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霧天,有人在遠處看見一個人站在路旁。這人的心中現起「遠處有個人」的想法,等他走近時,發現並不是人而是樹杌,此時他心中「哦,原本不是人,是我將非人誤以為人了。」此人的這種狀態就叫開悟。


謝邀。

開悟,法華經,佛為什麼來呢,是為了開佛知見,示佛知見,讓凡夫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開示悟入,簡稱開悟。

所以開悟就是明白了佛的知見。


禪宗開悟就是求「明心見性」。

六祖慧能大師從五祖得到證悟後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禪宗的明心,就是找到一個本來清凈,本來就有,未來不滅,可以出生一切萬法的「自性」

那這個「自性」是甚麼?禪宗大德永明禪師於「宗鏡錄」中說:「此阿賴耶識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隨染凈緣,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故名藏識;如明鏡不與影像合,而含影像,此約有和合義邊說。」

所以禪宗開悟,就是去找一個本來就有,未來永不壞,本來就清凈,能出生一切萬法的「自性」,而這「自性」就是大乘經教中的阿賴耶識。


如果你是真想修行,就按照傳統的如來禪、四念處來修吧。相信我,別陷入所謂開悟啊禪宗啊什麼的。壇經可以看,那些禪話故事也可以看,但不要瞎學,因為這些東西都是錯誤的,不可學的。所謂過去心不可得。

時空變幻,這些機靈抖出來都是笑話、扯淡的,包括那些開悟證悟的詩歌。如果說壇經還可以學習,是因為裡面還有禪定和四念處觀的修法,那麼後來的禪話故事完全沒有佛法智慧的影子,都是外道狂慧而已。

修過禪宗的人到後來就會知道,嘴硬是沒用的,真正的大恐怖、大煩惱來臨,什麼詩歌心動番動都沒用。佛法最後靠的還是踏實的功夫:心如何才能不動或者說心如何才能無畏?

什麼開悟啊?其實開悟就是找到自己可以付出一生、生死以之的道路。這個悟,是大毅力、大勇猛、大慈悲、大智慧、大解脫。這種開悟是很稀有的,在我們禪宗裏的大德真的沒幾個,倒是密宗裏有這樣的,還有俗世裏的一些仁人志士有所表現。

古代高僧耍嘴皮也還好,起碼人家真的參修,終究不離觀心法門。而現在一些自以為上根人修禪宗,除了耍嘴皮之外,屁都不會,還偏偏喜歡裝逼抖機靈,要不然就抄一抄古代禪師的認識。

禪宗是無法可立的,也是無法可修,能修的仍然只是傳統法門,比如觀心,或許過程中有所頓悟。看運氣吧。

現在很多禪宗門徒學了一大堆禪宗的認識見解,悟來悟去,其實都是學來的知見而已,根本是些屁。


謝善男子(善女人)邀請,末學未有所得,勉強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可以用十二個字來簡要回答:

開悟=識得妙明真心+見到本來面目

開悟只是修行的開始,《楞嚴經》有言:「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所知障與煩惱障,在修行中是要次第斷除的。古人云:開悟的楞嚴。請善男子、善女人多讀誦《楞嚴經》吧。

願福慧增上,早證菩提。


理須頓悟,事須漸除。禪宗開悟就是明理,所明之理即緣起性空,所以開悟見性就是能觀性空之理,徹透緣起性空。禪宗所喻,捅底脫落,就是對一空到底的體驗。有了此體驗,纔是擺脫純粹文字義理推導,而獲得真實認知的過程。緣起性空在文字上很好理解,但在實際觀照如真實認知,確實需頓悟。所以,開悟是契入理體的靈光一閃,但修行是依從次第的行道日損。


開悟的意思類似於:一個人以為自己的頭不見了,他瘋了似的尋找自己的頭,路過河邊看見倒影的時候,忽然恍然大悟,原來頭一直都在。


所謂開悟,就是我明白了。我腦海里這些參禪的知識,這些佛學知識,這些生活裏的知識。

就不過是我的一個虛幻概念,一個個虛幻的想法而已。

所以對於這些概念而,喜怒哀樂。這就是犯傻。

所以事實求是的處理現實問題就可以了。不要老是淪陷在自己的虛幻的概念妄想裏。


佛教從釋迦牟尼的原始說法,一直到梁武帝時代達摩傳法進來的時候,再傳到唐代,其實體系、思想、理論、戒律、修行方法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和變化。

在梁武帝和唐朝之間的那會兒,佛教還是按照比較傳統的搞法,持戒律,研究經典,背誦經典,各種經典理論+參禪+遊學講道+儀式儀軌。其實,別的宗派佛教也是要講開悟的,原始佛教,釋迦牟尼就是坐在樹下開悟,很多人聽佛說法,聽完就開悟,證一二三四果。開悟這個表達方式不是禪宗特殊的東西。

後來達摩東渡,留下許多傳人,禪宗才開始強調「開悟」的重要性。因為釋迦牟尼曾說:一切眾人都有如來一樣的智慧,只因為被貪嗔癡愛遮蔽了,所以無法知道自己有等佛智慧。而達摩這一學派的傳人也有一樣的意見:本來你修行是有佛智慧的,但因為被遮蔽了,所以你以為自己不如佛,以為自己要通過打怪升級一樣的方法去接近佛,這豈不是搞顛倒了嗎。所以,禪宗的人試圖讓人在行走坐臥的時候,都積極地收攝自己散亂的思維,然後靈光一閃的時刻自然來臨,在那個時刻,你突然就沒了二元對立,突然就明白了二元對立都是心之幻化而已,於是頓悟了原來自己是有等佛智慧的。於是之後的修行裏,就能生出絕對的信心了。(很多參話頭的,都是強行搞出一個二元對立的局面/一個邏輯上兩難的話題,而且光靠抖機靈繞不過去的哦。比如狗子有無佛性?無!拖著屍體的是誰?何是祖師東來意?父母沒生你時是個什麼模樣?我打你一巴掌,痛的是誰?)

所以禪宗說「悟後起修」,很多禪宗高僧都是被人一句話問倒,茶不思飯不想總想這一句,某天突然靈光一現,思維轉換,另闢蹊徑,就發現以前的功夫沒用在點子上。


這就像是問如果有十個億會是什麼感覺?有十個億是什麼意思,意味著什麼?自己去賺十個億不就知道了,否則就算是有十個億的人告訴你準確答案那又怎麼樣。

這種問題實在沒有意思得很。要想開悟就自己去修行。哪怕是禪宗的開悟還是離不開「戒定慧」。建議找個有修有證的出家人師傅給你指導,否則自己一個人憑自己的理解去修問題多多。

阿難曾經和釋迦佛感嘆,如果有個善知識的話修行就已經成功一半了。佛陀回答,不是啊阿難,修行如果有善知識已經完全成功了。

借用唐僧的一句話直接回答你的問題吧:如鴨飲水,冷暖自知。

即便是有開悟的人告訴你這個「開悟」實在是不冷不熱,不甜不鹹,不聚不散。一個字妙」。對你來說那又怎麼樣?真想知道,不如自己去持戒;真想知道,不如自己去修止得定;真想知道,不如自己去以定力觀色法名法,乃至得慧。「戒定慧」簡簡單單三個字把入手處和修行方法(戒和定)以及得慧果講得清清楚楚(好吧,還不是那麼清楚,你還差一個善知識)。

或者你是上上根性的,遇上一個可以給你示現「開悟」的善知識你就圓滿了。嗯,不過好像據說禪宗已經斷了傳承了,那樣的善知識可不容易找。

BTW, 這裡試著解釋「開悟」的各位師兄,如有得罪之處請海涵。


淺見:明心見性。「悟」,佛法必須實證,「說」~「人言」都是在隔靴搔癢。


就是頓悟;禪宗講求不立文字、不打坐,以自悟為主;以心傳心,需因緣具足;佛在心中;若有鎖匙打開無門之門,便立地成佛;頓悟者,立眼即見眾生顛倒夢想。一一一有朝一日你若窺見眾生顛倒夢想時,任何佛經便可如數家珍,一切佛理有如宿世前存在腦憶中。接著你便三觀盡改,重回正途,繼而索本尋源,最後以至無為 歸隱雞足山坐等彌勒佛。僅供參考。


明心見性,當然新社會了,做什麼都比較方便。

近代禪宗開悟其實很簡單,你把歷史上那些揭語機答背熟『百度有全套』,找個名望高的老禪師,他問你對。幾場下來,發個證書,就開悟了。

想真正瞭解的可以看下面……

先來看為什麼要開悟?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選擇,一件事我們有做或者不做的選擇。有些事不做影響不大,有些事不做,影響比較大。比如喫飯睡覺,嘿嘿。當然在這些事裏,選擇做有成本,選擇不做同樣也有成本。那到底是選擇做,還是選擇不做呢?有沒有這樣一套標準呢?

在社會學中,人們的共同意志,比如上車給老年人讓座,你不做就自己舒服了,讓座就自己受累,但是不會受到道德評判。所以很多選擇是屈從於天時地利人和這些考慮的。當然在做事過程裏,也有選擇錯誤的時候。如果一個人一生之中,所有事情都選擇是對的,所有選擇都是有利於眾生和自己的。不管是什麼都是圓滿的,那麼也就不存在苦海要去解脫了,你自己和身邊所牽扯的一切都已經成佛。

當然這個情況太理想化,首先這個世界,他是個能量守恆的,你多得一些,其他人就少一些,當然還有人以掠奪他人為主。那麼你的選擇就不可能永遠是和諧的,總會有各種利益糾紛。當這些東西大到你無法承受之時,比如房貸還不上,焦慮。這個時候,你除了努力工作,外在的糾紛影響到你的內心,造成一些心理乃至生理的問題。『如果沒有心的機器人,那就是一套其他社會規則了』

你就急需要一種東西去解決這個困境,那麼佛法,道法,幾乎所有的宗教需求出現了。對佛法而言,他是探究在心與物層次之上,比如你對外貪求,佛法就讓你減少慾望,不要去攀緣很多不必的東西。

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比如念一百萬次佛號,真的能讓你解決所有苦難嗎?嘻嘻!一些前輩在探究過程裏『禪宗借鑒道家』,深入意識深處,其實也就是選擇開始的地方,認為只要你一開始選擇錯誤,那後續因果法則就展開。

當然即是明白這個道理『理悟』,依然無法回到最開始的地方開始選擇,從而使後續圓滿。那麼就要撼動身心,從當下這一刻開始,向前後做補足。在這個過程裏,很多人發現其實主要是向內求,也就是心的問題。在某個程度上,心能改變外境,那麼也就是說從當下之心放下慾望開始,也是可以影響過去乃至未來的選擇變化的。

這個時候,修行就開始了。理開始描述法的修行,同時理也跟法開始分家,也就是說理其實已經無法真正描述法。

舉個例子,明心見性是個坎兒,但是做理論學識研究包括格物什麼的『自己的心算是物嗎?』,只能無限趨近於這個坎兒,而無法證悟和越過這個坎兒。


遇事被騙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遇人被騙 無眾生相

多麼痛的領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