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赴港IPO之際,久未發聲的酷派一則侵權公告,將這家“銷聲匿跡”一段時間的手機企業重新拉回業內視野。

5月10日晚間,酷派集團發佈公告稱,小米多款手機侵犯其專利權,要求停止生產、銷售小米MIX 2、紅米Note 5、紅米5 Plus等五款熱門機型,並要求小米賠償其經濟損失。

酷派“碰瓷”小米背後:鉅虧43億 資金鍊瀕崩

11日(今天)下午,酷派集團於香港召開“酷派與小米專利侵權案新聞媒體溝通會”,指責小米“拿來主義”傷害創新,強調酷派累計數萬工程師25年的成果不容侵犯。

事實上,這並非酷派第一次起訴小米索要專利費。今年年初,酷派就稱小米等四個被告在生產、許諾銷售、銷售侵權產品方面侵害了原告三項發明專利,給其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衆所周知,曾經作爲“中華酷聯”四大巨頭之一的酷派,“賣身”樂視之後深陷鉅虧和資金鍊斷裂泥潭,在小米IPO之際以專利授權“發難”,頗有些“碰瓷”的意味。

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飈表示:“酷派在小米準備IPO的時間對小米提起專利訴訟,更多的應該是刷‘存在感’。對於市場來說,消失已久的酷派雖然也有推出新機,但存在感很低。而且酷派至今未能明確未來的方向是繼續手機業務,還是全面轉向房地產,這對酷派來說並不是一個好現象。”

如今,全球絕大多數領先的手機廠商在專利方面已經形成相對統一的合作方式,通常會拿出自家專利與競爭對手的專利互相授權,而非以專利進行“要挾”。

此前,小米IPO招股書披露,小米已經與高通、諾基亞、微軟等全球多個合作伙伴達成多年有效的專利許可協議。截止2018年3月31日,小米在國內獲得了3600多項專利,海外也已經註冊3500多項,並且現在還有5800多項正在申請中。

但持有專利的手機企業在產品和市場上面臨巨大失敗之後,很容易變成“專利流氓”,靠專利起訴競爭對手,獲得高額賠償,謀求生存。過往範例,不勝枚舉。

事實上,如果查看前不久酷派發布的2016年財報,也就不難理解酷派此舉之動機了。

酷派“碰瓷”小米背後:鉅虧43億 資金鍊瀕崩

4月3日晚間,酷派發布的2016年度財報披露,酷派集團2016年收入爲79.69億港元(約合人民幣63.84億元),同比減少45.7%;公司擁有人應佔虧損43.79億港元(約合人民幣35.08億元)。

酷派在財報中表示,收入減少主要因爲業務重組過程、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競爭劇烈以及該年度市場份額及銷量減少所致。期間來自酷派4G智能手機的的收入同比減少42.6%,至2016年的73.46億港元(約合人民幣58.85億元),主要因爲該年度手機銷量減少所致。

酷派“碰瓷”小米背後:鉅虧43億 資金鍊瀕崩

酷派“碰瓷”小米背後:鉅虧43億 資金鍊瀕崩

不僅如此,其財報顯示,截止2016年12月31日,酷派集團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結餘爲13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0.6億元)。

財報鉅虧加上現金結餘有限,讓原本產品不濟的酷派“雪上加霜”。有業內人士猜測,此次酷派向法院提交實施對小米產品禁售的申請,可能面臨沒有錢交保證金的尷尬局面。

2016年6月,樂視入股酷派成爲第一大股東,不到兩個月,原酷派董事會主席郭德英辭職離開。隨後半年不到的時間裏,樂視爆發資金鍊危及,成爲酷派加速墜落的導火索。

酷派“碰瓷”小米背後:鉅虧43億 資金鍊瀕崩

正是因爲資金鍊的緊張,此前有傳聞稱酷派有百億的土地資源,打算“賣地轉型”。去年8月16日,酷派新品COOL M7的渠道會上,時任酷派CEO的劉江峯正面迴應稱,酷派未來的發展取決於資金,而在大半年前他就開始與一些地產公司和實業公司接觸,數量不下十家,也希望做一些銀行的增發,但目前投資方“姓誰”仍然沒有確定。“如果按照50萬的銷售量算,物料可能是大幾個億的投入,但是按照目前酷派的資金狀況,可能支撐不了50萬臺。”

酷派“碰瓷”小米背後:鉅虧43億 資金鍊瀕崩

酷派“碰瓷”小米背後:鉅虧43億 資金鍊瀕崩

酷派“碰瓷”小米背後:鉅虧43億 資金鍊瀕崩

酷派“碰瓷”小米背後:鉅虧43億 資金鍊瀕崩

而據財報披露,目前仍在的酷派董事基本都是財務、會計出身,大多沒有研發背景,這也是酷派近幾年謀求變賣資產自救的一個縮影。

不難預見,在資金危及以及產品市場潰敗的背景下,酷派此次起訴小米索要專利費只是開端。但在國產手機競爭愈發激烈的紅海中,依靠專利起訴和變賣資產,註定很難長久。

酷派“碰瓷”小米背後:鉅虧43億 資金鍊瀕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