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秦帝國的首都,兩千多年歷史的城市,鹹陽地區擁有眾多的名勝古蹟。但是,直到2014年6月的時候,這裡才擁有了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那就是彬縣大佛寺石窟——

申威隆:90後「陝西文博一哥」

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一部分,彬縣大佛寺石窟與陝西的大雁塔、小雁塔、大明宮遺址、未央宮遺址、興教寺、張騫墓等地一起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彬縣大佛寺位於縣城西北的清涼山下,地處絲綢之路北道的主幹線上,原名為「應福寺」,乃唐太宗李世民為淺水塬大戰中陣亡將士應福所建。北宋仁宗皇帝為劉太后舉國慶壽之際,改名為「慶壽寺」。明景泰年間以後,因為佛像高大雄偉,人們俗稱這裡為「大佛寺」。

走進彬縣大佛寺景區,第一眼根本看不到大佛,迎面是一座五層的樓閣,高約38米,因山起剎,氣勢恢宏。從兩側的樓梯拾階而上,第二層寬闊的臺基中央,有磚砌的三間拱形孔洞:走進中間的孔洞,可以從正面瞻仰大佛;左側的孔洞可以從側面觀賞,右側的孔洞盡頭則被封堵起來。

大佛秀眉慈目,兩耳垂肩,金面方臉,慈祥威嚴,頭頂有寶石藍螺髻。左手著膝,右手端舉,掌心向外,無名指微微前屈;東西兩側的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均身高15.6米,頭上戴著寶冠,身穿華麗瓔珞,下系羊腸大裙,神態俊雅恬靜。

在大佛身後的光環表面,雕刻著火焰紋、花卉和卷草紋,以及眾多飛天、伎樂和坐佛,展現了佛國世界的和諧氣氛。在大佛背光的左下側,刻著「大唐貞觀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造」的銘文,由此判斷這尊大佛開鑿於公元628年。

除了著名的大佛以外,這裡還有大大小小130孔洞窟,錯落有致地分佈在東西40米長的崖面上,包括千佛洞、羅漢洞、丈八佛窟、修行窟等,被清代學者畢沅譽為「關中第一奇觀」。

1、千佛洞

在大佛的東側,為中心柱室結構,平面近似正方形,約有300餘尊造像,大部分都是浮雕。在四壁上的佛龕中,大多為一佛二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造像,主像均為彌勒佛,菩薩呈優美的「S」型,千姿百態,如歌如舞,反映出唐代的社會風尚。

2、羅漢洞

在大佛的西側,內部分為主室和東室,東室呈南北縱向的長方形,進深約9米;主室呈馬蹄形,進深約6.5米,以釋迦牟尼佛為主像,兩側依次為弟子、菩薩、力士、金剛等造像。旁邊的文殊菩薩,穩坐在獅子背上,獅子系鈴,尾巴擺動,大步向前,氣勢十足。

3、丈八佛窟

離開大佛寺的主樓,向西步行約200米,出現一座清凈典雅的小樓。這裡又稱「應福寺」,供奉著高約7.5米的「丈八佛」,兩側為高約5.8米的侍立菩薩。我仔細觀察了一下,站立的大佛和兩側的菩薩,身體和臉部好像都是用泥堆塑起來的,只有大佛雙腳和底座為石雕。

除此之外,在周圍的山體上,還開鑿著眾多的小石窟,以及約108尊造像,可惜大多破壞嚴重。在這些洞窟之中,最小的約兩米見方,最大的長寬在10米左右。其中,有一些石窟是僧人修行時的住處,或者講經時的場所。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