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頂畫廊於2014年在上海成立,是以生產藝術創造力為核心,致力於探索當代文化無限可能的沒頂公司旗下的藝術機構。它以推廣高質量的當代藝術家和活動為己任,推動和促進當代藝術文化的發展與交流。成立同年,沒頂畫廊就在2014紐約軍械藝博會首次亮相,並持續在國內外重要藝術博覽會中呈現優秀藝術家及其作品。2016年,沒頂畫廊入選artnet「2016年全球十大最具創新性畫廊」,同時它也是唯一一家入選的中國畫廊。現如今沒頂畫廊已為市場輸送了多位小有名氣的藝術家,如:丁力、何岸、劉成瑞、陸平原、苗穎、王新一、王思順……

但當我們走訪了沒頂工作室,採訪完沒頂畫廊總經理金利萍後才知,即便像這樣一家在當代領域有相當知名度、運營成熟的畫廊,背後也有很多的艱辛與不易。

▲左:沒頂畫廊總經理金利萍;右:《藝術市場通訊》創始人董瑞

《藝術市場通訊》:根據各大數據統計報告顯示,近兩年藝術品市場開始在全球復甦,這是否代表藝術市場進入活躍狀態?

金利萍(VIGY):從當代角度來說,這兩年其實是不活躍的。08年經濟危機之後,有一段時間有問題,之後12年-15年,是當代藝術市場非常瘋狂的一段時間,一直有藝術家一夜暴富的傳說。北京唐人畫廊的老闆在接受採訪時就說到,前幾年一年八九千萬的營業額裡面有四五千萬是來自同一個藏家。因為當代作品的價格普遍不會很高,這兩年像這樣大單的客人,或者說這樣傳奇的故事已經是越來越少了。因為市場已經趨向於冷靜和理智。所以我覺得不是說當代市場不好了,而是這個市場的蛋糕在變大,肯定要有一個過程,而在變大的過程中肯定會有「稀釋」。

《藝術市場通訊》:這兩年私人美術館和畫廊行業發展的特別快,您覺得對一級市場會有影響嗎?

金利萍(VIGY):肯定會!會有促進的影響。這些畫廊、私人美術館和藝博會的發展,把整個上海的藝術領域帶了起來。像ART021、西岸藝博會,開辦也就五六年的時間,上海這邊的市場其實也就是同期發展起來的。在這之前,做藝術的都喜歡往北京跑,都去做北漂,覺得北京那邊有很多藝術家,有藝術氛圍。但是這兩年開始分流,北京和很多其他地方的藝術家都開始往上海跑。但藝術家作為藝術市場金字塔的基礎,上海的藝術家總體還是太少,不管是本土的還是外來的。這大概也與上海本身的文化環境有關。像我們這個園區大概也就20幾個藝術家,平時我們都是不互相串門,就像上班一樣。但在北方文化里,藝術家喜歡一起喝酒、一起聊天,上海還是比較海派文化,喜歡各過各的,這可能也會讓很多人來了上海卻感覺到不適應。而且還有一個問題,上海的生活成本太高,比北京要高,所以很多人不願意搬到上海來,覺得壓力很大,這些對他們來說都是問題。

▲2018ART021沒頂畫廊展位,以平面作品和小型雕塑為主

《藝術市場通訊》:當代藝術領域的受眾情況,現在來說還是國外的藏家多嗎?還是說已經開始偏向國內了?

金利萍(VIGY):我們畫廊來說,目前應該是一半一半。國內現在有很多新的藏家進來,國外可能也會有新的藏家,但我們接觸的不是很多。我們看到,國外的藏家非常有脈絡,他有自己的收藏系統,不會說收一陣子就不收了,他會長期跟蹤一個藝術家,或者說跟蹤一個畫廊,他主要覺得我們畫廊的藝術家學術性都挺好的,那他就會一直跟蹤我們畫廊,他會跟著你買。國內的藏家相對來說,收藏的脈絡體系還不是很健全,可能還是今天想買這個,明天想買那個,沒有一種學術上的梳理,和一個明確的線索。但這也是很正常的,中國當代藝術發展時間不長,藏家沒有這方面意識。所以我們也希望更多人能進來,之後慢慢的就會去學習,慢慢的去梳理。

《藝術市場通訊》:國內私人美術館的增多會給畫廊帶來新的購買力嗎?

金利萍(VIGY):國內的私人美術館至少有一半沒有一個很好的收藏體系和計劃。所以我們說現在是私人美術館的一個熱潮,這個熱潮也會退掉,退去之後就能看到誰真的在做,誰是把他當作生意在做。因為藝術這個東西其實需要一個持續的投入,如果你把他當作生意來做,很難做的長久。國內私人美術館的增多當然對我們會有幫助,前段時間國內就有個很好的基金會收了徐震的作品。但是和國外相比,國內的這一塊還是比較薄弱的。

▲龍美術館「徐震藝術大展」 暨西岸館開館一周年

《藝術市場通訊》:畫廊的主要銷售群體是哪些?

金利萍(VIGY):沒頂主要銷售還是機構為主。因為沒頂主要是大件的裝置和影像作品,基本上個人藏家,或者說非專業類的藏家是很難進行收藏的。

《藝術市場通訊》:從運營和銷售情況來講,您覺得現如今的畫廊業態如何呢?

金利萍(VIGY):畫廊是一個不賺錢的行業,如果說沒有一定的情懷千萬不要做畫廊。像現在上海用工和房租都很高,在上海開一個畫廊是非常艱難的一個事情。市場上成熟的藝術家就這麼多,基本上已經都被畫廊承包掉了,都已經有代理畫廊。新開畫廊只能去找年輕藝術家,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又很便宜,作品的數量還不穩定,所以對畫廊來說壓力是非常大的,很有可能一個展覽的作品全部賣完的錢還付不了房租。有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開畫廊,我在這個行業里那麼多年,當然知道畫廊是個「坑」,但是不可否認畫廊是藝術系統里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必須有人去做,我們手上正好有這樣的經驗,這樣的資源,沒有說上手就想要靠它賺錢,但是希望它以後經過慢慢的發展,能夠自我盈利,更好的支持年輕藝術家。

▲沒頂畫廊

《藝術市場通訊》:您覺得相對青年藝術家,市場還是更喜歡成熟型的藝術家?

金利萍(VIGY):那是當然!雖然成熟型的藝術家價格高,但是他的知名度放在那裡,他的作品可以講的故事很多,介紹他的時候只要抓住幾個點介紹。就像David Zwirner只要介紹說這個藝術家參加了幾屆威尼斯、幾屆卡塞爾,別的都不用說。但是年輕藝術家沒有很多的背景,沒有很多的參展記錄,你就要介紹他的創作的動機,創作的過程,甚至他的技法。就比如我賣一件徐震的作品只要說5句話,但賣一個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就需要說50句話,而且一件徐震的作品可以賣50萬,而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可能只能賣2萬。但是不可能不做年輕藝術家,你必須要做年輕藝術家,不然這個行業過兩天就要沒了。

▲商亮,《好獵手 No.5》,雕塑 玻璃鋼 毛線

《藝術市場通訊》:沒頂畫廊有非常多類型的作品,有裝置、繪畫、雕塑、影像……那您覺得哪一類型的作品最受市場歡迎呢?

金利萍(VIGY):受中國市場歡迎的,肯定是平面類的作品。像一個雕塑一般3米高,家裡都放不下。很多藏家還是喜歡收藏平面類的作品,因為真的是方便,運輸方便,什麼都方便。像徐震的《天下系列》(立面油畫)上牆就要四個人,而《進化-莫高窟系列》(平面油畫)則只需要2個人就可以完成上牆。這就會涉及到很多成本的問題,例如一個雕塑買下來想換一個地方,就需要很多人力物力成本。國外的一些美術館在收藏藝術品時也會考慮收藏成本,比如後面的儲藏成本,維護成本……

▲2018西岸藝博會沒頂畫廊展位,以實驗作品為主

結語:

沒頂畫廊能運營的如此成功離不開金總的功勞。在剛結束的ART021和西岸藝博會上,都能看到沒頂畫廊的身影。在策劃布局方面,沒頂在同期舉辦的兩場藝博會中採取了不同的戰略,ART021出售的是有趣、視覺效果強,適合收藏擺放的藝術作品,並且在展會一開始就已賣掉了好多件;而西岸的則更具實驗性和探索性,展示的是沒頂畫廊更新更遠的藝術視野,充分的展現了沒頂的前瞻性,也更適合西岸這個偏向學術的藝博會平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