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氣血多少規律的文獻記載

《類經》云:「知十二經脈之道,則陰陽明,表裡悉,氣血分,虛實見,天道之逆從可察,邪正之安危可辨。凡人之生,病之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莫不由之。故初學者必始於此,工之良者,亦止於此而已。」十二經脈各經氣血具有多少的規律性,其論述散見於《內經》多篇中,但論述卻不一致。《素問·血氣形志篇》云:「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而在《靈樞·五音五味》中,三陽經氣血多少與前相同,三陰經卻與其相反。《太素·知形氣所宜》論述太陰經「多氣多血」。張景岳認為「此必傳錄之誤」,且「靈樞多誤」,主張以《素問·血氣形志篇》為正,但未給出明確解釋。張志聰在《素問集注》中從臟腑陰陽表裡關係立論認為「太陰經少氣少血」。張智龍等從陰陽表裡氣血均衡角度贊同《太素·知形氣所宜》則作「太陰多血氣」論,但解釋頗牽強。林棟等從臟腑生理病理角度解釋認為:「手太肺應多氣少血,足太陰應多血少氣」。諸家眾說紛紜,尤以太陰經之差異為甚。到底哪一觀點更有說服力?筆者頗認同《素問·血氣形志篇》中關於氣血多少規律的論述。下面從中醫的整體觀、陰陽、五行的生克制化、臟腑功能特點以及臨床病理反應,綜合認識這一規律。

論經脈氣血多少規律

筆者認為,經脈是氣血運行的通路,氣血在經脈中的運行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諸如臟腑功能、經脈體表的循行分布及聯繫特點,以及病理狀態下的臟腑機體的反應狀態等因素都與之有關。

(1)經脈循行是「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頭」,起於手太陰肺經、經陰陽表裡經交接、同名陽經交接、足太陰脾與手少陰心經交接、足少陰腎經與手厥陰心包經交接、終於足厥陰複流注於手太陰肺經,是一個循環往複的經脈氣血運行整體平衡系統。其要義是「運行與整體動態平衡」,要實現這一特性,各經脈的氣血就應有「多少」的變化。

(2)從整體經絡系統看,手太陰肺經是起始經,屬肺,是「氣」的主要來源,經脈中「氣」應多於其他經,否則無力推動氣血運行。我們可以首先從肺的生理功能認識肺經氣血,肺主氣,後天之氣「宗氣」生成與之有關,人之初生是從胎兒第一「哇蛙」叫聲接通自然界清氣開始,自然多氣。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宣降,因此表現「陽」的特性明顯,「氣為陽,血為陰」,肺的功能表現陽長陰消,這樣從陰陽消長的角度認識,即局部肺經存在「氣多血少」,否則手太陰肺經自身氣血不會運行變化。再從肺經病理表現看:「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可見「多氣少血」生理模式一旦變化則肺經「氣」的病理變化常多於「血」的病理變化。

(3)足太陰脾經屬脾,是血的主要來源之一,但脾的生理功能表現脾主運化和統血,脾氣主升,其表現陽的特性多於陰血,故其經脈「多氣少血」;從脾經病理反應看「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可見脾經「多氣少血」模式打破,「氣」的病理表現多於脾經「血」的表現。

(4)要實現表裡陰陽經脈氣血之間運行,則表裡陰陽經經脈氣血之間存在不平衡,陽經「多血少氣」則陰經「多氣少血」,陰經「多血少氣」則陽經「多氣少血」,這種此消彼長,互根互用,相互轉化的氣血變化符合物質運動規律。《素問·調經論》說:「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這種不平衡是為了達到平衡,但這種平衡是動態的平衡。故「少陰經脈多氣少血」與「太陽經脈多血少氣」,「厥陰經脈多血少氣」與「少陽經多氣少血」體現了這一規律。

(5)要實現整體經脈氣血運行,局部經脈氣血之間則存在小不平衡;局部不平衡是為了追求整體平衡,整體平衡又是動態平衡,即反覆被新的局部不平衡打破實現新的整體平衡。太陰經脈「多氣少血」則陽明經應「少氣多血」。而事實陽明經「多氣多血」。究其原因:其一是陽明乃起始陽經,兩陽合明,陽氣盛大;其二經脈體長,氣血充足使然,陽明經上致額顱,下抵脛足,專註血海,獨旺於面,長而氣廣,氣血旺盛;其三由於其是水谷之海,血氣之源,故陽明「多氣多血」。而太陰經「多氣少血」,兩經仍存在相互轉化的小不平衡,這樣兩經氣血運行交流,也符合運動規律。

(6)陰經之間氣血的交接也應存在不平衡,才能推動氣血在經脈中運行變化。如足厥陰肝經「多血少氣」與手太陰經「多氣少血」、足少陰腎經「多氣少血」與手厥陰「多血少氣」,就體現這一規律。但足太陰脾經與手少陰心經同為「多氣少血」,原因是心主血,脾生血,他們在血液生成方面相互為用,運行方面相互協調,本身存在相生關係,因此交接經脈氣血易同化。但總體脾經氣血應多於心經氣血,因為脾也是氣血生化之源。

(7)十二脈氣血如此在不平衡中,更替交錯,尋求平衡,推動了氣血運行,周流不息,符合事物的運動規律,如此次序流注,從而保證了經脈氣血的平衡與循環運行狀態。

總之,經脈氣血分布的多少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個「常」量。「常」字的含義是通常、經常的意思,說的是十二經脈生理狀態氣血在經脈中總的變化趨勢。事實上,十二經的氣血分布是十分複雜的。《靈樞·陰陽二十五人》中詳細記載了人體經脈氣血分布,不僅每條經脈都有多氣多血、多氣少血、少氣多血和少氣少血四種不同的狀態,而且經脈之上下氣血亦有不同。但其經脈氣血運行規律應是遵循《素問·血氣形志篇》論述。《內經》提出「氣血多少」理論,旨在提出一種生理模式,這一模式是對臟腑經脈的生理功能活動狀態的高度概括。

經脈氣血多少規律對針灸治療中風病指導意義

3.1 指導認識中風病病機 經脈氣血運行規律應遵循其氣血多少生理模式,否則出現病理變化。經脈病理變化通常有以下幾種:經脈氣血偏盛與偏衰,經脈氣血逆亂,經脈氣血瘀滯,經脈衰竭。而中風病分為中風先兆、中經絡、中臟腑及後遺症期;在發病過程中其總的病機是:因經脈氣血偏盛衰致經脈氣血逆亂,經脈氣血瘀滯,最後致經脈衰竭。《素問·陰陽別論》「三陰三陽經發病為偏枯萎易,四肢不舉」。這充分說明中風發病病機與十二氣經脈氣血多少變化關係密切。

3.2 指導針灸治療中風病 導師周國平教授創立的「全經針刺法針」對中風病的治療,就是受經脈氣血多少規律啟發。他認為中風病的病因病機不是某一個臟腑經脈有關,通常與整體經脈氣血多少生理規律破壞有關,因此很有必要整體調理經脈。「全經針刺法」取穴的原則是:取手必取足(取手的經脈腧穴,必取足的同名經脈腧穴);取陽必取陰(取陽經腧穴必取與之相應的陰經腧穴);按陽明、少陽、太陽經的順序;先健側,後患側,健一患三(針健側一次,針患側三次);每次取相關經脈關節附近腧穴。導師巧妙地按照經脈氣血循環順序,「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至之氣」,認為表裡經氣血應存在多少的病理變化,則應用表裡配穴法調整陰陽表裡經脈氣血平衡,即「取陽必取陰」;健、患側經氣血存在氣血偏盛偏衰則應用「巨刺法」左病治右,右病治左;更注重整體經脈氣血循行多少及各經氣血生理動態平衡,因此每條經按循環順序逐經調整。筆者有幸侍診左右見證了導師及課題組對全經針刺法治療中風偏癱患者整體臨床療效、恢復期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神經功能缺損的影響等進行了深入臨床觀察,通過治療均取得滿意的效果。

3.3 指導中風病施術原則 《靈樞·官能》曰:「用針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多少,行之逆順,出入之合,謀劃有過」。這就是說行針治病,首先要辨清十二經脈之流注順逆、陰陽互根消長轉化之規律、經脈表裡絡屬之關係,採用某經施術時,要了解此經氣血盛衰的特點,予以不同的針刺手法。《靈樞·九針論》云:「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血惡氣,刺厥陰出血惡氣,刺少陰出氣惡血也。」其實質是我們要根據各經脈氣血多少特點採用相應補瀉手法並靈活運用。「出血出氣」為瀉法,「出氣惡血」「出血惡氣」為平衡調理法包括補法、瀉法、平補平瀉法及其綜合調理。例如中風病人,我們常「取陽明」,因為陽明脈「多氣多血」,針刺陽明經可採用「出血出氣」瀉法;在中風病氣血上盛下虛時,予十二井血可予放血瀉法治療。石學敏「醒腦開竅法」治療中風,常針刺足太陰脾經三陰交穴其實結合了本經「出氣惡血」特性採用快進慢退提插補法;針刺膀胱經委中穴採用提插瀉法,也是根據所在的經脈氣血多少施針。總之根據經脈氣血多少規律制定施術原則對提高針灸療效很有意義。

小 結

十二經脈氣血多少有其生理規律性,中風病與它密切相關,經脈氣血多少變化決定中風病的發病特點、性質、轉歸。各經之間氣血多少的異常變化是中風病發生的內因,是中風病發展的關鍵。明辨十二經脈氣血多少流注規律,不僅在認識人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疾病診斷和臨床規範針灸選穴及施術方法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很高的臨床實用價值。

編者按:該文刊載於《中醫藥通報》2013年第3期。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