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明清古典傢具的眾多良材,黃花梨以明快、溫潤的色澤,給人以溫柔、恬靜、靚麗之感,而獨具魅力。古人所言,「人分三六九等,木有花梨紫檀」中,「花梨」即指黃花梨。現如今,「黃花梨」這個名詞可謂婦孺皆知,也是眾多收藏愛好者追逐、尋找的對象,市場上品種繁多的黃花梨比比皆是,我們應該如何理解、認識、欣賞「黃花梨」?是不是現在市場上所謂「黃花梨」都能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黃花梨?在這裡,筆者從業餘愛好者的角度談談幾年來通過學習、收藏而得到的認知,和藏友交流一下。

關於名稱古代並沒有「黃花梨」一詞,從現有記載來看,自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至清代晚期德國學者艾克《中國花梨傢具圖考》等文獻,所用稱呼為「花櫚」、「花梨」、「老花梨」等,均未出現「黃花梨」一詞。至20世紀初期(所謂民國時期),中國營造學社著名學者梁思成等人,為區別於當時大量進口的草花梨,而將明末清初所用「花梨」一詞之前加上了一個「黃」字,從而產生「黃花梨」一詞。時至今日,隨著古典傢具收藏熱的持續升溫,為規範紅木傢具市場、保護消費者利益,另外也為了從科學的角度給「黃花梨」一詞以樹種的確定,國標GB/T18107-2000《紅木》,將「黃花梨」定名為「降香黃檀」。暫不說現在國標的定義是否準確,僅從上述各類文獻就可以看出,「花櫚」、「花梨」、「黃花梨」等等稱謂涉及的樹種繁多,也就有學者將上述各種稱謂統稱「黃花梨」,甚至有人將「黃花梨」改為「黃花黎」。可見,學術界和收藏界目前對此並無定論,導致現在市場上各種「黃花梨」同台競技,紛繁而雜亂,什麼海南的、越南的都來了,甚至非洲的也來了,許多收藏愛好者摸不清門路,屢屢上當受騙,總是「吃藥」。筆者在前幾年剛剛開始尋覓她的時候,也是被弄得一團污水,分不清南北。經過不斷的學習和研究,筆者認為「黃花梨」就是依託於幾種樹中的優良材質,所體現出的一種超凡脫俗的文人審美觀念,而且僅僅是指明末清初文人雅士的審美文化內涵。

文人特徵的表現黃花梨所表現的藝術內涵是以溫柔、恬靜、靚麗的木質為基本特徵,其製品充分體現了簡約、簡單、流暢、脫俗的意境和精神狀態。從顏色上來看,傳世的經典明式黃花梨傢具,整體上以淺色調為主,即以金黃色為主要底色,兼有淺紅或者橘紅等輔助色,通體以暖色調為基本色調,材色較為均一,給人以「雅靜」的感覺。從紋理上看,黃花梨光澤度較高並富有變化,條文帶以淺褐色為主,往往形成淺色富於變化的流水紋,並隨光澤的變化而若隱若現。從造型上看,經典明式黃花梨傢具主要體現線條和結構之美,強調整體的透視性和空間靈動性,少有繁縟雕飾。從存量上看,比較稀少,特別是經過上世紀70、80年代的瘋狂出口以後,國內現存的優秀明式黃花梨傢具(明末清初時期製作)非常少見。鑒賞誤區現在,在很多媒體、書籍和一些專家發表的文章中,都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黃花梨鑒別要點,但筆者發現,其中絕大多數說法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誤導,甚至是錯誤,在這裡簡要探討一下。——顏色現在許多書籍和專著上都將黃花梨的顏色說成是「從淺黃到紫赤」,筆者認為這是極不負責的說法。打開色普就會發現,這個說法幾乎覆蓋了色普的絕大部分,與其他硬木的顏色不能區分。其次,對於黃花梨木的條狀黑色素帶問題,筆者認為真正意義上的黃花梨沒有黑色或深褐色的條狀黑色素帶,因為這種顏色紋理與木材的淺色基調差別較大,形成的圖案往往比較喧鬧和浮躁,明顯不符合明代文人的審美觀念。——鬃眼許多書籍和著述中將黃花梨的鬃眼特徵概括為「麥穗紋、蟹爪紋、牛毛紋」,但是筆者通過考察各大博物館藏品和國外權威著述發現,這些鬃眼特徵並非黃花梨所獨有。比如,一些草花梨也有明顯的「麥穗紋」,雞翅木有比較典型的「蟹爪紋」,紫屬花梨和淺色紫檀木經常有「牛毛紋」。這些紋理特點對一些初入收藏圈的愛好者迷惑性極大,也交了很多學費。——鬼臉一些專家說,「黃花梨有著迷人、可愛的鬼臉」,但現在來看,最可氣的還是「鬼臉」,它使得不少收藏者付出沉重的經濟代價。「鬼臉」就是樹癤巴,所有的樹木在主幹與枝杈分接處均可形成「鬼臉」,而且有的酸枝木和草花梨的「鬼臉」比黃花梨更生動、更可愛,如「狐狸頭」、「老人頭」,對於一些經驗不足的收藏者就更具有迷惑性。——香味真正的黃花梨是有香味的,但這種香味不是很容易就能聞到的,一些年代久遠的傢具根本聞不到。黃花梨的香味是一種幽幽的芳香,這種香氣不是現在一些專家、紅木廠老闆宣揚的什麼濃郁的降香。而且,將黃花梨木屑燃燒,也不會產生沁人心脾的香味,木材在燃燒時發出的往往是嗆人的煙。——重量在紅木國標中,說降香黃檀的密度範圍在0.82——0.94克/立方厘米,但是在市場上買傢具和木料的時候,也不可能先鋸下一塊進行監測而再購買,而且其他木材的密度也往往在這個區間範圍內。所以,往往靠掂分量也不是那麼准。我的認知筆者認為,隨著這種文人文化的發展和改變,現在所稱的「黃花梨」應分為三類。第一類,明代至清初的黃花梨。這種黃花梨為真正意義上的文人黃花梨,也有人稱之為「文木」,按照一些學者和專家的觀點,這種黃花梨主要是產自我國廣東、廣西、海南,以及東南亞一些地區的,帶有獨特芳香的老花梨、花櫚木。這類黃花梨作品由於年代久遠,民間藏品在一般情況下保存狀態不是很好,與清末和現在新進口的淺色紅木非常容易混淆,尤其是其中的大材,不仔細辨別,很容易上當受騙。第二類,清代中晚期的黃花梨。這種黃花梨是繼第一類用材絕跡後的一種替代材,主要是產自我國和東南亞地區的一種花梨木。從筆者收藏的整器和標本來看,這種花梨區別於現在的草花梨和亞花梨,在顏色和紋理上與第一類黃花梨較為相似,含油量較高,光澤度較好,只是木質較為粗酥,也較輕。第三類,現代海南黃花梨和越南黃花梨。這種黃花梨是在當今收藏熱持續升溫,一些木材商人和古董商炒作、逐利的環境下誕生的,與上述第一、二類黃花梨並非同一文化概念。這種木材往往顏色對比度差別較大,不文靜,經常可以看到「蝴蝶滿天飛,鬼臉遍地走」的景象,是三類黃花梨中最為低檔的,只是在目前比較浮躁的社會環境條件下很有市場。但是,需要說明一點,在前幾年新海南黃花梨大材中,還是有一些屬於或者與第一類黃花梨木相近的,但是數量很少,現已在市場上絕跡。從收藏價值來看,第一類最具收藏價值,雖整器不多,但在現今市場上還可買到一些文房小器。筆者將此類黃花梨木特徵的感性認識總結如下:從顏色看,應是以金黃色為主色調,帶有淺褐色條紋,無明顯的黑髓線,鬼臉少。從紋理看,木材鬃眼較為粗大,而且越大的材鬃眼越粗,並且與酸枝木纖細的鬃眼相比差別明顯,形態類似「魚肉紋」,時常呈縱向「八」字型排列。從重量看,一般認為黃花梨木較紫檀和酸枝輕,但筆者在平常狀態下對一些標本進行密度測算髮現,老黃花梨木密度接近或略大於1.0克/立方厘米,超過國標中的標準。但是手感溫潤,握緊後放開會有明顯透明感。從光澤度看,黃花梨晶瑩、半透明的光感是區別於其他木材的最明顯特徵,在購買時,用白光手電筒,以與木材表面傾角30°—45°範圍照射,可以明顯看出綢緞光澤,並且淺褐色條紋隨入射光線角度的改變而若隱若現。綜上,在以上特點同時具備時,基本上可以斷定為老黃花梨木,廣大收藏者可以到博物館進行一試。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