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爲使朱氏江山永固,大封宗藩以拱衛帝室。然而,卻事與願違,不但拱衛帝室的目的沒有達到,反而尾大不掉,成了朝廷安危的最大隱患。朱元璋死後的三四年間,燕王朱棣就從其侄兒朱允炆的手中搶走了皇帝的寶座。

對於燕王朱棣造反,很多人都認爲其對皇位朝思暮想,造反是早晚之事。然而,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朱棣雖有造反之心,卻未必就一定會造反。對於造反之心,連販夫走卒都會偶爾意淫一下,又有誰不想當皇帝?顯然,不是有了不臣之心,就一定會選擇造反。

造反,是要估計自己勝算的。沒有一絲勝算的,那就不是造反,而是自殺。當朱允炆還是皇太孫時,就問黃子澄:“諸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奈何?”對曰:“諸王護衛兵,才足自守。倘有變,臨以六師,其誰能支?漢七國非不強,卒底亡滅。大小強弱勢不同,而順逆之理異也。”

客觀地講,黃子澄的話也不無道理,靖難之役,是我國歷史上藩王造反的唯一成功案例。而靖難之役打了近四年,在進取南京之前,燕軍雖然屢戰屢勝,但朝廷卻兵多地廣,攻不勝攻,燕軍所佔之地也是旋得旋失,並不能鞏固能夠始終據守的城池,也不過三府之地而已,並未能打開局面。若不是後來燕軍採取了避實擊虛、直取南京的策略,以及花花公子李景隆與谷王朱橞打開南京的金川門,燕王朱棣未必就那麼容易攻取南京而取得天下。

可以說,燕王朱棣起兵的勝算在當時並不是很大。在朱允炆下令削藩之前,有人曾向其進獻了一條穩妥的計策。此人叫卓敬,在建文初年,卓敬祕密上疏,稱:“燕王智慮絕倫,雄才大略,酷類高帝。北平形勝地,士馬精強,金、元年由興。今宜徙封南昌,萬一有變,亦易控制。”然而,最終朱允炆沒有采納。

而在朱棣奪得天下後,令人將卓敬拘捕。朱棣責備卓敬爲何建議建文帝改封自己,而離間皇家骨肉親情。卓敬厲聲答道:“可惜了建文帝沒有采納我的建議。”朱棣很生氣,還是很憐惜他的才能,讓人以管仲、魏徵改奉新主的舊事勸導他。卓敬哭泣道:“身爲人臣,只有以死相報。建文帝又沒有什麼過失,卻被篡奪帝位,我恨不能馬上死去,到地下拜見建文帝,又怎麼能去做你的臣子呢?”

朱棣還是不忍心殺死卓敬,而朱棣的軍師姚廣孝(道衍和尚)跟卓敬有仇。於是,對朱棣說道:如果卓敬的建議被建文帝採納的話,您怎麼又能當得了皇上。於是,朱棣令人將卓敬斬首,並夷滅三族。

從燕王朱棣最終殺卓敬來看,如果建文帝不強制削藩。而是採取較爲緩和的“徙藩”政策的話,朱棣未必會反。這正如清初所謂的“三藩之亂”,絕非某電視劇中演義得那樣“削藩則反,不削亦反”,而是朝廷的背信棄義,逼迫其鋌而走險。燕王朱棣造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被朝廷過於激烈的手段給逼迫出來的。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