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一階段主要由德國和奧匈帝國左右出擊攻擊俄羅斯以及法國,雖然在西線戰爭初期德國一度臨近巴黎,但是在英國遠徵軍到達之後德國在法國的進攻明顯陷入了僵持階段,而在東線的德軍面對可以暴兵的俄羅斯而言也相當不樂觀,對於協約國而言這種消耗可以起到拖到美國加入戰爭的作用。

圖為索姆河戰役

然而對於同盟國而言,這種消耗作戰無疑是非常致命的。首先,從同盟國的名單就來看,德國和義大利以及奧匈帝國看似是一個固若金湯的鐵三角,然而義大利向協約國的倒戈卻使得這個鐵三角出現了極大的漏洞,這使得已經兩線作戰且兵力捉襟見肘的德軍不得不分兵去對峙義大利。

圖為凡爾登會戰

並且,德國海軍雖然是世界第二理論上可以維持德國的海外物資供應,但是一支絕對世界第一的海軍堵在門口,使得德國已經失去了和殖民地的聯繫,在這種坐喫山空的情況下德軍不得不用鐵路在東西兩線進行閃擊作戰來在一面打開局勢,協約國也在不停的利用德軍防守的漏洞不停的發動戰爭並且使德國放棄戰爭。

圖為美國的第九戰列艦中隊到達斯卡帕灣

但是兵力無法佔的絕對優勢德國在戰爭末期處於守勢,雖然沙俄十月革命的發生並退出一戰這一事件的發生再次給了德國獲勝的希望,但是取代沙俄的是再次來到英國本土的美國海軍戰列艦編隊以及登上歐陸的美國軍隊,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況下,德國已經很難進行消耗作戰,以致於德國只能選擇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