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金融學論文,筆者認為傳統貨幣政策僅盯住價格水平的方式表現出了明顯的缺陷,其不足以穩定宏觀經濟和金融系統。在制定貨幣政策時,央行應該更加審慎,需要考慮到其對經濟系統中參與者風險偏好的影響以及這種影響的非對稱效應。

1緒論

1.1研究背景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許多研究表明,金融發展有利於當地的經濟發展。然而,金融的發展也往往伴隨著風險,甚至可能形成嚴重的金融危機。傳統的金融危機理論將金融體系的脆弱性作為風險積聚進而引發危機的原因。將市場上的借款企業劃分為抵補型企業、投機型企業和龐氏企業,其認為,隨著經濟的繁榮,企業對未來收益的預期也會增強,借款隨之增多,市場上投機型企業和龐氏企業也隨之增多,一旦經濟衰遐,這些企業償還借款的能力便會受到限制,產生大量的違約進而導致銀行破產,信貸市場資金緊張進一步削弱企業的融資能力,產生更多的違約事件,這種反饋機制不斷循環進而釀成嚴重的金融危機。進一步引入安全邊界的理念,銀行家根據企業過去的信用情況決定是否貸款,經濟擴張階段,企業的信用記錄不斷變好,銀行的安全邊界隨之降低,導致許多劣質的借款者也能夠從銀行輕易的獲得貸款,從而使金融體系表現出脆弱性的一面。金融加速器的理論來說明經濟運行過程中的小衝擊為何引起大的商業周期波動,指出企業資產負債表在經濟衰退期的惡化會進一步提高企業的融資成本,進而使經濟活動中的投資和生產等行為減少,從而加劇了金融危機的程度。

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銀行業出現開放和放鬆規制的趨勢,商業銀行風險逐漸加強,新生金融危機的共同特徵逐步表現為商業銀行系統在危機前出現脆弱性。這也是近些年來,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不斷致力於構建防範銀行系統風險的規制的原因。然而,就銀行系統危機甚而金融和經濟危機的研究,上述理論僅注重了由於企業信貸行為變化而形成風險的渠道,此即廣義信貸渠道。自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以來,諸多研究認為,美國長期實行的低利率寬鬆貨幣政策是引起銀行借貸標準放鬆、銀行體系風險過度積聚和此次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央行過去所處的舒適環境也開始動搖,危機之前,央行在制定貨幣政策之時只需關注通貨膨脹水平,其他經濟指標會自然獲得平衡;危機之後,價格穩定被證明不足以同時實現金融和宏觀經濟的穩定,夾行在決定貨幣政策時不得不考慮更多的因素,更需要審慎。一些學者甚至認為,此次金融危機以來,各國央行為救市而採取的低利率寬鬆貨幣政策正在為下次金融危機埋下禍根。

.........................

1.2研究意義

1.2.1現實意義

第一,對商業銀行的經營者來說。由於不同銀行間常常存在較多的資金往來,比如通過銀行間拆借市場,因而一旦某家銀行陷入危機,風險會迅速在整個銀行系統間蔓延,並波及其他經營狀況較好的銀行。本文重點檢驗貨幣政策寬鬆環境下的銀行風險承擔行為,如果風險承擔渠道成立,這也意味著,在貨幣政策較為寬鬆時,銀行經營者需要謹慎的控制在其他銀行的風險暴露程度,以削弱貨幣政策趨緊時,其他銀行出現的風險劇增給自身帶來的不利影響。不同所有權性質銀行承擔風險行為的不同也將提示經營者在不同的貨幣政策環境下如何選擇更好的合作夥伴。

第二,對監管者來說。銀行危機常常是金融危機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其對經濟金融環境的破壞是巨大的,尤其是對中國這種以銀行信貸為主要融資渠道的國家。本文的研究將提示監管者在不同的貨幣政策環境下是否應當注意加強對銀行風險的監管,以及在監管時應當重點關注銀行的哪些性質,包括規模、資本充足率、盈利能力以及經營效率等等。有效和精準的監管將降低監管成本,提升金融市場運行的效率。

第三,對貨幣政策制定者來說。傳統觀點認為央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僅關注價格水平,即通貨膨脹水平就夠了,其他的經濟變數將自我獲得平衡,關注過多的經濟目標,根據丁伯根法則,將會面臨可使用的中介工具不足的問題。但銀行風險承擔渠道表明,過去僅僅盯住價格水平的貨幣政策制定方式是不足的,其將面臨金融風險過度積聚進而引發經濟危機的可能。因此,本文的研究結論也將對未來宏觀審慎貨幣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

2國內外研究現狀

2.1貨幣政策與金融風險

2.1.1貨幣政策的目標

一戰之後,隨著大蕭條的出現,人們意識到金融系統的競爭不利於金融穩定,競爭會使商業銀行為追求利潤承擔過多的風險。與此同時,二次世界大戰導致的經濟資源需求上升以及由此產生的配給,均導致政府在經濟金融活動中的管控地位越發趨於重要。因此這一時期,央行更多的是政府的附庸機構,其不需要在維護經濟金融系統穩定方面付出努力,而是主要扮演提供政策建議、執行政府決策並管理市場分配等角色。但由於在此期間,政府對金融系統的嚴格管控,金融風險也相對較弱,發生金融危機的次數也處於可接受的範圍之內。

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引發的超高通貨膨脹給西方國家經濟運行帶來了沉痛的打擊,傳統凱恩斯理論在面對滯脹等經濟問題時也開始出現解釋乏力。隨著貨幣主義的興起,通貨膨脹水平逐漸成為各國央行實行貨幣政策時主要關注的目標。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後,金融自由化開始成為全球的主流趨勢,金融市場得以蓬勃發展,但金融系統也開始變得不穩定起來。為預防銀行危機的爆發,以資本充足率為主要監管目標的巴塞爾協議相繼推出。

........................

2.2貨幣政策與銀行風險承擔

張雪蘭和何德旭搜集了2000年到2010年中國商業銀行及宏觀經濟的數據,通過系統GMM方法,研究發現,貨幣政策立場會顯著影響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承擔水平,當真實利率小於規則利率時,銀行有放鬆信貸標準的可能性,從而使風險資產在組合中的佔比提高,進一步分析表明,銀行的權益資本比率以及規模也會對其風險承擔的意願與能力產生影響。徐明東和陳學彬也使用GMM方法,分析估計了我國1998年到2010年的商業銀行數據,證實了貨幣政策傳導的商業銀行風險承擔渠道,該文還發現,銀行的規模較高,或者資本充足率較高時,其受貨幣政策的影響會更小,研究還發現,我國的貨幣政策影響也存在非對稱效應,即擴張性貨幣政策的影響更強。金鵬輝等則從銀行業整體層面考察了貨幣政策對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該文基於銀行業全行業的資產負債表構建了較新的衡量銀行風險承擔的指標,研究表明,寬鬆貨幣政策對我國商業銀行風險承擔行為的影響主要體現於資產選擇行為,而非負債選擇行為,貨幣政策寬鬆將弱化銀行信貸標準。張強等從更完整的渠道分析了貨幣政篥的影響,在驗證了寬鬆貨幣政策對商業銀行風險承擔行為激勵作用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銀行風險承擔加重對信貸投放的影響,其指出我國的貨幣政策並不是風險中性的,其對金融穩定具有重要影響。

一些學者也嘗試採用不同的風險承擔衡量指標來分析貨幣政策的影響。牛曉健和裘翔設計並計算了預期違約頻率這一更具前瞻性的指標來衡量商業銀行風險承擔情況,對中國上市銀行的實證分析同樣表明,低利率的政策環境會促進商業銀行的風險承擔行為。金鵬輝等則基於銀行業貸款審批條件指數來分析銀行的風險承擔行為,發現寬鬆的貨幣政策會降低銀行貸款審批條件,使之承擔更多風險,央行可以在推行貨幣政策的同時採用逆周期的資本條件措施來削弱銀行可能存在的風險承擔過度行為。

.........................

3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說...................18

3.1理論基礎..................18

3.2研究假說.................21

4研究設計.................25

4.1數據來源...............25

4.2變數選取..............25

5實證分析...........30

5.1貨幣政策與銀行風險承擔..............30

5.2資產充足率對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32

5實證分析

5.1貨幣政策與銀行風險承擔

模型的估計結果如表5-1,表中同時彙報了隨機效應模型的估計結果。豪斯曼檢驗的統計量為539.79,在1%的水平上顯著,因此可以認為固定效應模型比隨機效應模型更好。與混合最小二乘的方法對比,F檢驗的統計量為31.68,同樣在1%的水平上顯著,因此固定效應模型也比混合最小二乘方法更合適。綜上,儘管固定效應模型與隨機效應模型的結果比較接近,但我們以固定效應模型的結果為準,且本文後續的研究均採用固定效應模型。

.......................

6結論與展望

通過對文獻的總結和理論分析,本文指出,貨幣政策通過以下三個機制影響銀行的風險承擔水平。一是估值、收入和現金流效應。利率下降會提升資產的估值,降低銀行對風險的估計,使其更有意願承擔風險;利率下降還會降低企業的違約概率,通過金融加速器等效應進一步提升銀行的風險資產配置。二是目標收益率機制。由於收益率存在粘性,銀行為維持收益率水平會在利率下降時追求風險更高的資產,以敎得更多的預斯回報。三是央行反映函數機制。央行提升政策透明度會降低經濟中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降低會導致銀行風險承擔增加;預期央行救助會產生保險效應,銀行由於道德風險會增加風險承擔。

根據理論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設並對其進行實證檢驗。對全球40個國家或地區從2000年到2016年共17年的數據樣本進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結論:

(1)利率下降時銀行風險承擔上升。貨幣政策的風險承擔渠道是成立的。經濟活動中參與者的風險偏好不再是固定不變的,其會因貨幣政策環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央行在決定貨幣政策時不僅要考慮給金融資產帶來的影響,也應考慮給銀行行為帶來的影響。

(2)高資本充足率的銀行在利率下降時風險承擔水平上升的幅度更大。不同的資本充足率會影響銀行的風險承擔行為,高資本充足率的銀行更容易滿足政府監管要求,有更多的自由決策空間,可以承擔更多的風險。

(3)貨幣政策對銀行風險承擔行為的影響存在非對稱效應。當利率下降時,銀行會傾向於過度的承擔風險,但利率上升時,銀行並不會大幅減少風險承擔,緊縮的貨幣政策在約束銀行行為方面的作用遠不及寬鬆貨幣政策在激勵銀行承擔風險方面的作用。

(4)國有銀行在利率下降時有更強烈的風險承擔意願。由於易受政府干預等原因,研究發現,國有銀行的風險承擔水平較非國有銀行要低,這使其擁有更大的風險資產配置空間,而由於政府隱性擔保帶來的道德風險,國有銀行在利率下降時期會有更強的承擔風險的意願。

參考文獻(略)


還有問題也可下方評論or私信我——編輯部的王姑娘

收集大家的問題,發文章來給你們解答!

文章——2018-11-24發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