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到底是「尊左卑右」還是「尊右卑左」是因朝代而不同的。

在周朝時,以右邊為尊。周天子上朝時,面向南方而坐;同姓諸侯從西面向北進來(也就是周天子的右面),而異姓諸侯從東面向北進來(周天子的左面)。所以,周朝時是尊右卑左的。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也是以「右」為尊。

秦漢時期,也是以「右」為尊。當時,稱富人為閭右(讀音lǘ yòu),閭巷右側的人家。窮人為閭左。

也是因此,《漢書》中,對於貶官多用「左遷」這個辭彙,而陞官就用「右遷」。

等到唐朝開始,一直到現在,卻又是以「左」為尊。例如我們說的「男左女右」,其實就是「男尊女卑」的意思。

但是,唐朝人遵循漢朝習慣,依然稱貶官為「左遷」。這也是李白在引用典故,婉轉描述王昌齡的降職。

(文|勇戰王聊歷史)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唐代的時候是以左為尊。至於為什麼王昌齡降職而被稱為左遷,我認為此處是李白在引用典故。

左遷一詞,出在《漢書》裡面,此處引用: 「昌泣曰:「臣初起從陛下,陛下獨奈何中道而棄之於諸侯乎?」高祖曰:「吾極知其左遷,然吾私憂趙,念非公無可者。公不得已強行!」於是徙御史大夫昌為趙相。」顏師古注:是時尊右而卑左,故謂貶秩位為左遷。這是這個詞的真正出處,此後無論陞官降職,都稱為左遷了。

那麼,這具體的左右到底哪個地位更高一點呢?這其實還是要看時期的。

從鄙人了解的一些資料當中。這是以漢朝為轉折點的,漢朝以前的都是以右為尊。而漢朝以後的都是以左為尊。

大家耳熟能詳的,秦朝和漢朝都有左丞相跟右丞相,毫無疑問右丞相地位是更高一些的。還有出自史記的成語無出其右也可以說是漢朝以右為尊的最好佐證。可是在漢朝過了以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則是剛好相反。

至於後來的隋唐以及宋明清等,也都算是沿襲前朝舊制,都變成了以左為尊了。

至於元朝,蒙古人執政,鄙人了解的不多。只知道他是以右為上位的。其他的就不多說了。

如有什麼錯誤的地方,歡迎指正批評!


漢代貴右賤左,故將貶官稱為左遷。漢以右為尊。謂貶秩為左遷,仕諸侯為左官,居高位為右職。」後世沿用之。所以左遷是砭官的意思。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就是指王昌齡被貶官了。

我們可以發現,從古代一直到民國初期,寫字和讀書都是從右往左的。新文化運動興起後,就開始從左往右,一直沿用至今。


謝謝悟空小秘書邀請。

中國曆來都是尊右而卑左。如果說有時尊左,也是所站立方位不同,視角有別。

無論尊右還是尊左,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東邊一定是尊貴的,西邊一定是卑賤的。

中國古代房屋,無論是帝王居,還是百姓茅草屋,只要是正屋,一定是座北朝南。群雄逐鹿,勝者南面而王,敗者北面稱臣。帝王寶座座北朝南,高高在上。從帝王的視角看,左邊是東,自然左邊尊貴;從臣子視角看,右邊是東,當然右邊尊貴。

很早以前,中國古人就認為,只有文明人,才束髮右衽。就是男子成年後,頭髮必須束起來,行成人禮,有地位的,還要戴冠。披頭散髮就是野人,為人不齒。衣服也有講究,右邊的衣襟要長一點,右邊衣襟壓在左邊衣襟上,叫右衽。而周邊少數民族恰恰相反,把頭髮束起來多不舒服,最多在額頭上束根帶子,披頭散髮了事;衣服呢,大概是右手更方便向左邊衣襟里掏東西方便些,所以多是左衽。因而總被所謂的文明人恥笑:披髮左衽。

擺桌子請客吃飯,也要講究一個男左女右,是不是就是重女輕男呢?也不是,也是一個方位問題。正席座北朝南,由東往西數,上位在東,對面看就是右邊是上位,而走到位置上,就反過來了,男人在女人左手邊,女人在男人右手邊,男人還是上位(東邊),女人還是次位(西邊),只是換個一種說法。

換到朝堂上,從臣子的角度看,品級高的在右,品級低的在左;文官站右邊,武官站左邊。官職也一樣,右司馬,左司馬;右司徒,左司徒,右為正職,左為副職。

西方社會也一樣,右為高,左為低。西方資產階級革命開始時,議會開會,原來的貴族議員坐右邊,民選的議員坐左邊;所以貴族院是上院,民選院是下院;後來發展到參議院為上,眾議院為下,因為參議員多是貴族,眾議員多為民選;表決時,貴族們往往保守,民選議員多激進,貴族就變成右派,民選就變成左派;後來逐漸演化為,右派就是反動派,左派就是革命派。中國近代左派右派觀念是個泊來品,但也符合古代正統觀念,當然這些觀念隨著歷史的進步,已慢慢走向邊緣化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