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稍為服用一點補品,結果出現症狀或不良反應,這種情況就稱為虛不受補。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施丞修昨日表示,很多人都說虛不受補,難道真的是虛不受補?實際上並不是,而是有著種種原因,傳統中醫認為,常見虛不受補原因有三,亦即溼熱阻塞、肝鬱克脾、胃氣不通。

施醫師指清代名醫吳瑭說過:「俗傳虛不受補,便束手無策,以為可告無愧。蓋曰非我之不會補,彼不受也。不知虛不受補之症有三:一者溼熱盤踞中焦;二者肝木橫穿土位;三者前醫誤用呆膩,閉塞胃氣而然。」

若是溼熱者,宣其溼而即受補;若是肝木橫者,宣肝絡,使不克脾土即受補;若是誤傷胃氣者,先和胃氣,和胃又有陰陽之別、寒熱之分,胃陽受傷,和以桔、半,亦即橘紅、半夏之類中藥材;胃陰受傷,和以鮮果汁、甘涼之類食材。

施丞修醫師指出,吳瑭的話點出關鍵,常見虛不受補是由於三個原因,一是因為有溼熱阻塞,經由宣化溼熱就可接受補藥;二是因為肝鬱克脾,只要疏通肝絡,使脾胃功能不被肝氣剋制,也就可以進補;三是因為使用呆滯膩胃的藥物,使得胃氣不通,經過和胃消滯之後,這時就容易進補。

不過,中醫認為,在各種補法當中,往往需要疏調氣血,目的仍然是為了防止虛不受補,畢竟補劑具有壅滯性,稍多就會影響氣血疏通。如果進補配合疏調氣血藥物,既可以防止補品壅滯,又可以更好發揮補品作用。因此,應用補品時千萬不要一味純補,一定要注意調補的方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