人,運用漢人的典章制度,應用漢人的文字。從太武帝時期開始,鮮卑子弟甚至直接學習漢文化,所以後來孝文帝不惜放棄自己的種姓、語言、習慣等,向漢人看齊,也不是什麼不能理解的事情

司馬金龍一家,原本是東晉皇族,他的父親司馬楚之當年為避免滅族(劉裕誅夷司馬氏),不得已投靠北魏王朝,並積極與鮮卑上層貴族政治聯姻(娶了河內公主)。所以司馬金龍身上便流有漢族和鮮卑兩種血液,他的第一任妻子欽文姬辰是鮮卑名將源賀之女,第二任妻子沮渠氏是北涼君主、盧水胡人沮渠牧犍之女,所以他們家族後代中又具有漢鮮匈三族的共同血液。這樣來看,倘若要演繹好大分裂時代和民族融合這件事,從司馬金龍墓的文物裏選擇一件,是很合適的。比起他那張華麗的石棺牀,還有號稱北魏時期陣容最大的俑陣,還是木板漆畫更有意思一些,畢竟是生活之物哇。

節目組大概是便是看中了司馬金龍和欽文姬辰一漢族一鮮卑的設定,纔去找來了氣質上非常合適的羅晉與唐嫣。不過,這兩位撒狗糧,真的有點過分了啊~

山西跟漆是有很深的淵源的。陶寺遺址中,就出土了一根漆桿,據說是先人用來觀測日影的天文儀器(圭表)。到今日,平遙推光漆、新絳雲雕漆、稷山軟螺鈿漆等,都是很厲害的存在。所以,節目組請來張志綱老師來講解漆藝,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這一節裏,節目組借探討漆藝的延續與傳承,引出了一個更宏大的話題——傳統技藝在當下的傳承和發展(當然,這裡面設置的關聯,還是太薄了點,所以節目的尾巴收得有點弱。),這個話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我以前辭職旅行的時候,曾經用了兩年的十月中上旬的時間,專程到北京參加設計週期間舉辦的各種傳統手工藝講座、沙龍、展覽、市集等。第一年看完展以後,我給雜誌寫了篇文字,叫《民藝的微光》,裡面有一段話,我是這樣的寫的。

「那個時代,我們這個國家有許多的物事都是傳世的。一間屋子,可以住上一百年,一件器物,可以用上幾代人,就連結婚置辦的嫁妝,也可以從祖輩那裡一輩一輩傳下來。這種傳承的品性,極有江戶時代日本畫家池大雅所說的『精緻的趣味和敏銳的詩意』,無關華麗的外表,也無關世俗的價值。那些傳世的物事,不僅有著經久耐用的好品質,更有著代代賦予的厚重情感,好似陳年老酒,年歲愈久遠,彌足珍貴的香氣便愈加濃鬱。那時候,人與物的關係,就是適度、適合、適用的,人與物初逢時總有一見鍾情的默契,人們總會用餘生的溫度與時間不斷的互動反應,如此,才慢慢形成了那個時代那足夠擁擠而溫暖的世界。這種歲月打磨出來的關係,是束縛,更是依靠。對於這個時代生活中充斥著大量快速消費品的年輕人而言,那個時代人與物相依相伴的堅定與安寧,幾乎是可望而不可求的。」

節目組是很用心的。這一節裏的「延續與傳承」,成了一個開放性的命題。通過這一節的演繹,他們想啟發我們每一個人,重新去思考自己的生活美學,思考傳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中的定位,繼而,去思考我們每一個人,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其實,全部三節的「延續與傳承」,一件講國,一件講人,一件講器,最大的意義也都在於此。

遊覽山西的收穫,往往也是在於此。

幾年前,我曾經去山西遊盪了一個多月。我從大同南下,過朔州、應縣、代縣、忻州、五臺、太原、祁縣、平遙、介休、洪洞、臨汾、新絳、侯馬、稷山、運城、芮城、沁水、晉城、澤州、高平、陵川、長子、長治、平順,然後穿過太行山離開了山西。彼時的山西,讓我恍如坐上時光機一般回到古代。

那個時候,還沒有《國家寶藏》這個節目,人們對傳統文化、對文物和古建築的關注度,也遠遠不及今日。那次在山西的旅行,最終成了一段極不友好又極其友好的體驗。所謂的「不友好」,在於去看很多偏僻的石窟、古建築、雕塑時,都沒有足夠便捷的交通可以坐,每天走上二十公里的路程,都是家常便飯,好不容易到了地方又碰巧遇到文物管理員外出,也是經常會遇到的事。而所謂的「友好」,則在於,當我每次坐在地上望著那些好看得逆天的彩塑和壁畫出神時,周圍半個人影也沒有。

最難忘的一次,我被文物管理員誤關在長治觀音堂裏接近二十分鐘。在這個只有小三間大的殿堂裏,我被大大小小的五百多尊惟妙惟肖的明代彩塑神佛圍觀了。那時候,我真真是覺得感動極了,竟然一點兒也不希望文物管理員回來把門打開。

人世間的物與事總是在推陳出新,但生活裏那份最樸實、最真誠的情感,終會在人與人、人與物的互動裏得到永恆的留存與傳承,這是人在匆忙世界中必須堅持下來的一份執著,是為美。

光陰似箭,莫負好時光。

又及,侯馬盟書一節裏的前世傳奇的背景大故事是這樣的。趙鞅率領軍隊攻打衛國,衛國國君以五百奴隸換取撤兵,趙鞅為了防止受賄之事暴露,就以趙氏宗主的身份把奴隸安置在支系趙午的封邑邯鄲。三年後,趙鞅向趙午索要奴隸,遭到同宗兄弟一致反對。趙鞅大怒,囚殺了趙午。趙午之子趙稷在家族父叔輩的支持下前去討伐,趙鞅反而先發制人,趙稷自知不敵,向舅舅荀寅(中行氏,晉國六卿之一)求援。荀寅又與姻親範吉射(範氏,晉國六卿之一)結盟,與趙稷一起組成聯軍對抗趙鞅,大獲全勝,兵鋒直逼晉都新田。趙鞅被迫棄城,逃亡老巢晉陽。趙稷聯盟得意忘形,竟然公開指責晉定公昏庸無能,並圍攻新田。此舉惹惱了晉國另外三卿魏氏、韓氏和知氏。在晉定公的支持下,韓魏知三家組成聯軍,擊潰了趙稷聯盟,甚至攻破了邯鄲。之後,趙鞅重新回到了新田。範氏和中行氏等逃到衛地朝歌,並得到了衛、魯、齊、宋、鄭等國的庇護。而小劇場裏演的這一段,在《史記》裏有記載,是發生在韓魏知三家擊潰了趙稷聯盟之後。當時,荀躒寵幸嬖臣梁嬰父,梁嬰父慫恿荀躒幫助趙鞅,而荀躒想藉此驅除荀寅,以梁嬰父取代中行氏卿位。而趙鞅回到新田以後,在董安於的建議下,不讓梁嬰父取代中行氏卿位。此舉導致梁嬰父大怒,對董安於懷恨在心,於是梁嬰父以董安於私藏甲兵激發範氏、中行氏叛變為由問責趙鞅,讓趙鞅十分恐慌。董安於為了趙鞅,毅然留下「臣曏者固以死自期矣,臣死而趙氏安,是死賢於生也。」這樣的話語後自縊而死。於是知氏得以順利與趙鞅結盟。趙鞅也由此緩過氣來,繼續追殺趙稷聯盟。

又又及,侯馬盟書是在侯馬晉都新田遺址出土的,這個地方是晉國晚期都城新田的所在地。晉國在這裡建都217年,從公元前585年一直到公元前369年,歷經了十三代君王,直至到韓趙魏三家分晉才結束了都城的使命。新田遺址的面積非常大,大約45平方公里,除了盟誓遺址(盟書和祭祀坑),還有夯土臺基遺址、鑄銅遺址、宗廟建築羣遺址、公墓遺址、將士墓遺址、虒祁宮遺址(還有點爭議)、製陶作坊遺址、制骨作坊遺址、公宮遺址、固宮遺址、卿城遺址等。現在當地在縣城裡建有晉國古都博物館,值得一看。

又又又及,說說盟書。按《周禮》記載,古代舉行盟誓的時候,所寫的盟書都是一式兩份的,但那時候並不是如當今這樣甲方乙方各執一份(以前哪有什麼甲方乙方哈哈哈),而是一份交由盟府(掌管盟書的機構)存檔,用於隨時調檔查看,另一份埋入地下或者沉入河中,用於祭告天地鬼神。今天看到的侯馬盟書,其實是埋在地下的那一份。而要用到盟書的這個盟誓,是春秋時期經常做的一件事。(執牛耳這個詞,原本也是盟誓裏的一個儀式)在當時,天子與諸侯之間、諸侯與諸侯之間、貴族與貴族之間,經常要靠盟誓來約束他們之間的關係。《左傳》這本書裏記錄的盟誓,就接近兩百次,其中晉國參與了超過四分之一。

又又又又及,趙鞅墓三十年前就被發現啦,在天龍山下金勝村,是迄今為止所見春秋時期等級最高、規模最大、隨葬品最豐富、資料最完整的晉國高級貴族墓葬。在他的墓裏,出土了上千件的青銅器中青銅器1402件,另外還有瑪瑙、石磬、玉器、金器、陶器、木器、骨角器、瑪瑙、水晶串珠、玻璃串珠、綠松石串珠、蚌器、海貝等。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墓裏也出土了一個鳥尊,叫趙卿鳥尊(不是博物館logo那隻)。另外,還有一隻附耳牛頭螭紋蹄足鑊鼎,是目前出土的春秋時期最大的鼎。

又又又又又及,關於侯馬盟書上的文字是現今考古發現最早的毛筆字這一點。還可以做一點補充,就是在侯馬盟書沒有出土以前,人們普遍認為毛筆這東西是由秦國大將蒙恬製造出來的。相傳蒙恬駐軍邊疆,經常要向秦始皇奏報軍情,而當時文字書寫,是用刀契刻的。由於邊情瞬息多變,文書往來頻繁,用刀契刻字速度太慢,不能適應戰時需要。蒙恬急中生智,隨手從士兵手中的武器上撕下一撮紅纓,綁在竹桿上,蘸著顏色,在白色的絲綾上書寫,由此大大地加快了寫字速度。此後,又因地制宜不斷地改良,根據北方狼、羊較多之便,利用狼毛和羊毛做筆頭,製成了早期的狼毫和羊毫筆。

又又又又又又及,侯馬盟書這一節前世傳奇與今生故事中間過場時,館長們提到了晉陽古城用當地韌性很高的植物鑄成圍牆。關於這個,《戰國策》是這樣記載的,「董子之治晉陽也,公宮之垣,皆以荻蒿苫楚庸之,其高至丈餘……公宮之室,皆以煉銅為柱質」。

又又又又又又又及,侯馬盟書的今生故事裡,講到「燃犀溫嶠」這個詞。這個詞是出自《晉書》,說的是溫嶠來到牛渚磯,聽聞水中有許多水怪,就點了犀牛角去照看。結果他看到水下燈火通明,水怪奇形怪狀,有乘馬車的有穿紅衣的。當天晚上他夢見有一個人責怪他不該用犀牛角火去照水下,第二天他就中風了,不到十天就死了。這個詞後來被用來比喻能敏銳地洞察事物。(emmmmmmm)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侯馬盟書的今生故事裡,提到張崇寧先生的發現刖人守囿車,這個全名應該是叫刖人守囿銅挽車,是在聞喜縣上郭村發現的。由於墓主人身份不明,這件青銅車的製作年代只能判斷為是春秋時期。很厲害的是,這件青銅器據說有15處可以自由轉動,包括車廂頂蓋、車前兩扇門、四隻小鳥等。銅車上還嵌著一個失去左腳的人,左手拄著一條柺杖,右臂腋下挾著門栓,門栓能用來靈活控制門扉的開閉。刖人守囿是《周禮》上記載的一種刑罰,意思是讓受過刖刑的人替貴族看守飼養著禽獸的園子。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侯馬董氏墓這一節一開始,說到了「表裡山河」這個詞,這個詞經常用來形容山西的地形。如果你仔細看山西的地形圖,你會發現山西的地形和漢字「目」有一定相似之處。太行山和呂梁山一左一右,像極了兩筆豎劃。而中間,一系列山脈又把內部分為了運城盆地、臨汾盆地、太原盆地、忻定盆地、大同盆地,一條汾河和桑乾河串聯起這些盆地,共同組成了山西的中央走廊。(還有長治盆地和晉城盆地不在其中,那裡地勢更高,古人稱為上黨)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侯馬董氏墓這一節前世傳奇,蔡明唱的那句歌詞,是嶽飛的《滿江紅·寫懷》——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熟悉吧)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侯馬董氏墓這一節前世傳奇,潘長江演的董老爺很生氣的叫罵「有鹽就了不起啊」,其實吧,有鹽真的了不起。我國產鹽的地方很多,因鹽務而修建的專城,只有山西運城一處。另外,山西歷史上湧現出非常多的鹽商(特別明清時期),足跡遍佈江淮、四川、福建等地鹽場,所獲之利潤頗豐。比如鹽商亢氏,歷史記載他臨汾的家「宅第連雲,苑如世家」,在揚州的房子「臨河造屋一百間,土人呼為百間房」,奢侈到一次就花四十餘萬兩隻為讓家伶演場戲。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侯馬董氏墓是典型的金代仿木結構磚室墓,在山西省,這類金代仿木結構磚室墓最多的是晉南地區,這種墓,是在北宋的仿木構壁畫墓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除了侯馬董氏墓,其他比較典型的該類墓葬,還有稷山馬村段氏墓(全文的最後,我放一張墓裏的圖你們感受一下,強烈建議大家有機會下去耍耍,太棒了)、稷山化峪鎮金代墓羣、稷山苗圃金墓、新絳北王馬村金墓、垣曲坡底金墓、襄汾荊村溝金墓。當然,戲曲磚雕也不僅僅只有董氏墓裏有,上述的這幾個金代墓裏都有。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侯馬董氏墓是1959年發掘清理的,最初一共有兩座,當時發現了「大金國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的題記,發現戲臺和戲俑的是一號墓墓室裏的北壁堂屋檐,一號墓裏除了這個,還有墓主夫婦像(在戲臺和戲俑的正下方),另外還有屏風浮雕。二號墓保存不太好,破壞比較嚴重。目前推測的說法,一號墓是董氏兄董玘堅的墓,二號墓是董氏弟董明的墓。後來60年代,在原遺址地附近又發現了六座形制相似的仿木構結構磚室墓,其中兩座有題記,墓主人分別為董海(公元1196年)和董萬(公元1173年)。董海墓裏有塊呂洞賓磚雕,非常漂亮。董海墓和董明墓現在已經遷到了縣城裡的山西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裏。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木板漆畫上面畫的虞舜二妃、啟母塗山、魯之母師、孫叔敖、魯義姑姊、靈公夫人、齊田稷母、班姬婕妤、衛靈夫人、周氏三母等,都是《列女傳》裏的故事,《列女傳》是西漢劉向寫的一本傳記,裡面講了一百多個婦女的故事,像現在人比較熟悉的「孟母三遷」「妲已亂商」,都出自其中。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既然說到山西文物。就想為山西的文物保護髮聲。山西一直是文物犯罪的重災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盜墓掘墓現象特別猖獗,像侯馬晉國都城遺址(就出土盟書的這個)、曲沃天馬遺址、榆次貓兒嶺古墓等都被嚴重毀壞,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的晉侯穌編鐘以及這幾天剛回家的晉公盤,都是那時候流出去的。九十年代開始,山西又流行起偷盜寺院佛像的勾當來,晉城的府城玉皇廟的角木蛟彩塑頭像(說到這個我很生氣,玉皇廟的二十八宿元代彩塑是我覺得中國境內最好看的彩塑之一)、長子縣崇慶寺的彩塑佛頭、靈石縣資壽寺的彩塑佛頭都先後被盜,角木蛟至今下落不明。再後來,山西又流行盜竊戶外石刻和古建築構件。雖然一直在嚴打和保護,但文物犯罪依然屢禁不止。這裡摘錄一個新聞數據吧——2018年以來,山西省公安機關共破獲文物犯罪案件589起,抓獲犯罪嫌疑人885人,打掉犯罪團夥98個,收繳文物6093組10397件,其中,一級文物54件(組)、二級文物90組127件、三級文物280組530件。——這是多麼可怕的一組數據啊,山西省的文化遺產,真的是要好好保護起來,不然怎麼對得起張頷現實、張守中先生、陶正剛先生們的努力。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順便說一下山西的文化財富。山西是中國木結構古建築最集中的地方,現存宋遼金以前木結構古建築120座(全國160座),元以前的木結構古建築350座(全國440座),各類古建築加起來有近2萬處。而且,山西還是中國廟宇彩塑保存最豐富的地區,目前保存下來的唐代彩塑共有82尊,五代彩塑11尊,宋遼金時期彩塑360尊,元代彩塑267尊,明清彩塑8300餘尊。而且,山西也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多壁畫的地方,現存寺觀和墓葬壁畫總面積達到2.4萬平方米。而且,山西境內擁有人類化石和舊石器遺存逾260處,也是全國最多的。而且,山西境內的古戲臺多達2888座,還是全國最多的。而且,山西境內現存戰國至清代長城2500多公里,涉及戰國、漢、東魏、北齊、隋、宋、元、明、清等9個朝代,是中國保存長城朝代跨度最大的省份。另外,山西省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也是全國最多的,如果只列舉擁有40處以上國保的城市,中國只有13個,山西11個地級市就有4個入選(運城、長治、晉中、晉城)。

稷山馬村段氏墓,其中的一個墓室

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

金·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高約20,寬約6.5釐米。

山西省侯馬市牛莊董明墓。位於墓室北壁上部,為單檐歇山頂,兩根八角形小矮柱上承檯面,簡潔精巧。戲臺上有五個彩色戲俑,自左至右為裝孤、副末、末泥、裝旦和副凈等五個角色。其中末泥為主演,與以副末和副凈做主演,以滑稽調笑為主要內容的早期雜劇不同,表明中國戲曲藝術正走向成熟。

宋金時期,戲曲藝術的早期形式之一——雜劇,開始在山西南部的市肆和鄉村蓬勃興起,商業演出廣泛流行,演員開始劃分行當,出現副凈、副末、裝旦、裝孤、引戲等角色,並有了相對穩定的服飾和妝扮。樂隊的人數和樂器種類以及伴奏曲牌也逐漸固定下來。到元代,在角色搭配、服裝道具、樂器伴奏、劇目曲牌等方面,都更加穩定成熟,並向更加複雜細膩的方向發展。宋金時期,戲曲作為一門嶄新的藝術門類,登上中國古代表演藝術的舞臺,而這組墓戲俑正是當時文化的產物。五個戲俑中,末泥為主演。這與以副末和副凈做主演,以滑稽調笑為主要內容的早期雜劇不同,表明中國戲曲藝術正走向成熟。

宋、金戲曲藝術,從形式上吸收了歷史上多種表演手段,糅合提煉,形成了特有的演出模式。其內容則由最初的祀天娛神、驅病攘災,到宮廷宴享、聲色娛樂等等,逐漸演變成教化民眾和針砭社會的娛樂活動。根植於民間生活的戲曲藝術,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的人生百態。

晉南宋、金磚雕墓,有許多反映戲曲藝術和社會生活的雕刻作品,由此可以體味到戲曲藝術的方方面面和社會生活的點點滴滴。

從董氏墓戲俑的裝束和表情動作來看,恰與《輟耕錄》所稱金院本五個腳色行當相吻合。所以,一般認為它是金院本一個演出場面的模型。如正中一人,頭戴黑色展翅襆頭,身穿寬袖圓領紅袍,腰間系帶,足登皁靴,雙手捧笏斜貼於左胸,身體微向前傾,目光右視,神態自若,是一個飾演官吏的「裝孤」腳色。左起第一人,頭戴黑襆頭,身穿寬袖紅衣,著皁靴,袒胸,左手置胸前,食指與中指伸直指向胸口,右手置腹間,表情悽楚,似在傾訴,是一個飾演平民的「引戲」腳色。左起第 2人,戴黑帽,穿圓領窄袖黑袍,著黑靴,腰繫黃帶,右手握拳置胸前,左手掖衣襟,面部微向左傾,作怒視狀,是一個飾演皁隸的「副末」腳色。左起第 4人,戴卷角襆頭,著窄袖團花紅襖及黑靴,腰繫黃帶,右手執扇,並翹起食指和小指,左手握腰帶,兩腿一前一後,右腳尖及地,腳跟向上,張口露齒,神情活潑,是一個「末泥」腳色。左起第 5人,著寬袖黃底虎皮紋鑲黑滾邊長袍,紅褲,黑靴胸部敞開,頭上梳一偏髻,臉部以白粉抹鼻呈三角形,用墨粗粗地在眼睛上從上到下勾了一筆,作為眉毛的誇張處理,面頰兩側各抹一團不規則的黑,雙腕各戴紅手鐲一隻,左臂裸出,右手食指及大拇指置口中,其餘三指貼面頰,作吹口哨狀,表情滑稽,是一個「副凈」腳色。

董氏墓戲俑的出土,為研究金院本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侯馬盟書

春秋。長8.5,寬7.4,厚0.7釐米。

1965-1966年侯馬市晉國遺址出土。在40多個祭祀坑內出土玉、石質盟書5000餘件片,絕大多數為圭形,最長者32釐米,另有圓形及不規則形。辭文多以硃筆書寫,少數為墨筆。文字可辨識者有656件,多則200餘字,少則10餘字。內容可分為主盟人誓辭、宗盟類、委質類、納室類和詛咒類等五大類。對於主盟人和盟誓時間存在不同說法,多數學者認為,侯馬盟書是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以趙氏家族為首舉行盟誓活動的約信文書,忠實地記錄了晉國晚期強族間相互鬥爭的史實,具有政治檔案的性質。它的發現對於研究晉國歷史、古代盟誓制度及古文字等均有重大意義。

書寫於玉石的這些文字,不但是中國現今考古發現最早的毛筆字,也因運筆嫻熟流暢,字形活潑多變,極具藝術價值。侯馬盟書,是1949年以來中國考古發現的十大成果之一,也是山西博物院館藏的十大國寶之一。

盟書又稱「載書」。《周禮·司盟》「掌盟載之法」註:「載,盟誓也,盟者書其辭於策,殺牲取血,坎其牲,加書於上而埋之,謂之載書。」當時的諸侯和卿大夫為了鞏固內部團結,打擊敵對勢力,經常舉行這種盟誓活動。盟書一式二份,一份藏在盟府,一份埋於地下或沉在河裡,以取信於神鬼。

侯馬盟書的書法藝術獨具風采,別具一格。侯馬盟書辭文,是晉國人用毛筆手書的文字真跡,最能直接地,真實反映,春秋時代古人書寫藝術的一批書法珍品。盟書文字,字形古雅,運筆流暢,書體章法自然是其特色。由於盟書辭文書寫是出自多人之手筆,故其字體風格呈現出有的渾厚凝重,有的飄逸灑脫。盟書辭文在書寫運筆中強烈展示出柔軟毛筆特有的彈性韻律,行筆輕重有度,具瀟灑秀勁之風格,又不失古樸典雅,變化繁雜,是其文字的又一特色。它反映了盟書是秦統一之前,文字的風格,屬大篆體系。

在這些寫在玉或石片上的盟辭裏,專家發現有「子趙孟」的稱謂,所以,這些盟書的主盟人應該是「趙孟」。經考證,這個趙孟就是晉國六卿中的趙鞅,又稱趙簡子,當時他是晉國的正卿。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聽過《東郭先生和狼》這個寓言故事吧,說的是春秋時期晉國有一位善戰的將軍追趕惡狼,惡狼在逃亡中遇到了一位心地善良、良莠不分的東郭先生,東郭先生救助了惡狼,事後它卻反目為仇,要喫了東郭先生……最後這位將軍及時趕到,殺死了惡狼。你知道嗎,故事中那位將軍就叫趙簡子(《趙氏孤兒》中「孤兒」之原型正是趙武,而趙簡子即他的孫子)。

盟書裏的盟文,記載了公元前497年前後晉國歷史上的幾個重大事件,是趙鞅與家臣之間訂立的文字條約,要求參加盟誓的人須效忠盟主,一致誅討已被驅逐在外的敵對勢力,不得私自擴充奴隸、土地、財產,不得與敵人來往。從盟書內容反映出,盟誓成為趙鞅壯大趙氏頻繁使用的必要手段,他聯絡團結各種力量為己所用,不斷與同情者舉行盟誓。

趙鞅作為晉國的新興勢力代表之一,是一代梟雄,為擴張宗族勢力、維護和鞏固自身權勢,可謂費盡心機。他聯絡本宗,招降納叛,召集同宗與投靠他的異姓,反覆多次舉盟,以聚攏人心。在暴力高壓下,參盟者一個個膽戰心驚,向神明起誓,以表忠心。如果有違反盟誓者,就要全族誅滅。同時,趙鞅也通過採取經濟賞賜等手段,大大激勵同盟者的鬥志,從而消滅了範氏、中行氏,形成趙、魏、韓、知伯四卿並立的局面。這時,主盟人得到了確認,他就是趙鞅。

所謂「侯馬盟書」就是趙鞅主盟,與眾多本族與異姓舉行盟誓的確鑿實物證據,它反映了主盟人努力推行新興的封建制度:在經濟上,推行當時對老百姓最為有利的田畝徵稅制;在政治上推行郡縣制,對戰場上有功之臣的獎勵不是採用分封采邑的故舊辦法,而是實行郡縣。他採用對奴隸有利的措施,因而得到廣大奴隸的擁戴。所以,「晉陽趙氏集團」終於取得了最後勝利。

山西侯馬,古稱「新田」,是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時期晉國晚期的都城。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85年,晉景公以「土厚水深、居之不疾」而遷都新田,傳位十三世,歷時209年。晉國的起源,是山西省簡稱「晉」的由來。趙簡子是晉國歷史上的一位關鍵人物。他的一生,對春秋戰國的歷史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他繼位之初,趙氏家族實質已處於存亡絕續的緊要關頭,而他採取了革新措施,使趙氏家族的勢力迅速增強。趙襄子正是在繼承其父改革的基礎上,爭取民心,任用賢臣,虛心納諫,終於同韓、魏一起滅掉貪得無厭、剛愎自用的知伯,纔有了韓、趙、魏「三家分晉」的局面。如此說來,正是趙簡子為趙氏立國奠定了基礎,奠定了戰國時期七雄並立的爭霸格局。

一代梟雄趙簡子還是化為塵土。晉定公三十五年(公元前477年),叱吒風雲的趙簡子故去了,活了70多歲。2000多年後,這座保存完好的奢豪墓葬終於又見天日,讓後人看到了他當年的奢華生活。

木板漆畫

北魏。通長82釐米,寬40釐米,厚約2.5釐米。

1965年山西大同石家寨太和八年(484年)司馬金龍墓出土。系漆畫屏風中的兩塊,之間由榫卯連接。板面髹朱漆,分上下四層彩繪《列女傳》故事,線條用黑色,人物面部和手部塗鉛白,服飾器具用黃、白、青綠、橙紅、灰藍等色。題記和榜書處再塗黃漆,其上墨書文字。畫風近顧愷之。題記和榜書文字介於隸、楷之間,氣勢疏朗,是少見的北魏墨跡。木板漆畫是南北朝時期文化融合的產物,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1965年,山西大同石家寨太和八年(484年)司馬金龍墓出土了木板漆畫。司馬金龍是西晉皇室宗親,隨父司馬楚之降附於北魏,深受寵信。木板漆畫畫風酷似《女史箴圖》,表明了當時中國南北經貿往來與文化碰撞。

木板漆畫是南北朝時期文化融合的產物,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由於木質文物材質特殊,展出期限一般不會多於30天,是不可多得的北魏繪畫、墨書真跡。

木板兩面均有漆畫。漆畫是以天然大漆為主要材料的繪畫。出土時向木板向上一面保存較好,色彩鮮明,向下一面則因潮濕剝落,大部分已看不出原貌。

據墓誌銘和《魏書》記載,司馬金龍系晉宣帝司馬懿弟太常馗之九世孫,其父司馬楚之於泰常四年(公元419年)降魏,因功高深得太武帝之愛而封爵。司馬金龍「後襲爵。拜侍中、鎮西大將軍、開府、雲中鎮大將、朔州刺史。徵為吏部尚書。太和八年(公元484年)薨。贈大將軍、司空公、冀州刺史,謚康王」。葬於平城即今山西大同城東石家寨。

司馬金龍為諸王女河內公主所生,「初納太尉、隴西王源賀女,……後娶沮渠氏,……即河西王沮渠牧犍女,世祖妹武威公主所生也」(《司馬楚之傳》)司馬父子主要活動年代在明元帝到文成帝和獻文帝至孝文帝期間,功高位顯,因與鮮卑上層貴族門當戶對的政治聯姻,備受朝廷的寵信。

司馬金龍為晉室後裔,雖事於北朝,但傳統的漢文化乃其靈魂所繫,這些從墓葬形制和隨葬品可體現出來。如青瓷唾盂、石硯臺、漆食盒和木板漆畫及其所畫內容都說明瞭這一切。其次,甚至追溯至太武帝時重創柔然滅掉夏國,後又滅北涼,重用山東和西涼的大批漢族之士參政,振興文化教育,並遷徙了大量的漢族能工巧匠施展他們的才華。

使北魏統治者認同了「需要以儒家的禮、樂、法度來化民,需要依靠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漢族士人的知識、經驗來治國安邦」,所以從太武帝時逐漸形成了鮮卑終究要漢化的大氣候,直至孝文帝時時機成熟,於是太和年間頒布實施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政策。漆畫所繪列女、孝子等內容漢代時已盛行,魏晉南北朝仍在繼續。可見南北朝雖遠隔千里,而文化風尚卻如此統一。

司馬金龍墓發現時早已被盜擾動,漆畫被零散地拋於墓的後室甬道及後室南部。考古專家共清理出較為完整的漆畫5塊,每塊縱0.8米,橫0.2米,厚2.5釐米,榫卯結構拼接,四周鑲邊並有彩繪的圖案。木板的兩面皆有繪畫和題記,且每塊版面均繪人物四層,每層又為一單獨畫面並附榜題。

這裡的漆畫非同一般意義上的髹漆工藝,而是專指古代彩繪漆器上的裝飾性畫,它以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風格,別於壁畫帛畫之類的表現技法。司馬金龍墓漆畫製作工藝與同時期寧夏固原出土的北魏漆棺畫極其相似,很有民間傳統的特徵。其以柏木做板材,先以織物類貼敷做漆灰地,遍髹朱地,然後以黃、白、青綠、橙紅、灰藍等礦物顏色用油調和作畫,即一種「描漆」技法。在描寫的物象上,線條輪廓主要用黑漆勾成,墨筆勾眉目,人物膚色塗鉛白。榜書及題記手體墨書於用黑漆打框並畫欄的黃地之上。黑漆堅實耐久,其他淺色色彩因用油料調成且上面不罩漆,故易脫落成如今之貌。

漆畫所繪故事內容為列女、孝子、高人、逸士等,體現了墓主生前思想意識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崇尚。下面對漆畫內容分述如次:

第一塊,由兩塊拼合後,四幅圖分別是:虞舜二妃、舜父瞽叟與象敖填井、舜後母燒廩。第一幅只有榜題無題記;第二幅周室三母,題記4行;第三幅魯師春姜與春姜女,題記6行;第四幅班姬辭輦,題記4行。

正面

背面:第一幅李善養孤、拜河內太守;第二幅李充奉親時;第三幅素食贍賓;第四幅如履薄冰。只第一幅題記2行,其餘3幅皆無題記。

背面

第二塊,第一幅啟與啟母;第二幅魯母師;第三幅孫叔敖,只此題記4行;第四幅和帝□後。背面:第一幅魯義姑姊;第二幅畫殘,鄭瞀題記8行;第三幅畫殘,題記10行;第四幅整幅題記14行。

第三塊,第一幅孫叔敖與孫叔敖□母,題記殘存5行;第二幅衛靈公與夫人,題記殘存10行;第三幅齊田稷與母,題記殘存兩行;第四幅逸士□元題記4行。左側劉靈畫殘。背面:第一幅畫殘,殘存題記6行;第二幅畫已漫漶無題記;第三幅整幅題記10行已不全;第四幅畫漫漶不清。

第四塊,第一幅君臣二人;第二幅齊宣王與匡青;第三幅整幅題記8行,部分不清;第四幅殘損不詳。

其中,「孫叔敖母」、衛靈夫人,取自漢代劉向《古列女傳》第三卷《仁智傳》。班姬辭輦取自西晉張華諷諫賈后宣揚封建女德之《女史箴》內容。據上述畫面和題記得知內容為:其一,孫叔敖品行恭儉。少兒時,道遇兩頭蛇,曾聞見者必死,他恐再傷及別人便將蛇殺之。其母聽後,曰:「吾聞有陰德者,還有陽報,子不死矣。」後竟不死,及長為楚國令尹,輔佐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其二,衛靈公與夫人,是讚揚春秋時衛國的賢大夫遽伯玉,禮下公門,式韁路馬。宣揚忠臣孝子,不為昭昭變節、不為冥冥惰行的「知禮」行為。

齊宣王與匡青畫面及題記系齊宣王的故事。齊宣王喜好文學和遊說之士,曾聚名士於齊國,形成「稷下學派」。漆畫題記「夫太山不讓土石,乃成其高,江海不讓清濁乃成其大」,是進言君王廣招人才,方能強兵強國。畫中與之對話的「匡青」可能即是當時的名士之一。

班婕妤,《漢書》有傳,漆畫表現漢成帝女官,為君主不致貪戀女色而忘朝政,辭謝與成帝同車的故事,讚揚了忠於君主的道德觀念。畫中,一男子坐於四人所抬的輦上,卻戀戀不捨的扭頭向後張望一位跟隨輦後的婦人。故事講述漢成帝邀請班婕妤一同乘輦出行,卻被班婕妤婉言謝絕。她說:伴隨帝王左右的,應該是大臣而不是姬妾。鼓勵漢成帝關注朝政而不是醉心玩樂。

構圖上採用了突出主題、中心人物大於陪襯人物的手法,色彩諧調沉穩,賦色濃重艷麗。人物悟對通神,渲染濃淡適宜,尤擅表現衣紋的轉折流暢程度,來增強人物的活力和膚色的立體感。特別是魚尾狀裙擺垂地後拖襯託以輕拂的裙帶,這一垂一拂的處理,陡增人物飄逸靈動之神韻,其繪畫風格已頗近似於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正如《歷代名畫記》所云如「春蠶吐絲」、「吳帶當風」的畫風和意境。

司馬金龍墓漆畫中有大量的題記,它以魏碑這種全新的書體在中國書法史上獨樹一幟。北魏建都平城近一個世紀,平城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文人云集京城,其書法與繪畫藝術同樣都達到了一定的境界。書法較繪畫更具成就,梁啟超先生曰「繪畫在北魏不能獨立,書法在北魏可以獨立,而且可以分初、盛、中、晚」。康有為也褒讚北朝書法有十大之美。

此期書家以崔悅和盧諶為代表的30餘人,他們為此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通過對平城書法碑刻的研究,我們可進一步探明魏碑書法形成的淵源。以往研究聞名遐邇的龍門二十品者頗多,然而對魏碑形成的早期研究略顯不足。

平城這一階段的書法又恰恰是北魏王朝正值鼎盛時期的書體和風格,它蘊藏著一種古拙樸茂、沉穩強勁的時代書風。如將雲岡石窟題記和一些墓葬出土的銘文等碑刻等與司馬金龍墓漆畫比較的話,漆畫大篇幅的文字更具觀賞和研究價值。


有幸在一個月以前趁著中轉的時間,第三次踏上山西的土地,第二次走進山西博物院,專程找到了三件國寶逐一拍照。

遺憾的是木板漆畫由於太過珍貴,只展出了複製……哦不……是複印版……

關於三件文物大家介紹的已經很多了,我再講一個一個關於山西博物院的趣事吧。

晉楚爭霸是春秋時期最精彩的戲份之一,晉國經過多代晉候苦心經營,逐漸強大起來傳至第22代的晉文公時,晉國在城濮大敗楚國,一戰稱霸。晉文公也因其功績卓著,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山西博物院晉國霸業展廳內的一幅實景油畫再現了城濮之戰中晉軍追擊楚軍的場景,油畫中晉軍打得楚軍落荒而逃。

城濮之戰以後,一心復仇的楚人厲兵秣馬,終於在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戰中大敗晉軍,撼動了晉國的霸主地位。湖北省博物館也有一幅油畫,描繪了邲之戰中楚軍追擊晉軍的場景,油畫中楚軍打得晉軍落荒而逃。

山西湖北兩省人民撕嗶撕到了今天233333333


最後一個博物館了,說實在的晉博壓軸確實實至名歸,三件國寶無論是前世還是今生故事安排都特別好

透過侯馬盟書,看到的是感人的君臣之情和古人的盟約精神,趙鞅的那一滴淚,不僅僅是對逝去之人的懷念,更是預示著一代強國的崛起。而今生故事請出的嘉賓則深深地打動了我,明確了我們歷史人和考古人的追求,我們不僅要不斷去探索新問題,還要繼承老一輩研究人員的成果,在此基礎上不斷深入探索。

戲曲俑通過詼諧的故事,潘長江和蔡明老師的表演讓我們看到了戲曲的魅力,還有那個動蕩年月「位卑未曾忘憂國」的情懷,以及金統區宋人的反抗和理想追求。透過王佩瑜老師的今生故事,在這裡不僅給我們展現了中國戲曲的發展歷史,還有戲曲文化的博大精深。

木板漆畫屏風則展現了中國特有的漆畫文化,那個動亂的時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的真實。今生嘉賓那句「China是瓷器的意思,而Japan是漆器的意思」深深的刺痛每一個國人,我們值得驕傲的文化竟成為了其他國家的代名詞,相信這會喚醒我們心中保護傳統文化的共鳴。

以上僅為我個人的一些看法,不足之處還請大家指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