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Toshiba推出全新搭載Intel二代處理器的筆電,
大手筆召集好萊塢團隊和(我個人滿喜歡的)演員Emmy Rossum,
玩起「結局你決定」的社羣電影。

 

Inside:Social Film
女子Christina在一個陌生房間醒來,她不知自己身在何處、又為何如此?
黑暗與恐懼環伺之下,
她只能透過房間中的筆電(當然是Toshiba),向網友求救... 

 

計畫自7月25日起,只要你透過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社羣媒體,
就可以參與其中,與主角互動,而這些過程都將影響劇情走向;
8月4日即將下檔,並在8月14日推出完整影片。 

 

這算不上是個全新的手法,許多廣告都已經玩過,
過去透過電話,後來設置官網;現在有了社羣媒體,更快、更直接。
關鍵倒是在執行層面,實際參與主角的Facebook Fanpage,
可以看到Chritina頻繁丟訊息(畢竟你可以想像,被囚禁的人多渴望與外界聯繫)
讓一個虛擬角色隨著社羣媒體,進入你的生活,
即使你可能預先知道這是個行銷活動。(我好奇,為什麼沒有考慮使用素人演員?)

 

Christina  

 

不過雖為老酒裝新瓶,但可以感受到社羣媒體的優勢。
過去這樣的手法,觀眾需要透過電話、回郵,或是特地連結活動網頁才得以參與,
這些途徑不只遞延了反應時間、減少互動感,而且企業操作的味道太重,
觀眾必須「主動」接近該活動。 

 

社羣媒體,例如這次使用的Facebook和Twitter,只消一次點擊(透過第一時間的好奇即可完成),
未來所有訊息將「自動」進入「你的個人媒體」;效果完全異於前述途徑。
當前的社羣媒體高度個人化,你的平臺就是世界中心,因此不必刻意點擊連結去看Christina的近況,
她的一切訊息將主動進入你的生活,因此更具「擬真」效果。

 

行銷團隊也成功掌握社羣媒體的關鍵-持續更新。
從Christina的粉絲頁來看,許多觀眾熱烈回應,
無論他們真的對這個角色信以為真,或是期待自己能夠有機會參與這部電影。 

 

不過比起這個,我更喜歡這個德國的案例:The Witness(它也贏得坎城廣告獎)。
結合AR code技術、行動概念、遊戲行銷,以及人們永遠喜愛的故事類型-懸疑推理,
讓參與者當主角,隨著智慧手機破案去。

 

 

不過呀,還真是羨慕這些業者肯接受大製作,讓創意團隊為世界添加樂趣。
想想看,臺灣哪個電視臺願意製作像The Witness這樣的行銷案,去推一個節目呢? 

 

Rhym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