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為了在歷史追憶和文化尋根中總結經驗、警醒世人。

一切的追憶和尋根都是為了更好的了解真相,彙集經驗和智慧,古為今用,警醒世人。以下從三個方面對《白鹿原》中的人性、苦難和悲劇的真相意義,嘗試作一些個人理解:


一、人性的真相

(1)資本方面:一切資本或許都是有原罪的,從而裸露出人性自利的一面。這一點就連腰桿板直的族長白嘉軒也不例外,小說中的他曾種罌粟翻蓋了四合院和馬號,另外,為了延續白家血脈,巧取了鹿子霖的慢坡地,把祖墳遷址於此,才留住了他第七房女人的命,並有了後。



(2)後來,兒子白孝文當了縣長,白嘉軒想到這也許是風水寶地蔭育的結果,他盯著瘋了的鹿子霖說:「子霖,我對不住你。我一輩子就做下這一件見不得人的事,我來生再世給你還債補心」。


(3)弱者方面:再看白嘉軒對田小娥的問題,可以說,女兒白靈和田小娥同樣都是反判,共同之處都是向氏族祠堂和舊秩序發起挑戰,而且白靈也是自由戀愛,並同兆海和兆鵬都有情感糾葛。



(4)但白嘉軒對田小娥的態度是連死了都不能放過。但對女兒白靈和兆鵬時,他那種強勢的心裡結構卻瓦解了,只能徒嘆奈何,那種自信在強大的對手面前頓失顏色。



(5)再看白孝文小時候,當他看到白嘉軒在祠堂棍打族人的時候,嚇得尿了褲子,被兆鵬、兆海和黑娃嘲笑,此時的白孝文上去就警告黑娃,誰都可以笑,就你不能笑。白孝文這一生都在懲治比他地位低的黑娃時才能找到自信,並時時體現出自己的優越感。



二、苦難的真相

(1)歷史,不過是苦難的歷史。元代政治家、文學家張養浩在他的《潼關懷古》中沉鬱地道出了那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名句。



(2)尤其是《白鹿原》選擇的歷史時段,正是外族入侵,封建王朝覆滅,國共矛盾等交織疊加的時期。歷史在循環往複中前進,在苦難中蛻變和新生。


(3)白嘉軒等一行人正在交皇糧時,說皇上沒了,鹿子霖一下被革命軍鉸掉了辨子,嚇得魂飛魄散;轉眼,國民黨又在白鹿建立起了鄉黨所,鹿子霖又成了鄉約;一切還沒來得及回味,兩個兒子一個成了國民黨,一個是共產黨。而黑娃一會兒鬧革命、一會兒土匪,一會兒農協,一會兒保安團。



(4)時代的變化在鹿子霖等人的膛目結舌中,艱難地前進著,而白鹿原上的人為了活路,一會兒懵懂地種罌粟,賺取錢財;一會兒想盡辦法藏糧食,虎口奪食;一會兒突出沖圍,求個活路。這一切都自顧不暇,每一次都是驚心動魄,都是血淚成河。



(5)苦難,才是生活的真相;苦難,才是我們古老大地民族生存繁衍,夾縫中求生存的真相。所以,一切歷史只不過是苦難的歷史。



三、悲劇的真相

(1)歷史,不過是悲劇的歷史。司馬遷認為歷史是由英雄創造的,而且是由悲劇英雄創造的。這裡或許可延伸一下,一切歷史也只不過是悲劇的歷史。



(2)再看看我們的古典四大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其中除了《西遊記》外,其他三部現實主義作品都是悲劇意味很濃的作品。那麼,《白鹿原》也不例外,它的藝術特點之一就是貫穿始終的悲劇氛圍。



(3)因此,悲劇才是這個世界的真相。我們知道,悲劇不是消極的代名詞,就像魯迅說的「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破了給人看」。



(4)這種悲劇和現實理想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性,對於藝術作品而言,悲劇相較於喜劇而言更有奪人心魄、凈化心靈和警醒世人的作用。



(5)而《紅樓夢》中的一首「好了歌」同樣總結了《人民名義》中高育良的悲劇結局,以及他對權利的追求。



所以,了解人性的真相、領略並體會我們的悲劇,深知我們的苦難,為此,從民族文化的追思中,時刻觀照我們所處的時代和自身,然後,依然剽悍地活著。這或許就是《白鹿原》這部作品帶給我們的積極意義。




《白鹿原》從文學史的角度看:他是現實主義與魔幻現實主義在中國文學開花結果的標誌。從社會學角度看:1、他是千年農耕文明與近代工業文明的碰撞。2、他是千年傳統儒家文化與近代民主思潮的碰撞。從文化角度看:1、他是宋代「關學″在當代的一次宏揚與傳播。2、他是關中平原黃河文化與冮南長江文化的一次互動融合。3、他是民間視角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的一次把脈。


讀過原著的我,感覺如果沒有對中國近代史知識的掌握,沒有一定的文學素養和功底,沒有對社會眾生百態的一點了解,沒有對中國鄉土農民的關注和情感在裡邊,是無法真正讀進去《白鹿原》的,它是一部神作,陳忠實以他非凡的文學才華和數年磨一劍的下工夫,以白鹿原為縮影,給我們展現了這一部展現中國農村在時代風雲激蕩中的一幕幕悲歡離合,舊社會遺留的舊思想在新時代的漩渦中被生生絞碎,同時也赤裸裸揭示了各種新生政權對中國老百姓造成的人性扭曲和美好願景的毀滅。《紅樓夢》以一個家庭或家族的盛衰來展現全景,《白鹿原》則是用一塊土地上的人們在時代變遷中的際遇來展現全景。


風花雪月平凡事,

笑看奇聞說炎涼;

悲歡離合觀世相,

百態人生話滄桑。

第二遍讀完《白鹿原》,掩卷,遲遲沒有動筆,說不出蒼涼,話不完感動。

白鹿傳奇,人情厚重。蒼蒼茫茫的渭河平原,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接納饑荒、瘟疫、革命、黑暗,又以從容不迫的姿態感受關中子民的大氣、厚道、真誠、知趣。

一場冬雪過後,它撫平所有的悲歡離合,遺忘所有的輝煌落寞,於純潔無暇中孕育新的希望。麥客豪邁悠揚的吆喝聲中,它將白鹿的足跡印在光陰里,見證故土年復一年的涅槃重生。

歷史的痕迹印在樹木倒下後嶄新的年輪,刻在人們飽經滄桑的心裡,我並沒有能力從歷史的角度去看待這部史詩般的巨著,也無心深究人物背後的原型以及他們象徵的抽象的文化符號,反倒痴迷於作者筆下被白鹿原上的人們精心守護的世界,並且從熱氣騰騰的生活畫卷,小心翼翼地探尋那厚重的文字所表達的。

不管是一生堅守仁義的白嘉軒,還是處心積慮想扳倒白家的鹿子霖,他們對家族自豪感的認同,以及對待子女的那份情感是不分伯仲的。他們深沉的熱愛那片出麥子的土地,在一鍬一耙的精耕細作中守護著白鹿原的精神家園,他們願意為「仁義」二字扯平生活恩怨,共同維護白鹿原的尊嚴;雖然他們無法掌控子女成年後選擇的道路,但是愛子心切的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在孩子們的童年埋下了白鹿原應該有的氣質和品格,以及對那片鄉土的深刻眷戀。

想起清晨修改的一篇通訊,一位年輕的母親剛剛失去了她的兒子,十幾歲的孩子不堪忍受校園欺凌,在一個深夜服用過量去痛片後等待死亡未果,隻身到西寧一家餐館幫廚,老闆夫婦念孩子年幼,主動聯繫父母送孩子回家。

回家後父母勸其返校,孩子自殺了。他留下三頁遺書,他說他向老師反映,換來嘲諷,向父母傾訴,勸他別鬧……歪歪扭扭的字跡,好似他曲曲折折的成長,刺得人心痛。我始終在想,那些張揚跋扈的孩子的家長,到底在孩子單純的內心種下怎樣的種子,又會結出怎樣的苦澀?對照當下教育對孩子們價值觀的引導,「仁義」二字的內涵還剩下多少呢?

自始至終不被白鹿原認可的黑娃和小娥的愛情,在作者的描繪中閃現出多種楚楚動人來,他們的邂逅和相愛在當時看來並不光彩,在孝文的幫助下棲身一孔破窯,彷彿一眼就能看到盡頭的愛情,卻被演繹得異彩紛呈。糊窗、攢錢、買地、養牲畜……從來不屈服,不將就,始終相信總有一天他們會在原上蓋起像白家那樣的院落來。

重要的是,他們擁有徹底的歡樂,一碗面、一個眼神、一把玉米就能創造的歡樂。他們共立黃昏,越挫越勇,憑著對生命的熱情,各自在作者筆下成為傳奇。

說到傳奇,白鹿原上人們眼中的傳奇當屬真誠愛國的關學傳人朱先生,以及慈悲為懷治病救人的冷先生,他們兩耳不聞窗外事,又驚覺世事洞明皆學問,潛心研究學問和醫術,在世事紛擾中獨闢蹊徑,堅守凈土,輕盈地彷彿和白鹿原沒有任何關係,又對水深火熱的白鹿原有無比厚重的意義,「為富思仁兼重義,謙讓一步寬十丈」,那份堅守鑄牢了白鹿原上的精神圖騰,也夯實了白鹿原蒸蒸日上發展的基礎。

單單這個層面,白鹿原是單純的,單純得只剩下藥香瀰漫、書聲朗朗。

追隨讀書聲回憶,白鹿原的生活是飽滿的,兆海、兆鵬、白靈對信仰的追求,黑娃內心深處的自卑,鹿三叔以生命之力詮釋的忠誠,駭人聽聞的吃人傳說,鮮血和死亡,慾望和人性,每個人對白鹿原的情感傳達出不一樣的活法來,他們的思想是相互獨立的,又在生活里彼此依靠。

冷先生說:「既是人到世上來註定要受苦,明白人不論遇見啥樣的苦難都能想得開。」

於是有人成為英雄,有人淪為乞丐,但不論聖賢還是凡人,終究會在地下長眠,即使挖開墳墓,沒有人會復活。浸潤著人情冷暖的白鹿原,是公平的。

冬天,白鹿原的雪應該很深厚。

關中大地,白茫茫、一片乾淨。


在新舊更替中人性的展現,一個時代的終結。小說開頭用了一句巴爾扎克的話:小說,據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 而現代熒屏無論如何也不能代替小說去完整演繹一個民族的秘史,四季輪迴里人在新舊更替中人性的展現,一個時代的終結。而現代熒屏無論如何也不能代替小說去完整演繹一個民族的秘史,四季輪迴里里人物內心,獨特的文化心理,沒有充分融入這種文化氛圍的人,只有看電視作品呈現的畫面去理解這不作品了。而電視劇是劇作家對原著小說的再創作,各人文化背景、造詣不同,再創作出來的東西就不同。一部紅樓夢,拍了多少不同的影視作品,而褒貶不一。但有一點,小說絕對稱得上現在無人超越。可惜,現代人大多不願意或沒時間翻書。


一部把中國人性寫的最全,展現的最到位的小說,無論時代怎麼改變,科技怎麼發達,中國人的性情始終沒有改變,思想只有毛的那幾年想徹底打破,毛走後也失敗了。給你自由你就會放縱,給你平等你就沒有尊重,剛有成績就燦爛嘚瑟。很多很多還是去看魯迅的剖析,無論怎麼焚書坑儒,無論怎麼革命,中國還是那個中國。歷史不會重來,但總會驚人的相似,我覺的自己怎麼不知道怎麼說了呢,有點不倫不類,算了自己領悟吧。


白鹿原寫的是人性,隨著時代的變遷,隨著角色、地位的轉換,人性的外在表現也波瀾起伏,但內在的人性卻是恆久不變的,只是長久的壓抑,偶爾的爆發。白鹿原與平凡的世界的最大區別在於:平凡的世界追尋的是永恆的光明,即使過程多麼艱難,希望一直在前方,但,白鹿原就不一定了……


從歷史的角度看《白鹿原》。無論是南北朝還是五代十國凡是社會動亂的時期,人民往往是災難的承受者,即想為生活而反抗又缺乏反抗和衝破所謂精神約束的勇氣。而有少數敢於反抗者卻要遭受和自己一樣命運的人們的嘲諷甚或打壓。這就是社會和我們每一個人的關係。唯有社會的安寧和富強才是老百姓最大的幸事。


了解歷史能使人們更好的掌握未來。一部《白鹿原》小說可能反映了從清末到解放近50多年的陝西村落的變遷。說明了歷史的烙印如何在白鹿原這個地方留下的痕迹。陳忠實先生不僅要說出朝代變遷餓故事更要從人物中寫出對封建對人性的刨析。很多人認為田小娥這個女子的一生是放縱和所謂的不貞潔,其實壓在白鹿原的一座座貞潔牌坊又何嘗不是把婦女釘死在貞操理念的長劍呢?!田小娥追求自己餓幸福和黑娃私奔到最後被陸子霖欺負都說明了那個時代的女子只能受欺凌,唯一的反抗就是死。還要留有罵名一生。從白嘉軒的衝動,仁義但無奈中我們漸漸看到了白鹿原上人心的變化,社會的變遷。其實《白鹿原》是一部好的小說,白鹿是一種美好而純潔的象徵,也可說是一種精神。小說中的人民把白鹿看做是土地是命根!人們在追求和奢望得到白鹿的庇護,也是得到大地母親的垂青。有好收成有豐衣足食的好日子。這部小說的積極意義不僅僅是表現了陝西的風土民情,更是把人們心中的期盼和50年變遷中的心理活動寫了出來!有著濃郁的陝西風韻。是值得好好拜讀的一部好作品。(謝謝!不喜勿噴。)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