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隋朝建科舉伊始,而後歷代的讀書人趨之若鶩,求官若渴。都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為目標而奮鬥終生,不惜為此懸樑刺股,嘔心瀝血,寒窗苦讀數十年,且有一種不入廟堂妄為人的變態心理。

由於不同朝代科舉的制度略有差異,有的即使中了舉人進士,也不一定能順利步入官場,這就是所謂的「補缺」,意思是說,有了官缺,才能從候補的進士舉人當中依次選良補官成為真正的官吏。這個水份就大了去了,這也往往成為歷代官場腐敗的重災區。對於一些自命清高的人來說,不遠隨波逐流,往往沒得官做。

那麼即便是考中進士舉人也不一定能當官,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熱衷於抖考呢?

如果對歷朝的科舉制度有過比較深層次的研究的話,我們不難發現,對於每一階段的科考,都有不同規定和特權,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使僅僅取得個秀才或者舉人的名次,他的生活依然會過得滋潤瀟灑。我們依次來加一說明。

科舉分四個等級,秀才、舉人、進士和狀元,每一個等級的待遇不一樣。 

  1. 秀才。考中秀才的,一夜之間特權加身。不論你是種田經商開店,一律兔稅;不負擔任何徭役;可見官不跪,如果犯罪還能免除拷打等皮肉之苦;可享受國家規定的保障津貼;可以開私塾當先生。生活衣食無憂,人生瀟灑自如。   
  2. 舉人。除了擁有秀才所有特權外,另外在理論上就可以當官了。享受津貼的數目增大,還可以蔭庇子孫免稅免徭役。據清史記載,清朝雍正時期,每個舉人可以免除100至200畝的地稅,有免除十幾戶人家徭役的特權,可見舉人的權利那是一個大呀,隨隨便便那就是一個搖錢樹啊。如果走了狗屎運當了官,那就更不必說了,前程似錦! 
  3. 進士。90%以上將步入官場為吏,起步都是縣令一級,假如能力出眾,官至宰相也不是沒可能。退一萬步就算不做官,秀才、舉人的特權照樣擁有,進士的特權就更大了,足夠讓你過得逍遙快活。  
  4. 狀元。這是很多學子貢生想都不敢想的事,受天子見,百官朝賀,光宗耀祖啊。四個字,不枉此生! 

 以上就是入科名次所得的好處,這也就不難看出沒什麼科考中有南無對人擠破腦袋也要參加科試,即便多次名落孫山,依舊幹勁十足,不忘初心。就算頭髮斑白,也依然樂此不疲!為之亢奮。


古代科舉考試考中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古人常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便是最好的證明。而在古代,「學而優則仕」,考上了就能做官,飛黃騰達,光宗耀祖,你說誘惑大不大?

古代的考試分為幾個等級,而考中者待遇也不一樣,考取成功了,就獲得功名:

秀才:縣州級考試,這級考試叫"童試",——中者稱為秀才。

考中秀才,雖然不能直接做官,但也擁有了些特權。1.享有免除自己的徭役賦稅之外,見了地方官也不用像普通老百姓一樣下跪,只要對地方官拱手作揖即可,也可自稱學生,稱地方官為老師。秀才還可以穿盤領長衫、頭戴「方巾」、腳蹬長靴,犯罪也不能直接對其用刑,必須上報州府批准。

舉人:省級考試,這級考試也叫"鄉試",——中者稱舉人。舉人不僅擁有秀才的特權,還有秀才沒有的特權!1.中了進士,古就了不起了。那就代表雙腳已經踏入了官場,不僅不用交稅,還可以享受朝廷的俸祿,他們一般都會被委派到各地主政,幸運的還可以留在京城做一個京官,正所謂「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考中進士之後便體現的淋漓盡致。2.當上舉人還有個好處是經濟上的——賦稅徭役豁免權。不用納稅,也不用服徭役。

貢士:國家級考試,這級考試叫"會試",——中者稱貢士。貢士就更不得了了!貢士也擁有舉人的一切特權。成為貢士後,就有資格參加殿試,面見天子。

殿試由皇帝直接監考。最後的殿試結果,便是大家熟悉的:狀元,榜眼,探花。其他進士稱"進士出身"或"同進士出身"。 考中了這前三名,就名揚天下了。做大官也是妥妥的,好處也不用我多說了吧!


科舉制是一種以考試為標準來選拔和任用人才的制度,科舉制使得各階層能夠流動,讓普通老百姓也能夠通過自己的學習和努力向更高的階層發展,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和更好的生活條件。而到了唐朝時,唐太宗十分重視對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因此學校制度得到了發展,能夠進入專門學校學習的人才更多了。

在唐代女皇武則天時期,還出現了新的科舉考試內容,那就是武舉。同時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殿試製度在這一時期初成,雖然沒有成為定製,但是也對後來科舉制的發展與完善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到了唐玄宗時,詩賦在考試中的地位得到了明顯的上升,成為進士科考試中的主要內容。

說起科舉考試的人,大家似乎都會想起這樣兩個人,一位是《儒林外史》中的範進。範進中舉後便高興得發了狂,變得瘋瘋癲癲,他因科舉而變得受人唾棄,也因為科舉變得被人尊敬。而另一個人就是魯迅先生小說中的孔乙己,孔乙己一輩子也沒能考上進士,又好喫懶做,只知道一味地鑽研細節上的知識。他最後被打斷了腿,窮得只有一件破袍子。儘管一次次地遭遇失敗,他們還是不放棄科舉應試這一條路,就是因為只有通過科舉才能完成他們建功立業的夢想。

韓愈也有著自己的夢想與抱負。韓愈字退之,是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但就是這樣以一位文采斐然的大家,科舉之路卻顯得異常困頓。韓愈幼年便遭遇不幸,父母早早離他而去,一直由兄長韓會撫養。但不幸的是,韓會受到元載一案的牽連,被貶不久後就病逝了。韓愈此後隨寡嫂漂泊流浪,但是他自幼勤懇努力,刻苦讀書。

他的科舉之路格外不順,他取得去長安的鄉貢資格後卻不幸落榜了,韓愈在長安無依無靠。此後的三次科舉考試也都失敗了,在他第四次參加進士考試時,他終於考中了進士。但是此後在吏部的博學宏詞科的考試中他又失敗了。經過如此多次的失敗,平常人早就想要放棄了,但是韓愈一直堅持了下來,向著他的夢想努力。三次的博學宏詞科的考試並沒有讓韓愈灰心喪氣,一蹶不振,他終於得到了宣武節度使董晉的推薦,朝著他的夢想前進了一步,他被授命擔任宣武節度使觀察推官一職。

他做官期間,多次遭受貶謫,但是韓愈並未放棄,他一直致力於古文運動的推動,開闢了唐代以來古文發展的新境界。他也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蘇軾稱讚他說:「文起八代之衰。」韓愈的文章筆力奇勁,氣勢渾雄,說理透徹,邏輯清晰,對後世的古文書寫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在韓愈死後,他被追贈為禮部尚書。宋神宗時,韓愈被追封為昌黎伯,並被允許從祀於孔廟之中。韓愈「六次落榜」卻仍然不放棄,並且一直錘鍊著自己的文字功力,這其中必不可少的是他的堅持與決心。與其說是科舉帶來成就的誘惑讓韓愈一直不放棄,我們更應該看見韓愈性格中的堅忍不拔,他很少得到上天的眷顧,卻沒有頹喪,反而在逆境中崛起,成就了一代文學典範。


科舉軌制實在就是進入政界的一個高平臺、高跳板。不但僅是古文活動的倡議者,唐宋八人人之首的韓愈為之猖狂,從古到今無數的學子無不為之猖狂。我們能夠看一下韓愈的小我履歷792年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的行軍司馬。暮年官至吏部侍郎。824年,韓愈病逝,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1078年,追封昌黎伯,從祀孔廟。

他終身在文學、頭腦,哲學、政治上都有很高的造詣,但是實在不是全部人從一最先都市青雲直上,韓愈就是如許,他六次艱苦的科舉之旅才造詣了將來的韓愈,韓愈二十歲第一次加入科舉測驗,五年後,在四次敗北以後終究得中進士,可也只是一個進士罷了,他的連連碰鼻卻沒有令他廢棄,他十年寒窗無數痛楚都是打壞了牙往本身肚子裏咽,全部缺乏為外人性的末了都成了他樂成的基石。韓愈他從童年最先就飽嘗生存的魔難,他出身在唐代的大曆三年,事先他的父親韓仲卿還任祕書郎一職,但是他三歲時父親作古,爾後由他的兄長韓會撫養他發展,長兄如父,倘使韓會能夠也許不停將韓愈扶養成才,那末韓愈的人生也不大能稱得上魔難了,恰恰天公刁難。

在大曆十二年時,兄長韓會由於遭到元載的連累,左遷為韶州刺史,到任未幾久後便因病去世於韶州了,往常的韓愈不外才九歲罷了,父兄的接輪作古令他墮入了只能跟隨寡嫂的地步。他先是和寡嫂一路回河陽故鄉埋葬兄長,不久後又與嫂子鄭氏配合避居江南宣州,他的《祭鄭夫人文》中有言:「就食江南,伶仃孤獨」。幸虧寡嫂鄭氏出身於唐代五姓之一的滎陽鄭氏有著較高的文明素養且仁慈賢慧,對年幼的韓愈經心撫養,使他接收了優越的教導。誠如《孟子》中所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匱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以是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克不及。」上天已然將韓愈的出身玩弄到如斯曲折的地步,天然要給予他一些凡人所不克不及及的稟賦,以是在他的《與鳳翔邢尚書書》中報告本身:「生七歲而念書,十三而能文。」在寡嫂教導和本身的耐勞起勁下,學業終有所成。在貞元二年, 韓愈脫離江南宣州,離去寡嫂單身前去長安,途中他投靠族兄卻無所獲,在貞元三年他加入科舉測驗以酬己志,在獲得鄉貢資歷後,他又再一次動身趕赴長安。但是第一次科舉測驗實在不是那末風平浪靜,測驗落選後,他便在長安浪蕩,生存無依無靠,不外韓愈還算僥倖,在長安時代的到了北平王馬燧的贊助,得以繼承在長安過活。第一次科舉失利的韓愈明顯沒有被打敗,固然科舉的失利也使他失蹤過一段時代,但是他並沒有廢棄本身的志向,因而在貞觀三年後的三年間,他又加入了兩次科舉測驗,不外仍舊沒有如他所願。失利了三次的韓愈,曾經沒有充足的錢物支撐他在長安再待下去了,因而他狼狽返回宣城。厥後他在《答崔立之書》中自言:「僕始年十六時,未知人事,讀賢人之書,認為人之仕者,皆為人耳,非有益乎己也。及年二十時,苦家貧,衣食缺乏,謀於所親,然後知仕之不惟為人耳。乃來京師,見有舉進士者,人多貴之。僕誠樂之,就求其術。」 固然韓愈非常渴想本身能夠也許榜上著名,然後仕進轉變近況,但是老天偏不遂他所願。直到貞元八年,打不死的韓愈再一次加入了科舉,這一年韓愈曾經二十五歲了,終究這一次韓愈中進士第,即使登進士第也不代表會有官做,因而韓愈再一次加入了吏部博學鴻詞科測驗,但是終究照樣中選了。在他中選的同時不停撫養他發展的寡嫂鄭氏作古,他櫛風沐雨回到河陽,為寡嫂守喪五個月,以感念嫂子的扶養之恩。嫂子的離世使他在與這個天下的親緣幹係又疏離了一步。他感慨於嫂子離世寫下了《祭鄭夫人文》。隨後幾年他一次一次的加入博學鴻詞測驗,又是三次落敗。到這韓愈已然履歷了六次科舉上的失利,這好像是他在為官路上的一道鴻溝,使他故步自封。

他不是不恨,他不是不怨。但是從小的曲折讓他在很早就看破世事無常,他也曾為本身的運氣與出路力排眾議,在測驗落敗的時代他三次上書宰相,但是音訊便如杳無音信一樣平凡杳無音信,情面冷暖約略如斯,沒有配景沒懷孕份就只能如螞蟻一樣平凡被人碾壓。韓愈意氣低沉脫離長安回到河陽後又前去洛陽。終究在貞元十二年七月,韓愈遭到宣武節度使董晉的推舉,得以試任祕書省校書郎,隨後韓愈的終身起升降落,幾經貶謫幾經復任。但是韓愈在文學上的造詣照樣比他在宦途當中要高的多。他是古文活動的倡議者,他推重古文的毅力比之他科舉的毅力有過之而無不及,韓愈得以在後代知名,應當與他身上那股不平輸的氣勢也有很大的幹係,韓愈所寫的文章氣勢恢巨大氣,闡透事理,以致於被尊為「唐宋八人人」之首。他所倡議的古文活動拓荒了唐代今後古文的進展途徑,他在文學上的龐猛進獻,也使他有了「文章鉅公」和 「百代文宗」的尊稱。在我們的進修中對韓愈的文章最為認識的應當就是他的「師說」了,本文說明晰先生教書育人的真理「師者,以是傳道受業解惑也」成為後代歷代甚至本日信仰的典範。韓愈在《進學解》中也曾說過:「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對我們進修的專註和賣力也有龐大的啟發,韓愈終身並不是徑情直遂,他曲折的終身值得被人們看到,而我們更應當改看到的不是他的悲苦,而是在他悲苦的終身中他不時尋求的腳步,一次次的失利沒有使他廢棄生存,他在失利中找尋真的本身,不時抖擻直追終究造詣了本身。參考文獻:《祭鄭夫人文》、《與鳳翔邢尚書書》、《答崔立之書》


科舉可以說就是現在的高考,是實現階層流動的途徑,更是寒門子弟改變命運的最公平的途徑。孫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科舉制度是「世界各國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將中國的科舉制度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科舉目的是為政府從民間提拔人材。相對於世襲、舉薦、九品官人法等選材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從宋代開始,科舉便做到了不論出身、貧富皆可參加。這樣不但大為擴寬了政府選拻人材的基礎,還讓處於社會中下階層的知識分子,有機會透過科考向社會上層流動。科舉制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他們—一登上歷史的政治舞臺,成為統治階級的棟樑之才。在漫長的1300年的科舉制度中,曾產生出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隋唐以後,幾乎每一位知識分子都與科舉考試有著不解之緣,都有過科舉生涯,從未參加過科舉考試的是極少數。

韓愈出生於公元768年,本來祖上都在朝中做官,父親官至祕書郎,但是自幼喪父由兄長撫養成人,因為兄長元載的事件被牽連,被貶不久病逝,所以韓愈的同年過的是很艱苦的,自此之後只能和長嫂相依為命,也因此他比平常人更加刻苦,但是這份努力卻沒有輕易得到回報。因為家中家道中落,生活貧困,朝中無人,韓愈作為一個讀書人,能夠出人頭地的唯一辦法就是科舉考試。


韓俞應禮部進士,吏部博學鴻詞科,從唐貞元二年至貞元十一年,七次科考,六次落榜,貞元八年第四次應禮部進士試,考第十四名,終被錄用,這時己28歲,吏部的博學鴻詞科更注重人際關係,沒有權貴的推薦是很難被錄取的,古代科考非常重要,一人得道 雞犬昇天,如果沒有堅持不懈,得到一定的官位,散文再好,後人就不知道唐朝還有個韓俞,這就是他要考取功名的原因。


科舉制區別於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實用於魏晉,選舉官員考察人品家世。而後期門閥制度興起,九品中正制以名存實亡(推薦選舉主要看家世)。寒門再難出貴子。

隋朝實行科舉制,選舉官員通過考試入仕(相當於公務員考試)。無論是豪門還是貧苦人民,起跑線都一樣----讀書(雖然可能有些人不一樣,但大部分都一樣),這使得寒門也有了希望。

古代中國自春秋開始開始有「士農工商」的說法,讀書人的地位為最高(這與管仲的想法一致),而讀書人在科舉制實行之後就有了讀書的目標(讀書可以入仕)。

韓愈祖輩做官,在韓愈小時候其父親亡故,由其兄長韓會撫養,但韓會收到牽連被貶病逝。韓愈隨其寡嫂回老家,但被韓家親戚嫌棄,之後韓愈便和他的嫂嫂鄭氏到江南居住,窮困潦倒(在古代一個寡婦帶一個小孩是很不容易的)。韓愈發奮讀書,勵志於改變生活。

可以看到,韓家雖然世代做官,但到了韓愈這一代就已經沒落了,可以說他已經是寒門了。而且即使有一些韓家老友,但韓愈被韓家親戚輕視(可以說他們已經不認為韓愈是韓家人),這些老友也不會幫他。韓愈為了生活,為了抬頭(試想一個男人被別人輕視,能不激起他心中的力量?),他必須做官,所以他會一直考試。

科舉的誘惑就在於此---無論你是誰,只要你努力讀書,最後都能成為人上人(瞧瞧範進考了那麼多年才中舉,但同地區的人對他的態度完全不一樣了)。


科舉在中國發展有1300多年歷史了,自隋煬帝開始,至清朝光緒帝結束。

如今我們可以看到它的各種弊端,但是在古時,無論你是否喜歡,你必須要承認,作為官方取士最重要的一個途徑,它確實是平民百姓飛黃騰達光宗耀祖的一個捷徑。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這是古時幾乎所有學子都在幻想的一幕。

而作為一個普通的學子來講,沒有通天的背景,沒有出眾的才學,就只能通過苦讀,一次一次的去嘗試。

哪怕一次又一次的落榜,但萬一有一次主考官的出題被你壓中了呢?

所以,我們時常會發現有一些人考到了四十歲、五十歲,甚至六十歲甚至更高年齡,還依然不氣餒,依然要去做一次嘗試。

然後,你就看到了韓愈的六次落榜,當然,還有四十六歲始中進士及第的孟郊,七十歲方得探花的姜宸英,九十八歲中舉的謝啟祚……

當然,也並非說考不中就一事無成了。

比如名落孫山的李白不依然成為了一代詩仙,三考不中的李時珍寫出了《本草綱目》,科舉作弊的唐伯虎名傳至今,屢試不中的蒲松齡寫出了《聊齋志異》。

只是,無論這些人成就再如何高,科舉路上的失敗終歸還是成為了他們一輩子的傷疤,這從李白的狂傲不羈、唐伯虎的放浪形骸中均可看出一二。


學而優則仕是中華民族文人的傳統。因為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所以就唐朝時期的情況進行背景分析。

科舉制度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在隋朝時期開始正式登陸歷史舞臺。科舉制度的出現就是為瞭解決「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大夫」的朝堂局面,是為了更好的增加君主集權。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科舉制度被唐朝延續,並進行了發展。

在武周時期為了增加朝堂話語權,減少世家的影響力,武則天在原有的基礎上,對科舉進行了更細的劃分,並且增加了殿試。在這一時期科舉製得到了最完善的體現。

到了韓愈所在的唐代宗時期,科舉制度已經固定了程序。對於韓愈來說,從小家裡就苦寒,本人又比較聰慧,所以被家人寄予厚望。在少年時期揚名,面對科考時,自己內心還是有著自己的優越感,最後卻名落孫山,自己看不上的人卻榜上有名。

在經歷過科考之後的韓愈,除了家人的寄予厚望,自身的優越感之外又加了一種不甘心的情感,這種情感督促著他不斷的對科舉發起進攻。前文說過科舉的項目分的特別細化。韓愈在不斷的科舉生涯中,也更換過幾次科目。彼時的韓愈只有一個目的,科舉中的。

現在分析科舉到底處於什麼地位:科舉是為下品寒士打開了一扇通往上品的門,是為瞭解決朝堂之上世家大夫把持朝堂的問題,科舉為朝堂之上輸出了各式各樣的人才,增加了人才儲備,增加了帝王的話語權。


古代科舉,從隋朝創設進士制度起,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大進步,是朝廷打破貴族王候壟斷朝局的先進位度,是朝廷面向社會選賢用人的制度,是寒門改變命運的重要轉折制度。

科舉,影響至今。科舉對讀書人的誘惑有多大,勵志名言很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可以改變命運,擁有人間美好。

韓愈六考才成功進士,他刻苦、努力、用功的讀書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更值得我讚美。

現在社會,人的發展環境更好了,有了更多的選擇,但讀書是必須的,努力工作必須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