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石膏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硫酸鹽類礦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鈣(CaS04.2H20)。因其礦石「有白脈貫徹,類肉之膏脂者」,故名石膏。

  【藥材歷史考證】石膏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雲:「細理白澤者良,黃者令人淋。生齊山山谷及齊盧山、魯蒙山,採無時。」《本草圖經》曰:「石膏自然明瑩如玉石,此有異也。」《本草綱目》曰:「石膏有軟、硬二種,軟石膏大塊生於石中,作層如壓扁米糕形,每層厚數寸,有紅、白二色,紅者不可服,白者潔凈、細文短密如束針,正如凝成白蠟狀,鬆軟易碎,燒之即白爛如粉。」《本草綱目》又曰:「今人以石膏收豆腐,乃昔人所不知。」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石膏相符。

  【礦物形態鑒定】石膏Gypsum晶體結構屬單斜晶系。完好晶體呈板塊狀、柱狀,並常呈燕尾狀雙晶。集合體呈塊狀、片狀、纖維狀或粉末狀。無色透明、白色半透明,或因含雜質而染成灰白、淺紅、淺黃色等。玻璃光澤,解理面呈珍珠光澤,纖維狀集合體呈絹絲光澤。硬度1.5~2,用指甲即可得到劃痕。相對密度2. 3~2.37。解理薄片具撓性。

  纖維狀集合體石膏稱纖維石膏,此種石膏在目前多選作藥用石膏。無色透明的晶體習稱透明石膏,雪白色細晶粒狀塊體者習稱雪花石膏。

  石膏主要由化學沉積作用形成,如在氣候乾燥地區的內海或湖盆地,由於水分大量蒸發,滷水濃度較高,最先從溶液中沉澱出硬石膏,隨著滷水濃度繼續增加(或超過42℃時)再沉澱出石膏,而後沉澱鹽巖等,故石膏常與硬石膏、鹽巖等礦物共生。也可由硬石膏水化而成,硬石膏層在近地表部分,由於外部壓力減低,受地表水作用,而轉變為石膏。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為纖維狀的集合體,呈長塊狀、板塊狀或不規則塊狀。白色、灰白色或淡黃色,有的半透明。體重,質軟,縱斷面具絹絲樣光澤。氣微,味淡。

  【藥材顯微鑒定】透射偏光鏡下:薄片中無色透明,晶形為纖維狀或柱狀;低負突起,具不顯著的糙面;一組解理完全或清楚。干涉色為一級白色至黃白色;多為斜消光[平行(010)面上],有時為平行消光[垂直(010)面上]。二軸晶;正光性;光軸角58。折光率:Np=1.521,Nm=1.523,Ng=1.530。

  【藥材理化鑒定】

  1.取本品一小塊(約2g),置具有小孔軟木塞的試管內,灼燒,管壁有水生成,小塊變為不透明體。

  2.取本品粉末0.2g,加稀鹽酸10ml,加熱使溶解,溶液顯鈣鹽與硫酸鹽的鑒別反應。

  【生境分佈】主產於湖北應城,河南新安、西藏昌都,安徽鳳陽;四川、甘肅、新疆、貴州、雲南、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青海、山東等地亦產。

  【採集加工】採挖後,除去泥沙及雜石。

  【飲片炮製】

  1.生石膏:洗凈,乾燥,打碎,除去雜石,粉碎成粗粉。

  2.煅石膏:取凈石膏,照明煅法煅至酥鬆。

  【飲片鑒別煅】石膏:本品為白色的粉末或酥鬆塊狀物,表面透出微紅色的光澤,不透明。體較輕,質軟,易碎,捏之成粉。無臭,味淡。

  【性能功用】石膏甘、辛,大寒。歸肺經、胃經。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用於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喘咳,胃火亢盛,頭痛,牙痛;內服:15~60g,水煎服,本品宜先煎。煅石膏甘、辛、澀,寒。歸肺、胃經。收濕,生肌,斂瘡,止血。外治潰瘍不斂,濕疹瘙癢,水火燙傷,外傷止血。外用:適量,研末撒敷患處。

  【附註】置乾燥處貯藏。

最近更新時間:2015-07-04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