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22168353.jpg  

中岛哲也 ╳ 松隆子 ╳ 中学生37人

 

 

 

毕业前夕‧师生忏情录 

 

 蛰伏24个月 - 中岛哲也大银幕新作

  每两年产出一部片的鬼才导演中岛哲也,执导功力独树一格,从《下妻物语》到06年金马闭幕片《令人讨厌的松子的一生》,华丽却带苍凉的叙事能力已是有口皆碑。《告白》听来像一部让人泪眼涟涟的日本纯爱电影,实则指涉一桩未成年杀人案,以及后续的女教师血刃复仇,改编自同名畅销推理小说,杀人凶手与复仇者的轮番「告白」是电影重点所在,木村拓哉永远的萤幕女友松隆子,饰演冷酷的中学教师,发现校园泳池里飘浮著的,是她年仅4岁的女儿,结业式她向全班进行「告白」,宣告女儿是被班上两个13岁学生杀害,随即辞职,展开炫风式的复仇计划。

  中岛哲也本次出手创下30亿日圆票房,明年还将代表日本角逐第8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大奖,电影宣传素材上的一片娇艳桃红,倒不免令人联想到两性小情色;中学生笑容满面排排站的毕业照,只有女教师平板的脸不带一丝情绪…反差」就是中岛式的语言,有一些讽刺也有一些心疼,他对电影的看法是:「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只不过就是人生。」

罗生门式多线叙事 – 真相愈辩愈明?

  影充斥大量未成年犯罪血腥镜头、校园霸凌、女教师复仇杀人,内容颇具争议,灰蒙蒙的中学教室具有《大逃杀》般的基调;女教师与学生之间对立的复仇关系,又似小说《肃清之门》般的耸动,而出人意表的结局,又好像《嫌疑犯X的献身》般的急转直下,《告白》从每个角色的主观视角出发,各自对著镜头前的观众「告白」,邀请我们心手相连,一起介入这桩母亲的复仇。

 

  无论原著或改编电影,《告白》其实更神似《罗生门》的叙事脉络,通过各角色对于谋杀事件的不同观点与描述,表现出人性之自私与不可信,讽刺而露骨地抛出一种极不和谐的师生甚至人际关系,正片以黑灰色调为基础,表现出肃穆、压抑而又凄凉的氛围。

  一具4岁女童的尸体、37个13岁中学生、誓言复仇的女教师、极端包庇儿子的疯狂母亲,当「告白」就要直切核心之际,我们才发现谎言不过是一副疲软的躯壳,划破了,泄了气,真相也从来不在里面,剩下的只是一张悲凄可笑的谎。

 

人性与公义的两难 - 复仇的正当性?

p758149544.jpg   

  废除死刑的争议不曾间断,社会对杀人罪仍严守刑责界线,而未成年犯罪在法律体系里仿佛是被宽容的一群。在严谨的日本社会结构下,女教师抛弃礼教束缚,不向警方报案,采取私人报复,让学生喝下掺入HIV病毒的牛奶,母爱是一种力量,复仇本身更是一种强大而可怕的力量,当母亲毫无保留的爱面临崩溃之后,只剩血债血还,《即刻救援》、《重案对决》是好莱坞标准示范:孩子被杀,父母直接迎战凶手,以暴制暴,比凶手更凶狠,逞了复仇之快,但始终是玉石俱焚的危险自杀攻击。

  青春不光只有热血少年与纯洁少女,叛逆、迷惘、邪恶、疯狂,同样隐然附生在青春之上,人们对青春有著太多过誉的描述,使他们能披著未成年的洁白外衣,却比大人有更阴暗恐怖的内心,每一个人的告白彰显了其内心的负面与脆弱,至于正义与伦理,人人说的都只不过是片面之词。

 ★日文潮语教室

质问:冈田将生在《告白》里饰演KY过头的热血白目教师,但「KY」是什么意思呢?

正解:在不对的场合,跟不对的人说不对的话、做不该做的事,就是货真价实的

「空気読めない(Kuuki Yomenai)」,所以热爱使用简称潮语的日本人,直接撷取罗马拼音Kuuki &Yomenai的字头,就成了「KY」,来表示人家觉得你状况外,不懂察言观色,甚至到了白目的地步。


*本文刊登于绝色奇幻报2010年10月十二版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