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衛奕奕

《啥是佩奇?》刷了一整天的屏。

片中的爺爺問了一大圈,終於確定,佩奇是“小豬”、“紅色的”。

But,說起紅色的小豬,第一反應難道不應該是

沒錯,正是紅燒肉。

紅燒肉這道菜足夠平民,各地都有,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逢年過節也少不了它的身影;紅燒肉也足夠傳奇,蘇東坡和毛澤東都無意中爲它做了代言;紅燒肉有時甚至還有點八卦,無論是姚晨做公益還是王石泡姑娘,都會端出一盆紅燒肉。

講道理,紅燒肉食材本身並不金貴,技法上也沒有什麼出奇之處,難度也只是家常菜水準。可是,爲什麼紅燒肉能名揚全國、大紅大紫、人人都愛呢?

真正的“東坡肉”其實是白水煮肉

▍蘇東坡和紅燒肉其實沒多大關係

北宋文豪蘇東坡曾寫過一篇《豬肉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喫,貧者不解煮。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少水、微火、慢燉,這是紅燒肉做法的奧義,很多人也藉此膜拜蘇東坡爲紅燒肉鼻祖。於是最高級講究的紅燒肉做法,被世人冠以“東坡肉”,並稱爲杭州西湖邊“樓外樓”的招牌菜。

三匠廚房曾在之前的文章說起過,在宋代,豬肉還不是人們主要的肉食來源。《武林舊事》和《山家清供》是南宋兩大美食代表作。《武林舊事》走的是高端路線,宮廷料理如數家珍;《山家清供》則着眼於山野農家。兩者說到的菜式有幾百種,但跟豬有關的少之又少,紅燒肉就更沒有了。直至明朝,宮廷菜單裏也並沒有紅燒肉,只有白燒肉。

2015年底,蘇東坡的古宅三蘇祠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在一本明清時期的《東坡全集》中,記載了古法烹製的東坡肉,其實就是白水煮肉。

毛家飯店的毛氏紅燒肉已經成爲去湖南的遊客必會品嚐的一道菜

▍紅燒肉名揚全國,最大功臣是毛澤東

“或用甜醬,或用秋油,或意不用秋油、甜醬。每肉一斤,用鹽三錢,純酒煨之;亦有用水者,但須熬幹水氣。三種治法皆紅如琉璃,不可加糖炒色。”這是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記載的紅攝肉,也就是今天的紅燒肉。此時,距離蘇東坡寫下《豬肉頌》已經過去六百年了。

紅燒肉的食材並不金貴,烹飪技法也不高超,難度也就是家常菜的水平,但是卻能名揚全國,最大的功臣莫過於毛澤東。即使在今天,全國各地的湘菜館,必有一道“毛氏紅燒肉”。

不過,正宗的毛氏紅燒肉是絕對不可以放醬油的,原因是毛澤東小時候看到過醬油缸裏漂着一層浮動的蛆,感到非常噁心,從此再也不喫醬油了。

紅燒肉的做法,每家各不相同,也因此產生了很多爭論

▍中國哪裏的紅燒肉最上檔次?

如今,中國的紅燒肉分爲了幾大門派:北方的湯湯水水,與其說是紅燒肉,不如說是燉肉;湖北、湖南的紅燒肉里加入了辣椒;杭州以“東坡肉”聞名天下;而蘇州、上海遵循的還是袁枚時代的經典套路,成爲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代表。

紅燒肉之間也會爆發“戰爭”,因爲很多地方的人都認爲自己家的紅燒肉纔是最正宗的。比如《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曾經拍過一個河南母親給她在上海學琴的女兒燒了一碗“上海紅燒肉”,就開啓了網友的吐槽模式,在網絡上還引發了不小的爭論。那這些紅燒肉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先來說相同的,選料上一定都會選用成年豬的五花肋條肉,這部分含有較多脂肪,三層肌肉間夾雜着兩層脂肪,一共五層。

之所以選擇五花肉,脂肪對於食物的味道至關重要。一方面是因爲很多物質存在於脂肪中;另一方面,許多香味物質本來就是油脂分解轉化的產物。

不過在烹飪技法上,各地就有比較大的差異了。

老北京燉肉

現在有很多餐館標榜“老北京紅燒肉”,其實包括北京在內的北方很多地區,傳統菜體系裏是沒有紅燒肉的。曾經有一部關於京菜的著作提到過紅燒肉,“八大樓”之一致美樓的廚師王希榮批註說:“北京沒有這種菜,這是南菜。”

老北京有一句解饞的口頭語:“燉肉、烙餅、攤雞蛋。”肉,不是用來紅燒的,而是燉的。

“老北京燉肉”主要在家庭中流行,飯莊大多不經營這道菜,因爲家庭大多會做。

基本的做法是,將豬肉洗淨、切塊、瀝水備用,鍋中放底油,炸香蔥姜,放黃醬,待黃醬與油混合後加開水,使油、醬、水三者充分混合,放入肉塊翻炒,然後加入料酒、大料、花椒、桂皮、蔥段、姜塊,再倒入熱水。將肉燜煮至八成熟加鹽,再改文火燉至肉爛即可。

湖南毛氏紅燒肉

前文已說道,毛氏紅燒肉的最大特點是不用醬油上色,肉塊誘人的色澤全靠糖色炒出來。

基本的做法是,將五花肉洗淨,冷水下鍋,大火煮開後撇去浮沫,再煮兩分鐘關火撈出;鍋燒熱,放少量油,煸香蒜片、幹辣椒、桂皮和大料,倒入肉塊翻炒,變色盛出;然後炒糖色,炒好後將肉塊倒入翻炒均勻上色,倒入料酒、鹽、高湯,大火燒開後轉小火慢燉1小時左右即可。

杭州東坡肉

東坡肉可謂是最好看的紅燒肉,沒有之一。同時,它也是浙菜精工慢火烹飪的代表。

基本的做法是,將肉切成正方形的肉塊,冷水下鍋,在沸水鍋內煮5分鐘後撈出洗淨;取一隻大砂鍋,先鋪上蔥、姜塊,再將豬肉豬皮朝下整齊的擺放好,加入白糖、醬油、紹酒,最後加入蔥結;大火燒開,燒開後加蓋密封,用小火燜酥後,將肉皮面朝上裝在碗中,加蓋置於蒸籠內,再蒸30分鐘即可。

蘇式紅燒肉

在蘇州、上海,沒有什麼能撼動蘇式紅燒肉的地位,“濃油赤醬”是對蘇式紅燒肉最合適的形容詞。天涯食神“梅璽閣主”曾專門開貼講過蘇式紅燒肉的做法:

先將肉浸泡15分鐘左右,然後把肉洗乾淨放入鍋中,鍋中加水,水要一次放足;開大火,放料酒,放一點醋,醋可以使肉質蓬鬆,更容易燒酥;水開後,撈去浮沫和血水,大火煮滾半個小時作用,轉小火;小火燜一個半小時,筷子可輕鬆穿透肉,把肉換到砂鍋裏,開着蓋子燒;這時放醬油,醬油要用能上色的老抽或是上海醬油;再煮上半個小時,鍋裏的水差不多了,就要放糖;糖用冰糖,蘇滬人喜食甜,所以糖一般放得都不會少;放糖的時候,火要開大;等到湯水變得稠厚,有油光泛亮,這道菜就好了。

各地的紅燒肉做法上有一些差別,但是有一點是共通的,就是“慢工出細活”,都是講究小火燉/煨/燜/燒。而如今,很多飯店裏的紅燒肉,先用油炸定型,燒出來的肉雖然好看,但油脂都被鎖在裏面,再加香料、醬油爆炒,用澱粉勾芡。這樣的紅燒肉往往15分鐘就可以搞定,但喫一塊就膩住了。

▍爲何人人都愛紅燒肉?

一盤色澤飽滿、香氣逼人的紅燒肉總能勾起人的食慾,有人甚至一遇到紅燒肉就停不下筷子。紅燒肉的魔力爲什麼會這麼大?

從歷史上來看,人類真正開始喫飽飯,也沒有多久。在以前,能夠迅速補充體力的糖和能量高的脂肪都是最優質的食物。於是,對於高糖和高脂肪的追求,在不同的人羣中都流傳下來了,甚至已經成爲先天的基因。

另一方面,油脂所產生的細膩口感,也不是其他物質所能比擬的,尤其是肥肉中的飽和脂肪,是紅燒肉香氣與口感的重要來源。

同時,肉中含有的蛋白質,蛋白質中的氨基酸與糖加熱發生美拉德反應,可以產生誘人的香氣。分子美食學的創始人蒂斯發現是脂肪中的磷脂容易發生氧化,產物在紛繁複雜的美拉德反應產物中佔據了一席之地。所以,紅燒肉要比紅燒裏脊更香。

不過,紅燒肉再怎麼做得肥而不膩,脂肪還是少不了。尤其是肥肉中的脂肪大量是飽和脂肪,會促進“壞膽固醇”的增加,從而影響心血管健康。

現代營養學的膳食指南推薦,儘量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入量,成人每天不要超過20克。當然,這也不是說紅燒肉就不能喫了,畢竟,食物的一大功能是享受,在美味和健康之間,並不需要完全偏向健康。

點一下好看,用你的品味影響你的朋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