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朋友會認為《孫子兵法》是講兵法的,是詭道之論。可能在你閱後仔細體會會發現,它果然是講兵法的...只不過在這行軍打仗、攻城略地、爾虞我詐的表面之下,隱含著卓越得內部管理、利害的計算把握、將領的性格心理等等。這些冰山之下的,同樣是取得勝利的充分條件。

同時,《孫子兵法》對於普羅大眾的我們,它也像一位老者,熬著湯,跟我們娓娓道來一些修身養心,為人處世的道理: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出自《計篇》。這是孫子對「將」必須具備五德的排序,他把「智」排在第一位,而非「勇」。這點符合孫子的價值觀——先勝後戰,不勝不戰。

智,智慧、智謀。將而無謀,兵之大忌。在《孫子兵法》中,無論是「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或「兵者,詭道也」,或「不戰而屈人之兵」,或「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等等,這些都需要智,且滲透到了事前事中事後的點點滴滴。常有人說「做事前,動動腦子」,通過收集信息、分析計算找到一個最優的解決方案,這就是智。智有高低,看待事物的角度高度不同,將會影響你的判斷,所以我們還需要通過各種途徑提高認知。王皙說:「智者,先見而不惑,能謀慮,通權變也。」——有先見之明而不被迷惑,對事物洞察清晰考慮周到

信,信任、自信。人無信則不立,業無信則不興。這是信任的重要性。無論個人還是團隊,自信也是必要的,有了自信才能產生勇氣、力量和毅力。具備了這些,困難才有可能被戰勝,目標才可能達到。但是自信決非自負,更非痴妄,自信建築在崇實的基礎之上才有意義。

仁,仁義、仁德。以仁愛之心待人,惠撫惻隱,得人心也。杜牧說:「仁者,愛人憫物,知勤勞也。」意思是要愛戴人們,還要憫物。愛惜公物也是仁,用什麼東西不愛惜,隨意浪費,也是不仁。這個說法挺有意思。在知乎上看過一個提問「你聽過管理者最暖心的一句話是什麼?」

領導:「我記得這周六你結婚啊!」

員工:「是的。」領導:「不請假準備婚禮?」員工:「手上還有個特別急的事情沒做完...」領導:「婚都結不好你上毛線班啊?交接給我,你去準備婚禮。」

勇,勇武、勇毅。將不勇,則三軍不銳。常有人說「好謀無斷」,老是在謀劃,就是決斷不了,為什麼?沒有勇。這個在實際工作中也不少見,那些「定不了事兒」的人,瞻前顧後,遲疑不決,跟他的人都著急。勇者,循義不懼,能果毅也。

嚴,嚴格、嚴明。無規矩不成方圓,在管理中如果沒有嚴格的規章作為標榜和約束,那麼企業就沒有了規矩,紀律必然鬆散,這主要是對領導者的。賞不逾時,罰不遷列。嚴者,以威嚴肅眾心。對於個人來說,做到嚴以律己便是好的。

智信仁勇嚴,說來容易做來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不能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出自《作戰篇》。意為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面的人,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有利方面。

曾經有個鄉下人說,要是我知道我會死在哪裡就好了,這樣我永遠都不會去那個地方。這個總是被人嘲笑的鄉下人擁有的就是查理·芒格所說的反向思維的智慧。那就是,如果你想要做成功某件事情,那麼先考慮哪些東西會讓你所做的這件事情失敗,然後想辦法避免這些因素髮生

在《九變篇》中孫子也再次強調利害關係——「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就是說智者能兼顧利、害兩方面的考慮,既看到有利的條件,也看到不利的條件。那不利的一面、有害的可能,都放進去考慮過,都能夠應對,那我們對要做的事情就有了信心,就能夠實現。在害中能發現利,發揮出有利的一面,就可以解除患難。

李嘉誠也說:「做任何事情先考慮失敗」。不能只看著成功了的偉大,最後「不小心」失敗了還來怪環境的變化,環境沒有義務配合你。先能避害,然後才可趨利,否則你是在賭博。因為利今天沒有,明天還可以再圖。而害卻可能讓我們徹底出局。利害相依所生,先知其害,然後知其利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出自《謀攻篇》。伐掉敵方的計謀,伐掉他的念想,從根本上把他的念頭伐掉。讓他發現與你競爭的條件並不具備,風險很大,勝算不多,從而放棄自己的計劃。「伐交」就是破壞他的外交,拆散他的盟友。

這是一個排序,設法消除他與你競爭的想法為優,其次拆散他的盟友,讓他孤立無援為次,實在不行再「動手」。既然動手,肯定雙方都有損失,即使你最後贏了,難免自損八百。孫子的思想一貫是贏不贏暫且不說,關鍵是自己先別輸勝了敵人不等於贏,關鍵你自己是變得更強了,還是更弱了,千萬別得不償失。

做事,首先假定這事會失敗,然後收集信息、思考、分析、判斷、謀劃、決策,都圍繞避免失敗,減少代價,立於不敗之地。然後等待時機的出現。欲攻敵(做事),必先謀

「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

出自《謀攻篇》。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其上下文一起是:「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什麼意思呢?如果了解自己,也了解敵人,那就能立於不敗之地。如果只了解自己,不了解敵人,則戰勝的概率是50/50。如果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敵人,則勝率為零。

知己知彼,我們關注的往往是知彼,因為都認為知己是理所當然的,現實往往問題出在不知己上。2010年9月,微軟在完成了新一代Windows Phone 7系統時,為了慶祝,舉行過一場iPhone的葬禮遊行。

用在經營管理活動中,還有一個問題,知己知彼,彼是誰?競爭對手嗎?非也!是顧客也。如果我們知道自己,又知道顧客,那就是每戰必勝。我們的問題往往出在自己做得不夠好,又不了解顧客。如果天天去研究所謂的競爭對手,很容易南轅北轍。

「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出自《形篇》。兩軍對峙,你要先管好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一旦對方露出破綻,有隙可乘,就要猛撲過去,一擊制勝。

創業者怎麼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呢?技術手藝、人財等資源積累充足了再創業就能立於不敗之地。啥都沒弄明白就衝上去創業,就相當於看自己能不能中彩了。

比如你大學畢業,進入一個行業,扎紮實實地努力學習努力干,十年、十五年之後,你就是高手,就是行尊。這時候你就立於了傳說中的不敗之地,擁有高手的自由,想加薪就找老闆,想跳槽就有一大堆高手等著,想創業你也有資源。這時候就是勝中求戰。

「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

出自《虛實篇》。意為前後左右到處都防備,則前後左右到處都弱。

我們做事也是一樣,你只能選一頭,不能哪頭都想占。哪頭都想占,最後一頭也守不住。你的資源是有限的,你的精力是有限的,你的時間是有限的,分散開,每一點的力就弱了,就很難在上面獲得成功,顧此失彼。所以,集中兵力(優勢),單點突破,則會讓你更具優勢。少則得,多則惑。

「人皆知我之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

出自《虛實篇》。上下文:「人皆知我之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意思是:我怎麼用兵,用怎樣的軍形取勝的,大家都看到了。但是我是如何根據對方的兵形來因形制勝的,大家都不知道。下一次敵形不是這樣了,我制勝的方法又不是這回這個了。所以我使用的方法是不會重複的,而是根據情況變化無窮的。

你看見人家是怎麼取勝的,學得一模一樣照做,最後卻落得慘敗。為什麼?因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他是根據當時的條件情況,分析後才那樣做的。等你做的時候,所有的條件、環境情況都變了。而且你所看到的他的最終舉措,而忽略了其他前提條件的配合。這些你都沒有,就照貓畫虎,以為別人行,我也行,這樣是要失敗的。

所以當我們看見別人行之有效的辦法時,千萬不要無腦抄。多收集些背景信息,去分析背後的決策邏輯,這才是可以借鑒的。——學我者生,像我者死

「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

出自《軍爭篇》。用自己的嚴整等待敵人的混亂,用自己的鎮靜等待敵人的急躁喧嘩,這就是治心。

其實在《軍爭篇》中一共有四治,簡單說下。「治氣」,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持續保持朝氣、銳氣,是個人、團隊的關鍵;「治心」,以治待亂,以靜待嘩。臨危不亂,鎮定自若;「治力」,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保持戰鬥力;「治變」,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根據敵人情況變通應對

而治自己的心,是一切的根本。很多決策都是因為壓力和焦慮作出的,為舒緩自己的壓力和焦慮,而作出輕率的決策。慌不擇路,容易走向滅頂之災。

在蘇軾的《留侯論》中句話: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

出自《九變篇》。上下文:「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意為:用兵的法則,不指望敵人不來,而要依靠我有充分的準備來應對他。不要指望敵人不向我們進攻,而要依靠我們有敵人進攻不下來的力量和辦法。

有人常說,白準備了,敵人也沒來。事實上或許正是因為你有準備,所以敵人才沒敢來。你一旦沒準備了,敵人就馬上跟你打招呼了。所以有事時,要解決困難。沒事時,要防著隨時會出事。這點也符合前面的「立於不敗之地」。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

「將有五危」

出自《九變篇》。上下文:「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

意思是,將領有五種性格缺陷,是最危險的:

一、必死。不怕死,一位死拼,勇而無慮。容易上當被誘殺。

二、必生。貪生怕死,臨陣畏怯。逃跑或投降就是被俘虜的準備工作。三、忿速。憤怒急躁,經不起刺激。容易被敵人故意凌辱而妄動。四、廉潔。潔身自好,容不得半點污水,可能被敵人有意侮辱而失去理智。五、愛民。只知道對百姓行婦人之仁,就可能被敵人煩擾而陷於被動。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性格缺陷,但有些缺陷卻是致命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並不能夠做到做十全十美,毫無缺點。但譬如貪,忿,急,此三害,不可不戒。貪婪則多失,忿怨則多難,性急則多蹶(栽跟頭、碰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別人的優點,我們多學習;別人掉下的坑,犯過的錯,也要看在眼裡,刻在血液里。

「令素行」

出自《行軍篇》。上下文:「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意思是用教育等「文」的辦法號令士兵,用軍紀等「武」的辦法統一士兵行動,這樣的軍隊打起仗來就必定勝利。平素能認真執行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能養成服從的習慣;平素不認真貫徹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會養成不服從的習慣。命令平時能夠貫徹執行的,是將帥同兵卒之間相處得好的表現。

這個從管理上很好理解,平日紀律就要嚴格執行,讓大家養成服從執行的習慣。而不是平日懶散,不給大家養成好習慣,真要上陣殺敵的時候才宣布嚴格,恐怕那時候不是所有人都會完全服從了,因為養成的習慣並不是服從。

對於個人來說,「令素行」依然有指導作用。如果你平時就自由散漫,自覺性差,習慣拖延,那真正機會在你面前向你招手時,你卻怎麼也夠不著。任何機會都是需要有準備的,風口的豬也是要先從地下爬到風口去才行。然而,一個優秀的習慣比一次機會更加重要,一次機會可能會讓你成功一次,而優秀的習慣則會讓你於之相伴。

「兵無選鋒,曰北」

出自《地形篇》。上下文:「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 意思是:將領不能判斷敵情,用少數去打多數,用弱兵去打強敵,用兵也不懂得選擇精銳,這就叫敗北。

這裡關鍵是「兵無選鋒」的「選鋒」,把最精銳的士卒選拔出來,組成特別行動隊,像一把尖刀,一擊必殺。

對於個人來說,我們的能力,我們的資源,也像「兵」一樣,你要去合理分配,同樣也需要「選鋒」。如果你在一個行業,一個領域沉澱到了金字塔的上端,沒有人能輕而易舉替代你(創造的價值)時,那麼這方面就是你的「鋒」。很多人會知道你,認識你,並希望與你合作。你的「鋒」會成為你的有益標籤,助你立於不敗之地。

「進不求名,退不避罪」

出自《地形篇》。上下文:「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本意思是:進不求戰勝之名,退不避違命之罪。一切只為保護民眾,真正有利於主君,這才是國家之寶。表達的是:應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從大局出發,不應考慮個人的功名、得失。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 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萬物的胸襟和氣度。

對於我們來說,這是一種心境。就像老子比喻的水,至善至柔,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諸葛亮在《誡子書》中也提到:「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看輕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身心安寧恬靜,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兵家說:「進可攻,退可守。」 你我呢?——「寧靜致遠,上善若水。」

總結總結,敏而好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