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就聽說過建水的團山村,是一個600多年的古村落,而且保存完好,裏面的村民大多都姓張,民風淳樸山清水秀,於是就在心裏種了草想去看看,這次終於如願以償,我們坐米軌小火車來到了來建水團山村。

有人說這個團山村是一本活着的歷史書,這裏不光是有幾百年的古民居古建築,更有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裏的村民們。許多老房子的木頭雖歷經百餘年,仍然不朽。團山也因此被冠以“雲南樓蘭古城”的美譽。

有史書說團山村最開始只有彝族居住,後來才從江西鄱陽搬來了張姓一族,所以,團山村的建築風格就融入了彝族和漢族的風格。以木架構爲主,以間爲單位,組成三間單幢建築,稱爲“坊”, 中間爲明間,兩側爲暗間,以“坊”爲單位三面爲合,叫做“三坊一照壁”;有的則用四坊合圍,四方交接處留出一個小天井,叫“四合五天井”,也叫四合院。富裕人家把“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結合起來組成重院。

團山民居的照壁、門樓的屋脊四角翹起尤甚,形象生動,猶如大鵬展翅欲飛,門窗、木雕也很精美。院內花臺上種上花草,構成了豐富的內院空間和安靜祥和的生活環境。

團山村的古民居景點大致有二十餘處,有皇恩府、秀才府、司馬第、將軍第、知雯園等等,最爲出名的民居當屬張家花園了。說到張家,也是一個很傳奇的家族,當初跟隨移民潮來到了團山村的江西人張福,取了黃氏爲妻,生了兩子,大兒子張山留在團山,二兒子張海隻身去了大理。而留在團山的張家後代繁衍生息家族逐漸龐大,有不少張氏族人去箇舊挖礦,發達後回來修了不少大宅,張家花園就是其中最大最豪華的一棟。

張家族人不光修大宅建祖屋,還不斷拓展各種生意,創辦了幾個商號,在光緒年間時,幾個商號又併爲一個商號“天吉昌”,從此躋身臨安八大商號之一,成爲僅次於臨安首富“朱恆泰”的大商號,並且還出資修建了團山村門口的很長一段鐵路,可謂是一時風光無限,不過,世事無常時局動盪,“天吉昌”香港分號作爲天吉昌集團最重要的購銷站受到衝擊,被迫關閉,引發了四川忠信錢莊追索貸款。

1927年,箇舊縣政府判決天吉昌破產,其大部分資產、分號被用於賠償貸款。有部分分號脫離天吉昌集團獨立經營。由此,創辦 27 年、名噪滇南的“天吉昌”全面解體。

真是亂世浮沉花落去,聽完導遊的一番講解,不禁唏噓不已,導遊還帶領我們來到了這些古民居里,說這些古建築至今都能保存完好,就是因爲有他們的後人世代居住,但這些後代的生活並不如祖輩們富裕。

如今有了遊客的踏入,團山村有了新的朝氣,也給世世代代居住在團山村的村民帶來了商機,在祖屋裏擺個小攤賣賣古玩小件,或是在村口屋腳擺個板凳,編編竹籃竹藝,看到遊客只詢問也不買,最多也就淳樸的笑笑,繼續打個盹或者繼續手中的活,讓日子伴着早上的晨曦醒來,再伴着傍晚的餘暉安靜下來。

實在是沒有經商頭腦,又沒有什麼謀生手藝,那也過得很是淡泊。圖中這位村民,因爲有眼疾,也沒有什麼生活來源,就在村中撿些礦泉水瓶子去賣,碰到我們時還輕聲詢問有沒有礦泉水瓶子要丟掉。可惜手中沒有要丟掉的空瓶,不能幫助他,於是就將身上所有的零錢都給了他,或許很微薄,但至少爲他不是那麼順遂的人生送上一縷溫暖。

彎彎曲曲的古舊青石板小道,將一座座舊宅連在一起,也串起了一段段塵封的歷史。與朱家花園的遊人如織相比,團山村顯得冷冷清清,沒有旅遊點的熱鬧,只有自然村的安詳,不顯山,不露水,默默記錄着百年的滄桑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