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之心的到來

【引子】

開悟,即明白終極真相。開悟會隨著謀求開悟之人的需求不同,展現出不同的理解,甚至認為「終極」、「真相」這本身就是泡影名相,總之,最終發現的所謂終極真相都會不盡相同,甚至在同一個人身上在其不同年齡段都會展現迥異的開悟思想,這開悟沒有單一模式,只要是「本著一個問題不斷追問直至找到終極答案」的行為,都可以看作是開悟行為。瞭解到有不同層次的開悟模式,我們試著看一下各個不同開悟者的心理基礎是怎樣的,各層次謀求開悟之心是什麼時候出現的,以及各種不同開悟之路最後展現的「終極真相」會有何區別。讀者也要清楚筆者為了更清楚的論說,在此文中舉的都是簡單例子,而現實中有可能這些示例集中在一個人身上體現,每個人都有可能經歷多層次的開悟之心、並且在各層次各面向中不斷變化、轉換和進步。另外筆者也不希望讀者糾纏「你怎麼確定別人是那樣?」這類問題,而是應該明確只有關切、交流才能讓我們處於一個共識基礎上的現實,通過你我共識的達成,我希望此文能讓你明白「開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一般進入開悟之心的途徑有兩種主要的面向,情緒的不順和死亡的恐懼(好奇心、求真等不是根本面向)。我們按生命體不同的意識層次和這兩個不同的面向來看一下開悟之心不同的到來方式。這些開悟之心也許在讀者看來和常說的三觀差不多,本文不拘泥開悟與日常感悟的界限,只要符合追根溯源、刨根問底、探尋終極答案的模式,本文都視其為開悟之心。

【牽牛花】

牽牛花奮力攀援身旁的籬笆

如果攀不到會生氣嗎?

不知道,因為它無法表達。

牽牛花會為將來的枯死而擔心恐懼嗎?

不知道,因為與它無法交流。

沒有表達、沒有交流,開悟話題也自然無從談起。

我們只能自以為是的認為、假設、猜測牽牛花的感受,

這顯然是沒有意義的。

無法得知牽牛花主觀覺知的關切內容,

已然失去了可以繼續探討下去的必要性。

【小花貓】

小花貓找到一條小魚

如果從它口裡奪去會生氣嗎?

大概吧,它會唬唬叫

搞不好還會撓我一爪子

小貓會為將來的死亡擔心恐懼嗎?

我見過將死的貓,會很平靜,甚至會在能動的時候,自己找一個僻靜之處「靜待死亡」

我只能看到「靜待」,無法知道貓是否知道「死亡」這回事

看來,如果不掌握喵星人的語言,也無從知道貓想不想開悟這回事。

我們同樣也只能自以為是的認為、假設、猜測小貓的感受,

這顯然是沒有意義的。

無法得知小貓主觀覺知的關切內容, 更無從知曉其頭腦意識是否在意開悟,

已然失去了可以繼續探討下去的必要性。

【Baby】

小Baby很喜歡洋娃娃

如果從他手中拿走會生氣嗎?

應該會,他哭鬧,這種情緒是人就會有

不過,他只會哭,還不會說話,更不懂得那許多描述情緒的語言

我們只能根據他的表情舉動來感同身受

有時我真的懷疑小Baby到底有沒有生氣

因為他可以瞬間變臉、轉哭為笑

我不能斷定這些表現僅僅是本能、條件反射還是情緒

我甚至不能肯定Baby這哭鬧是否代表了他傷心

小Baby好像也對許多危險沒有恐懼

比如把他放到水中、放到懸空玻璃地板上、放到懸崖邊……

(僅僅是舉例,奉勸讀者不要做這類試驗,否則後果筆者不承擔責任)

我們都不會從小Baby臉上讀到恐懼

在濃烈的自我意識還未建立的時候,貌似死亡也不屬於小Baby

無法確定小Baby有沒有苦惱的情緒和死亡的概念

同花草蟲獸的例子一樣,因為無法交流

所以,我們就無法得知他有沒有開悟之心

另外,對於每個都經歷過小Baby時期的我們,難道沒有發言權嗎?

由於早已沒有了早期記憶,所以我們不記得自己小嬰兒的時候想沒想過開悟的事兒

甚至我們都已經忘記有無、自我、生死、好壞這些定義是什麼時候學會的了

我們同樣也只能自以為是的認為、假設、猜測小Baby的感受,

這顯然是沒有意義的。

無法得知小Baby主觀覺知的關切內容, 更無從知曉其頭腦意識是否在意開悟,

已然失去了可以繼續探討下去的必要性。

不過,通過上述例子,我們能感受到隨著生命的進化、神經系統的進步、頭腦的發達程度,生命變得越來越複雜,情緒表現也越來越豐富,思考在逐漸填充我們的頭腦。那麼,隨著人不斷成長,再大些的我們會產生開悟之心嗎?

繼續看一下

【小明】

上了小學的小明很喜歡打電動遊戲

如果禁止他玩,他會生氣嗎?

會的,他已經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

有時,他甚至會用很激進的語言對抗大人

「你們不愛我」「你們不是我親生父母」「我最愛的就是電動,讓我玩,不然就讓我死」……

通過語言交流,我們能得知那個當下,小明將玩電動當作自己最大的願望

那一刻,電動成為了他的全部

小明已經會以死相逼了,看來對死亡的認識已經形成,那這種對死亡的引用能否說明其對死亡進行過深入的思考呢?

對死亡的思考會有的,我們能不時的發現孩童會向大人詢問生死之事,比如「我是怎麼來的」「死後會去哪裡?」「天堂地獄是什麼樣、在哪裡」等等,這種詢問往往會得到大人「哄騙式」的回答(其實大人也沒有確切答案),過了沒多久,孩童就不會再問了,他的心很容易就會被一個新玩具吸引開,有太多太多的新鮮事物不停的注入這幼小心靈,根本就不會給「開悟之心」留出餘地。

事實上,絕大多數人的心一生都在被各種東西填滿,唯獨沒有給「追根溯源、刨根問底、探尋終極答案」留出餘地。

我們可以將這種童心懵懂的發問視作開悟的起點,雖然表現的曇花一現,但是隨著孩童的成長,這種類似的思考還會不時的出現。

有了語言表達和信息交流,我們不必再自以為是的認為、假設、猜測小明的感受,

此時,有了可以進一步瞭解的意義。

可惜的是,小明的人生經歷、知識視野、思考廣度還不足以讓他與我們達成共識

沒有共識,意味著我們和小明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不在一個意識層次

這種錯位的意識層級,會讓關於開悟的話題變得雞同鴨講

沒有共識作為交流的基礎,我們雖然能瞭解小明主觀覺知的關切內容,

但卻無法確知其頭腦意識有沒有追根溯源、刨根問底、探尋終極答案的能力,

這也讓我們失去了可以繼續深入探討下去的必要性。

【張三李四】

年少的張三家境貧寒,正在長身體的他只求溫飽

如果三天未進水米,他會生氣嗎?

也許不單單只是生氣了吧,他還會延伸出更多的情緒和思考

「為什麼我會生在這樣的家庭?」「我什麼時候能喫一頓飽飯」「我什麼時候能擁有一件棉衣」「為什麼那些公子哥富二代生來就擁有一切?」

如果你和他交心的談話,他會向你傾訴自己的疑惑

通過語言交流、情感互動,我們能得知那個當下,張三將富足的衣食住行當作自己最大的理想

那一刻,基本的生存需求成為了他的全部

當飢餓寒冷襲來時,張三會有死亡的恐懼嗎?

根本不會等到理性介入,人的生物本能就會讓張三先去滿足衣食溫飽這些需求

在本能驅動的情形下,人的獸性會被激發,理性道德要等肚子填飽後才會再歸位

那喫飽後「開悟之心」會在張三身上出現嗎?

通過對這些人瞭解,或是讓自己經歷饑寒,

我們可以感同身受的體會到,處於貧苦饑寒中的人能有心情思考開悟的很少,

除非是之前經歷過富足生活、受過一定教育的那種人,由於突發的境況導致由富轉貧,也許在喫飽一頓後,會發出有關「開悟」的思考。

「命運由誰掌控」「上天如何主宰萬物」「有沒有因果報應」「如何獲得轉運的神通能力」……

可見開悟的一個觸發條件是需要極端對比的經驗,這種經驗或者來自自身、或者來自他人,通過饑飽冷暖貧富的對照,會引發當事人的思考,然後再根據當事人知識的水平,展現深淺不一的探尋真相境界。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一定的人生經歷、知識視野、思考廣度,再加上極端經驗的對比刺激(也就是我們前面說到的兩個面向:情緒的苦惱和死亡的恐懼)是讓「開悟之心」萌生的條件。

李四是一個普通的青年,十六歲的他已經有了對異性的好感

在荷爾蒙的作用下,他不斷進行著追求異性的嘗試

但不知是什麼原因,過去了多年,他仍然沒有迎來一次成功

他已經不再對電動感興趣,也從未因衣食住行操過心

當下,他只為贏得鄰家小麗的傾心而煩惱

如果你帶著啤酒和他共飲,他會在第一杯下肚後和你傾訴

「她不喜歡我什麼?」「我和她是很有緣分的」「她是我的全部」

你能在李四身上品嘗到濃濃的荷爾蒙的味道

許多人都有這種經歷愛情挫折的體驗,如果李四曾經有過一定的人生經歷、知識視野、思考廣度,那在第三杯酒下肚後,他還會和你聊一些更深的話題

「小麗比我的生命都重要」「愛是上天的偉大傑作」「世界存在陰陽平衡」「什麼都是性慾在主導」「寧為紅顏舍江山」……

通過語言交流、情感互動、酒精刺激,我們能得知那個當下,李四將愛情當作自己最大的目標

那一刻,情慾的需求成為了他的全部

我們大多數人都經歷過對基本溫飽性的需求,

我們與張三李四因此會有基本的這層共識作為交流的基礎,

我們能深刻了解他兩人主觀覺知的關切內容,

如果他們具有了上述引發開悟之心的條件,

我們也能確知其頭腦意識在意開悟話題。

只是他們開悟之心的重點更多的被本能驅使

偏向溫飽性需求催生的慾望滿足、個人命運、自由意志、理想國度,這種對物質、異性的強烈趨向,只會加強其自我的分別心,還不會在意去除名相、二分這類道理。

和他們聊開悟話題,你只會被其捆綁在慾望的列車上急速行使,

無法脫離固定的、溫飽性的基層本能軌道,執拗的衝破攔在前方軌道的一切障礙

你的無欲、無我的說辭,只會讓他覺得聽不進去,

這也讓我們無法與其繼續探討下去

只好轉身離去。

(這其實也是許多宗教為何禁慾的一個原因)

【王五】

王五已經成家立業了,三十歲的他正謀劃一次大生意

這個生意可以幫助他賺取人生的第一桶金

遊戲、美食早已不再是他關心的對象

加班回不了家、奔波應酬成了常態

當下,他只想著如何贏得事業的成功

如果你帶著一套創業良策去找他討論,他會和你大談自己的經驗和體會

「時勢造英雄」「機遇留給有準備的人」「世界各國的競爭是能源之爭」「無為需要先有為」「錢不是萬能的可沒有錢卻萬萬不能」「金錢是衡量成功的唯一尺度」「美好的生活需要財富做保障」……

通過語言交流、目標共識,我們能得知那個當下,王五將物質財富當作自己最大的目標

那一刻,金錢的需求成為了他的全部

正因為物質財富、事業成功是當今社會判定一個人價值的常用基準,

所以「開悟之心」很難進入一個被金錢塞滿的人心

不過事情往往不是絕對的

至少有三種情況會讓「開悟之心」進入王五的心

第一種是當經歷重大財富損失的時候,也就是那曾經塞滿金錢的心瞬間空虛的時候。這種情況下的王五會思考命運問題、道德問題、生存問題甚至生死問題。思考的結果會導致我們看到不同的王五,有喝了雞湯、重整旗鼓的王五;有鋌而走險、投機犯法的王五;有甘心臣服、出離世俗的王五;還有一蹶不振、站上天台的王五……

第二種是當有了一些財富積累的時候,也就是擔心辛苦錢失去、恐懼財富的時候。這種情況更多見,王五會思考命運道德、價值規律、宇宙大道、因果報應等問題。思考的結果會導致我們看到不同的王五,有求神拜佛、祈福寄託的王五;有附庸風雅、賣弄功名的王五;有急流勇退、閒遊山林的王五;還有克服恐懼、擴張做大的王五……

第三種是當功成名就、金錢成為數字的時候,也就是金錢已經起不到充實自心的時候。這種情況下,王五會有更閑暇的時間讓「開悟之心」升起,這就是我們經常發現做得越大越成功的人士,言談間還真的會迸發出超常的思想火花的原因。

此時的王五會依各人悟性根器的差異,體現出迥異的思想體悟。之所以迥異,是因為這些王五們知名度很高,他們的言論會更容易被媒體大眾關注,而且往往都會通過品論放大。這也就難免見到許多思想是在對罵譴責中爆出,儘管如此,最終的結果都是王五們的知名度更高了。此時無論王五說什麼面向的話題,都會成為可借鑒的金玉良言被人追捧。從宇宙規律、雞湯命運、博愛合一、無欲無為、儒釋道耶、文娛藝術……都會被大家冠以至理名言對待。

不過,正因為這種「開悟之心」附著在當今主流價值觀之上,

使得我們能廣泛深刻的瞭解王五們主觀覺知的關切內容,

誠然王五們是經歷過無數曲折變故,也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識視野、思考廣度的人,

我們能確知其頭腦意識是在意開悟話題的。

這是極好的。

只是,王五們開悟之心屬於實現社會層面和個人價值層面,

偏向自我、安全、道德、倫理、秩序等人生觀、價值觀,有些凸顯自我的分別心,能深入情緒面向的居多,而深入死亡面向的偏少,因此也只有極少能認識到去除名相、二分這類道理,能達到唯識、中觀更精深層面的就更少了。

和他們聊開悟話題,你往往會被其成功的人生、曲折的歷程打動,

但是也會為他們止步於現有層次感到無奈,因為他們的成功成為支撐其思想的強大後盾

你要是深入到唯識、中觀和他探討,只會讓他覺得這些與成功毫無幹係,

「沒有用處的開悟、不能導向功名的開悟」這是不能讓王五接受的,

他只會冷眼看你,懷疑你為何向其推銷無用的東西

這也讓我們無法與其繼續探討下去

只好轉身離去。

(這其實也是許多開悟者脫離世俗紛爭的一個原因)

【劉六】

劉六已經五十有五了,他家庭美滿、事業有成、已經是到了金錢化為數字的境地,可是多年的打拚,讓他的身體健康每況愈下

如果此時醫生嚴肅的告知他患有癌症,那劉六會惶恐嗎?

多年的磨礪,已經讓他練就了面不改色,這個消息,他也不會告訴家人

他已經不太會表達生氣的情緒了,他深知只是生氣、苦惱沒有用

這種應對困難、控制情緒的本領早已在他多年的打拚中熟諳

他沒有回家,打了個電話給老婆「我今晚有個應酬,晚回去一會兒」

然後,他獨自去了熟悉的酒吧

如果你是酒吧的老闆,很熟悉劉六這個常客,你一眼就看出了他的不對勁

也許只是隨意的一個問候,就能打開劉六的心扉

「什麼都沒有健康重要」「都是身外之物,只有身體是自己的」「我從來沒有真正的為自己活過」「死神叩門來得太早了」「得到再多還能怎樣,死了都帶不走」「死亡會讓我失去一切」……

通過語言交流、酒精刺激、死神叩門,我們能得知那個當下,劉六將存活當作自己最大的期望

那一刻,健康的需求成為了他的全部

我們現在面對的劉六,就是一個深刻思考死亡話題的王五。開始思考死亡的劉六,能否將王五的開悟之心向唯識中觀提升一些呢?

此時,我們會發現,如果身為酒吧老闆的你沒有對死亡進行過思考、沒有唯識中觀的根基,那麼即使劉六有更深一層的開悟之心,也會無法與你建立共識,沒有共識就完不成同一意識層的交流,非共識的交流不會讓開悟之心展露。這也是到了更高意識層次後開悟者數量極少的原因。一方面能讓開悟之心走向更深層次的人少了,另一方面是高層次共識之人相互能碰面的機會也少,高層次開悟之心得以顯露的條件本來已經如此苛刻,卻不料還有些開悟者到了這個層次往往抱著「不可言說、不可思議」的心態,所以,現實裡面展現出的高層次開悟之心真正比最無價的珍寶還稀有。

好吧,既然我們要展現各層次各面向的開悟之心,那就假設你這個酒吧老闆是絕世的高層次開悟人士、並且劉六的知識視野、思考廣度曾涉獵過唯識中觀理論,讓我們為他們創建一個共識的平臺,看一下劉六身上會否出現自我超越需求層次的開悟之心。

劉六在第六杯酒下肚後,向你苦笑著說「我將在不久的將來與這世界無關了,我就要不存在了」。你向他一笑,問道「有存在和不存在的分別嗎?」

劉六頓時放下了手中的酒杯,驚詫的抬眼望向你,突然發現眼前的你無比陌生卻又無比親切。可想而知,一句簡單的問話,就讓劉六知道你和他存在著珍貴的共識,這種共識以往只在劉六意識中的「主我」和「客我」之間存在過,一般都是自言自語,而現實中遇到還是第一次。

而後,劉六向你述說了他以往自言自語的感悟,「無我」「去除二元」「甚至連一元二元之分也去除」「連去除都省掉」「看清頭腦造作」「解脫生死」……

你微笑的表示一一贊同,二人聊至深夜忘返,一次較高層次的開悟之心的展現得以完成。

劉六心中的死結通過與你的交流,明顯放下了。他不再為後序的事情擔心什麼,他甚至感到:得知患癌後的這十二個小時,過的比他的一生任何時候都輕鬆愜意。

看著劉六離去的背影,你欣慰的點燃一支煙,透過煙霧,你彷彿看到死神正離劉六遠去,自由的光環在劉六身邊縈繞。

舉完這幾個例子,筆者就不再打算列舉更高層次的開悟之心了,我們相信世間還有許多開悟高人,但是他們開悟之心的展現機會更少,不是因為他們不願說或是表達不清,而是我們與他們缺乏共識的平臺,理解不了他們的思想。

總而言之,依照不同的意識層次、不同的人生經歷、不同的知識廣度、不同的關切面向、不同的需求慾望,開悟之心也展現出豐富各異的內涵。文中沒有提到的典型代表還包括科學家、神學家、哲學家、藝術家、出離紅塵的人、擁有信仰的人、身處戰爭的人等等,考慮到這些人已經將探索存在真相、挖掘生命本質、認清自我意識作為了自己生活的主要內容,筆者就不妄自累述了。

這篇文字沒有說清終極真相的意思,更多的是想讓讀者看清開悟之心的產生原因和差異性,這樣就會在與其他人聊開悟話題的時候,首先留意相互有沒有共識基礎,免得雞同鴨講徒生矛盾。需理解對方所處的境況,多一些傾聽,少一些反駁,畢竟,真相之問來自主觀覺知的關切,答案也須主觀覺知認可纔行。

誠然,我們以往總說,終極真理或真相只應該有一個,否則就談不上「終極」了。可是隨著對真相的探尋逐漸深入,我們發現真相就附著在探尋者的慾望需求中,雖著慾望需求的改變而展現不同的內容,只要符合探尋者當下希望看到的樣子,就會開花結果,讓探尋者摘來解渴充饑。

如果非要找到唯一一個終極的真相,就只好跟在一個探尋者後面去找,因為前面的果子都已經被他喫了或扔了,最終極的一個就是當下這個剛結果的。

當然,如果你自己就是一個探尋者,就更加簡單了,那就是「真相就在當下,行程還有更遠」。

最後,如果你還好奇筆者的開悟之心的話,我就把自己的想法簡單寫一段。希望這可以對找到你我共識平臺有所幫助。

【基本的共識平臺】

這具人身出現在世界上,本來和其他的發生物一樣自然,似雨滴露珠、似閃電雲朵、似花草蟲獸…..可是這具人身有發達的頭腦意識,這頭腦意識是高等動物進化出的功能,原本只是為了更主動的趨利避害、更好的調節身體機能……沒想到卻附帶著生出了對世界的深度認知。由此,有無、自我、存在、苦樂、生死、意義等概念出現了,每具人身都開啟了自我世界模式。更需注意的是,當「我」開始能思考上述名相的時候,「我」其實早已被身份、相貌、經歷渲染得很濃烈了,絕大多數人都將對真相的求索停留在這些名相的表層,專註於追尋與當前慾望需求相符合的「終極真相」,只有少數能看穿分別名相、明白需求驅動、正視人的生物性、認清頭腦的造作。總之這發達的頭腦意識既是讓一切得以存在的根基,又是讓「我」能探尋真相的工具,頭腦的思考兼具阻礙和進入開悟之心的功能,最終開悟者如果真正瞭解了「意識是一切」,就會發現真相的答案就在發問處,是頭腦意識的在意造就了這一趟旅程,是開悟者主觀覺知的關切畫了一個圈子,一切都在這裡,真相就在當下。開悟之心的關鍵就是認識自己,既要認識到自己「本來的空性」,也要認識到「自己的存在」——其實這個「兼顧空和有的自我」,就如狗屁一般,只不過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狗屁罷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