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3月28日讯(记者陈倩 通讯员喻家青)他们从事的是殡仪馆里最累、持续时间最长的工作,用责任心为逝者的最后一段旅程护航。在武昌殡仪馆,这个名为“曾桂香创新工作室”的班组,刚在今年年初荣获“武汉市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称号。

  曾桂香创新工作室共有13名成员,他们负责的是整个殡仪馆的遗体整容、化妆、防腐以及守灵等工作。

  作为工作室的命名人,曾桂香从2008年开始在武昌殡仪馆担任化妆师至今,练就了过目不忘的本领。殡仪馆里长期滞留的上百具遗体,只要报出编号,何时进入殡仪馆、基本状况如何她都能说出个八九不离十。

  针对面部破损遗体,遗体整形师王欣发明的内缝法,能最大限度地减小对面部的影响,在行业内已被多次学习和推广。

  班组负责人杜威,2013年获评国际遗体防腐整容师,2017年获第七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三名,并担任洪山区政协委员,2018年作为“最美民政人”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宣讲,2019年获得“岗位学雷锋标兵”。在武昌殡仪馆,杜威以爱动脑筋出名,许多随手可得的材料都被他用到了遗体阵容上。比如2017年,杜威在为一起伤害案件的受害者遗体做整形时,因为其颈部受伤严重,他用殡仪馆院子里的竹枝条削成倒刺,制作了一个特殊的支撑架,保证了最终的修复效果。

  杜威不是没有接触过一些遗体整形方面的高科技。比如上海、广东等地应用的3D打印技术,他也去观摩过,但他认为在武昌殡仪馆并不适合推广。“重塑的效果非常好,几乎可以完全还原,但是如果要修复一个人的头面部,费用昂贵。”杜威说,很大一部分意外身故者都伴随着经济损失,有的还是来自社会底层,这笔开销对他们的家属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但他们一样需要有尊严地离去。因此,整个团队一直都在尽量用普通的材料,实现最好的修复效果。

  杜威说,做遗体整容,最需要的是责任心。上个星期一位意外坠楼的逝者,四位整形师花了5个多小时,早饭和中饭都没有顾上吃,才完成了整形修复工作。而平时杜威经常给班组成员强调的工作准则,是来源于航空事故调查的“海恩法则”,它的核心是:再完美的制度和技术手段,都比不上人的责任心。

  “海恩法则”已经渗透到工作室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保存遗体的冷柜有自动温控系统,但他们会定时打开冷柜,用手感受温度是否有异常;遗体确认严格履行5道核对程序,反复确认,为的是避免任何一次可能的错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