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最著名的一首邊塞詩,短短四行,被稱爲“唐朝七絕之首”

王昌齡小時候家裏面,很貧窮,然後爲了生活下去,他必須要一邊耕田做着農活,還爲了追尋自己的夢想,又努力四處借書。在40左右出頭,他才考上了進士。雖然一開始擔任的是祕書省教書郎,但是因爲他博學多識,懂得很多,於是又坐上了汜水縣的副職,主管軍事。

但是好景不長,他又因爲一些事情被貶嶺南。一生比較坎坷。而他年輕的時候,曾經去過西域,到了那裏,他渴望這個頻繁戰爭的邊塞之處,可以得到和平。於是內心慷慨激昂的他,寫下了短短四行,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徵人內心的描繪,寫下了稱爲“唐朝七絕之首”的詩,讓我一起去體會下這首積極向上的詩吧!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的大概意思是:雖然天上的月亮還是秦漢時期的明月,這塊土地也還是邊關。但是這個漫長的邊防線上,戰爭就一直沒有停過。到現在,又有多少名戰士,從家鄉到達這裏打仗,卻再也沒有回到自己渴望的家鄉了呢?如果衛青和李廣,這兩位有才能的將軍還在的話,是絕對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全詩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可以早日平息邊塞的戰事,讓這個邊防線上的人們可以過上安定的生活的美好願望。王昌齡先從景物點題,描繪了邊塞風光。“秦時明月漢時關”採用了互文見義的方法,利用秦、漢、關、月這四字交錯使用。

看似描繪景色,但是卻暗示了這裏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的是邊塞和家鄉內地的相聚萬里,是回家的距離。雖然只是虛指,卻寫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這句突出了這首絕句的要領,戰爭給人們帶來了災難,導致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怎樣纔可以讓着無情的戰爭結束?怎樣纔可以讓百姓安居樂業?到底該怎麼做呢?王昌齡內心就像是波濤洶涌的黃河之水一樣的澎湃。如果朝廷能夠選賢任能,或許可以解決這場紛爭。於是寫下千古心願“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對於王昌齡來說,他能做的就是期盼賢能之士可以早日出現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