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勝劣汰、末位淘汰、強者生存……對於這套職場的叢林法則,身處房地產這個高工作強度行業的人早就習以爲常,覺得本就應該如此。

甚至非常時期,公司要求全員營銷,規定每週都要介紹一定數量的客戶到案場,完不成任務就扣錢或開除。一些人會有怨言,但更多的人——特別是完成任務留下的人,可能也會隱隱覺得不妥,但更多會認爲這就是優勝劣汰。

然而,萬科董事長鬱亮卻表達了不同的看法:萬科不做高績效組織,末位淘汰,組織效率雖然高,但是不近人情,很脆弱。

有人覺得鬱亮是唱高調——你想要歲月靜好,但現實是大江奔流。組織不高績效,公司怎麼存活,怎麼發展?靠什麼吃飯?

可是,明源君認爲,鬱亮的話也不無道理,對小房企來說,高績效的組織甚至個人英雄主義可能就能夠撐起整個公司,但一旦公司成長到一定的規模,就還需要在高績效和組織韌性之間尋求平衡點,這樣才能既走得快又走得遠。

1

狼性的意思是1+1>2

不是單打獨鬥

而且狼性或許不如人性

狼性,是我們經常聽到的說法,很多房企也以此爲榮。然而,不少房企對狼性的理解要麼有誤要麼在實踐中跑偏了,變成了個人英雄主義。

一、不少狼性,在實踐中跑偏了

受《狼圖騰》《狼道》等書籍的影響,很多人喜歡上了狼,“狼性”一說最早即來源於姜戎的《狼圖騰》。

狼的個頭較小,因此獨狼並不強大,面對羚羊、斑馬、野牛、長頸鹿等體積大它們幾倍,奔跑速度和防禦能力也毫不遜色的獵物,獨狼基本只能眼睜睜地看着,甚至還可能被他們幹掉。

但一羣狼卻可以表現出強大的攻擊力。

狼羣內各成員爲了捕獲獵物可以達成默契,互相配合,協同進攻。狼羣獵食過程中,每隻狼都敏捷地發揮着角色所賦予的最大潛能:有偵查獵情的,有騷擾弱敵的,有窮追猛趕的,有潛伏待攻的,有佯攻退卻的,有衝鋒陷陣的者,有啼嚎助威的,有圍追堵截的,有防守自衛的,有鎖喉斃敵的,有肆意猛撲的,還有有留守待命的……大家分工合作,相互照應,緊密配合,使狼羣整體攻擊力遠遠大於個體攻擊力的總和。

同樣的道理,最優秀的團隊並不是由最優秀的員工組成的,而是由各個成員揚長避短,團結協作組建的。團隊協作能讓每個人都能發揮出最強的力量,並且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結果。這也是狼性精神備受推崇的緣故。

然而,不少地產人都向明源君抱怨:現實中談及狼性,更多的是強調每個人都要成爲一匹頭狼,最後的結果是團隊成員之間只有競爭,極少甚至沒有協作。換句話說,企業培養的並不是一個凝聚力強的團隊而是團伙。

二、牛逼的狼性背後其實是人性

前段時間,有一篇文章《星巴克的祕密:狼性文化不如人性文化》特別火。作者直言極討厭很多企業崇尚的“狼性文化”,因爲“狼性文化”往往會演變成一種“狼狗文化”——

期望員工對待紀律的統一性像狼,但有希望員工對待公司的忠誠度像狗;期望員工對待競爭的進取心像狼,但又希望員工對待客戶的迎合度像狗。一會兒狼性一會兒狗性的,員工不分裂嗎?爲啥就不能讓他們擁有“人性”?

明源君對此深表認同。調研訪談了大量房企之後,明源君發現,其實那些以員工“狼性”自豪且做得好的房企,其實背後更多的是人性。

比如,某百強房企,創業之初,其所處的大環境都相當的粗鄙,供不應求的市場下,大多數同行想的是怎麼把韭菜割到自己籃子裏,沒人在乎客戶體驗。但他們強調以客戶爲中心,即便對難纏的業主,也全心全意解決問題。這麼一來,業主對公司員工充滿敬意,員工除了高收入之外,還有精神上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加之公司對員工的各種人性關懷,大家對公司的認同感非常強。由於大家都不想失去在這個公司工作的機會,平時工作起來自然而然的非常賣力……

2

大房企想尋求穩健和安全

就要犧牲一部分績效

狼性精神,本來是強調團隊的團結、協作等,但過於強調,卻會變味。因此,鬱亮在談話中表示,不會搞不近人情的“末位淘汰”,這比較好理解。

但是,他還表示不再培養超級經理人,卻讓人有點讓人不理解。其實二者是一脈相承的。

一、團隊的兼容和穩定性很重要,全都用最強的效果未必好

略微懂電腦的人都知道,全部都用最好的配件組裝出來的電腦並不一定好用,因爲他們並不一定兼容和穩定;即便兼容性和穩定性尚可,但性價比也不高。

如果說,組織(一個公司)是一臺電腦,那麼員工就是一個個配件。對於達到一定規模的房企來說,適配、兼容和穩定纔是最重要的。很多萬科的員工去路子比較野的公司,往往不太適應;同樣,後者的員工去到萬科,通常也呆不久。但野路子的公司向萬科看齊還是大勢所趨。

所以,萬科不再培養超級經理人,是進一步強化組織的能力,而非像那些路子野公司一樣,崇尚個人英雄主義(這跟公司發展階段有關,也無可厚非)。就像一個球隊,沒有天皇巨星,但同樣能贏得比賽。

當然,人的狀態不像電腦配件那麼穩定,有時好有時壞。直接幹掉,重新換一個狀態更好的上來是一種思路。萬科傾向於巔峯期你就上場踢球,非巔峯期你可以退下來做教練,做啦啦隊,讓狀態好的人上場。這也給了員工一個多元化發展的機會。

去年,由於去槓桿等因素,不少中小房企一片哀嚎,甚至一些規模較大的房企,資金鍊也緊繃,不得不出賣項目或股權紓解困境。這些房企此前普遍十分激進,盲目的追求高目標高績效,最典型的表現是在市場上瘋狂高價挖人,被挖者一開始很開心,因爲薪水很高,但很快發現,目標也超級高,根本完不成,進去沒呆幾個月就被掃地出門了。這對公司原有的員工也會形成巨大壓力,結果就是跟隨老闆多年的員工也紛紛離職。給資本市場的印象非常差。

二、除了當下的業績,大房企還需要爲未來發展儲備好人才

高鐵設計的最高時速可以達到500公里,但是平常一般也就350公里的時速,感覺非常浪費資源。爲啥要浪費?因爲要留有一定的安全冗餘。

組織其實也是一樣的。我們經常看到一個大公司有一些“閒人”。他們乾的活不多,工資卻照拿不誤。他們似乎拉低了公司的績效,其實不然。

首先,大公司要衝刺,但更重要的是穩定性、持續性以及安全性。巴菲特的年複合收益率也就20%左右,很多人在某些年份的收益率比他高得多,但世界上只有他一個股神,因爲他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現實中,小公司經常一個人身兼數職,大公司更多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如果某個員工離職了,需要有其他員工迅速補上。所以某些職位可能4個人就能幹好,但卻招了5個人。大公司從一個項目到下一個項目之間可能隔有一定的時間空隙,你不能因爲下個項目沒開始,就把現有的團隊全部幹掉。

對此,鬱亮有個形象的說法——飛機上一般會有兩套航電系統,以應對小概率高風險事件,一套設備出問題,另一套設備可以馬上替代,以確保最大可能的安全。這種備置不夠追求高績效,是爲了長遠安全。績效是大公司的基礎,但不是全部,不能夠把所有的目標只圍繞着績效來展開。

其次,大房企可能要爲了未來的發展提前儲備人才。某百強房企老總就告訴明源君,2018年,很多房企都在縮招甚至裁人,但是我們公司卻還在大力招聘,因爲我是爲未來提前儲備人才,你不能等機會來了纔去市場上招人,那個時候通常已經晚了。

最後,開拓新業務的人現在可能只賺很少的錢,甚至可能不賺錢,但是他是降低你係統風險的一種選擇。

英國管理大師查爾斯·漢迪在《第二曲線》中指出,如果組織和企業能在第一曲線到達巔峯之前,找到帶領企業二次騰飛的“第二曲線”,並且第二曲線必須在第一曲線達到頂點前開始增長,彌補第二曲線投入初期的資源(金錢、時間和精力)消耗,那麼企業永續增長的願景就能實現。在尋找第二曲線的道路上,成功的管理者必須向死而生,另闢蹊徑……

這就是爲啥很多房企在探索新業務碰了一鼻子灰之後,即便收縮了規模,但依然繼續堅持探索的緣故。用鬱亮的話說,就是“轉型並非易事,儘管房地產行業還不錯,但是不代表我們未來還能靠吃這口飯活下去,所以我們必須要做新業務。讓賺大錢的人去賺小錢,難度太大。”

某近幾年飛速發展的黑馬房企,直接在集團層面引入大量頂尖人才,這些人會下放到項目上鍛鍊一段時間,但他們不是爲了做開發業務的,而是集團爲做商業、產業地產、長租公寓等新業態儲備的人才。

該公司人力總給明源君算了一筆賬,養這些人用不了多少錢,但是一旦機會窗口打開,我們兵強馬壯,立刻就能衝過去抓住機會,相比之下,現在培養人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計。

3

小房企必須高績效

否則只會越做越小

當然,對於小房企來說,則必須是要追求高績效的。

第一,絕大部分小房企的業態普遍比較單一,基本就是做住宅開發(也有十幾年堅持幹寫字樓的等等),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生存下去、賺到錢,在行業集中度快速提高的當下,如果你速度不夠快,跟別人差距就會越拉越大。

現實中,一些中小房企爲了提高速度,還不免玩野路子。

一小開發商老總說得最直白:我也理解,生活在大城市裏的年輕人壓力山大,他們不只是想要那點工資,還想要豐厚的獎金甚至股權,我們公司小,不能像碧桂園、恆大、萬科等巨頭一樣,能在工資之外給員工提供附加值,比如品牌溢價(指從這些公司跳槽出去獲得高薪),如果慢慢發展,大家每年的薪水慢慢漲人家就不跟你玩了,繼續要追求高績效,飛速發展,給到大家高待遇。

第二,小房企項目少,老闆開個車很快就能把項目巡查一遍,決策特別扁平。如果這樣績效還高不起來,那真是沒得救了。

第三,由於公司規模小,船小好調頭。他不需要提前儲備人才,或者尋求轉型等等。明源君就碰到不少小房企的老闆,手上就幾塊地,他們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多招點人自己把項目幹完,另外一種是跟碧桂園、綠城等合作開發。不少人選擇後者,這樣比較省事。對現有的員工來說,無形中也提高了績效。(作者:明源地產研究院 凌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