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梦想和现实的平衡,在TUM的夕阳下,似乎是找到答案了。

 

下班后和Philip去MVG Station(交通中心)办交通月票、试银行提存款,

想要在德国生活,英文还真是很不够用。

MVG里面没人会讲英文、银行寄来的开户通知也全都是德文,尤其德国人的「行政缛节」又多又烦,

光开个户头,我就收到5封不同的通知信,ATM密码、网路密码、转款密码巴拉拉,

为了「安全因素」,这五封都还是分批寄到,一等等了一两个礼拜,然后tax number(类似德国身分证号码)到现在还没寄到...

连要填写的资料也全都是德文格式,没一个通德文的人帮忙做翻译,在德国跑行政根本寸步难行。

 

明明只是一张月票,还要工作合约、ZAV、学生证明、义务实习证明(虽然是假的但可以省比较多)巴拉拉一大堆,

拿著好不容易弄到的学生月票,还发现这一大堆文件只是换到两组「号码」,

让我可以每个月去机器买「真的」月票,而且一次只能买一个月份,月中买也一样是到月尾,哭笑不得,

总之两个礼拜过后,我搞了半天也还是没弄到一张月票,

但也算差不多把该开的户头、该弄得交通、该办的签证给全都了结了(洒小花)>///<

 

「I know there is a cafe which can see the whole Munich, do you want to go?」

能够看到慕尼黑夜景跟全景的地方?!哇哇哇真的超幸运的,最喜欢私房景点了!

  

结果走走走,Philip竟然带著我走进了他自己的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TUM)的系馆?

满头雾水兼莫名其妙,但第一次踏进别人系馆感觉又超级兴奋,

尤其TUM又是德国极优秀的大学,没机会进来读书,有幸能到此一游一下也不错啰!

《延伸阅读》慕尼黑工业大学 

 

位在五楼的咖啡厅刚好是四周的制高点,

BMW博物馆、奥林匹克高塔、西门子总部都伸手可及,

连感觉好遥远的玛丽雅广场,现在看起来倒像个巨大的乐哥积木,

夕阳斜照,金色的阳光洒满整个城市,咖啡馆也像铺上了金色的地毯。

 

温暖的一杯可可只要3欧元,

不过德国的菜单就是这么可爱,

不只点「啤酒」,还要点「哪种啤酒」;点个「热可可」,还要点「哪种巧克力」(摊手)

 

和Philip是在两三天前的AIESEC Meeting上认识的,

本来觉得AIESEC就只是个提供工作机会的人力银行,

但来到德国后倒因为这组织多了很多机会认识世界各地的朋友,也挺不赖。

 

公司里的德国人都很不像德国人,在Philip身上,总算是体会所谓「德国人」的气质,严谨、拘谨、不多话,

但他的不多话又不是那种不想理人的感觉,至少话题都会被很友善的延续,

也会很热心的带你去参观学校图书馆、逛系馆,甚至会说服你一起偷闯已经锁上的大礼堂(?!)

我把它称之为德国式「很冷静的热情」。

 

我老搞不懂德国的教育体制,他们在国中时有三种教育方向的选择(当然是老师和家长在选啦),

只有文法高中(Gymnasium)才有机会进入大学的高等教育。

「But it's not fair. Most of German will study the Gymnasium.」他说,

因为父母如果没有能力在课业上帮助他的小孩,小孩的学业成绩就不会太好,

所以在有些主干学校(Hauptschule)的班级甚至一个德国小孩都没有。

 

我意外的倒不是主干学校里没有德国小孩的现象,而是他跟德国很认真的觉得这是个问题,

甚至开始著手改变教育体制,像是把原本的13学年改成12学年(虽然没几年又改回来了哈)。

这就像台湾的多元入学问题,总是有些孩子因为家里没办法负担才艺开支,而少了很多经历,

但...我们还是让多元入学法案通过了。

 

总之约莫是教育体制、他的一年Gap Year,所以即使我们同年,他还有一年半的大学要念。

 

Have u already done your gap year?」他这一问真是太惊喜了,

在台湾只会被满脸疑惑的问「停一年?」,原来德国真的有Gap Year的不成文传统。

德国人是我心目中数一数二爱旅行的人种,不仅是自己在世界各地不断遇上德国人,

更是因为来到这里后,和人们谈起Holiday、滑雪、野餐跟烤肉,大家的眼神都会马上一亮,

谈起另一个国家,人们的反应也不是台湾的那种「我也想去」,而是「我也在计划去」,

小孩用各种方式出国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像Philip在高中毕业时就去加拿大打工旅行了一年,他自己的弟弟,才13岁就要去北京交换了。

 

对于世界的追求,在台湾和德国有不一样的感觉,

又像是老板之前说:「I don't know what's Asia company will think. However, I can sure that in Europe, companies will want to have more opprotunities to hire international interns. 」

台湾的新创公司会想要收一个外国实习生吗?

  

「如果你们是想来听个吉普赛女孩的流浪故事,那很遗憾我不是。」

在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图书馆中,想到自己在离开台湾的前几天,在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分享会上,我说。

也不是没憧憬过吉普赛人的洒脱不羁,我也曾向往他们眼里的坚强和沧桑,带著神秘的浪漫,

但比起漂泊四方的吉普赛人,德国人更贴近我理想中的旅行民族。 

 

同样都在探索世界,但德国人的探索带著更多享受、猎奇的心态,

但吉普赛人有种漫无目的的彷徨。

 

「I would like to live in other country for several years.」Philip说,

「你也是?干嘛不喜欢自己的国家?」

「No, I will come back. I don't want to leave forever. I just want to do it when I am young.」

Leave for several years.

其实只是一句话,我却突然找到了答案。

 

每次离开都有些苛责自己的心态,想著我这么爱这里,那为什么还要飞,

但我也憧憬外头的世界呀,想看清楚世界的样貌和自己的位置,

我无法欺骗自己说,如果有机会拥有旅居他乡的机会,我会不屑一顾的放掉。

 

而日子就卡在思考舍得或舍不得之间,被焦虑跟疑惑捆绑。

 

但为什么不像Phillip这样坦荡的说出自己的选择,听从心里的声音,

坦坦荡荡地承认自己还是对世界有太大的好奇、太想追求、太想享受。

像德国人一样,要醉就醉得彻底,要享受生活就享受到淋漓尽致,

关于人生的下一步,So What?就单纯地听从每一个当下心里的选择

 

没什么好苛责自己的,离开半年不代表离开五年,离开五年也不代表十年二十年都不再回去。

 

唯一害怕的是...没机会回去了,

当职场、学业与同年龄的人越差越远,当你回去后人们都已开始职场、硕士毕业,但你却仍然一无所有。

只是,真的一无所有吗?

「Of course I know, if I go back, I can get a good job. But I just don't want now.」

这一年,真的一无所有吗?还是赌到了一个不会输的经历呢?

如果是后者的话,为什么要怕呢?

 

从决定休学的那一刻起,你就已经决定了要走一条不一样的路了,

既然如此,又为何要害怕回去感不上大家的脚步呢?不同的路,早已不能够比较。

Felipe争取到了正职,申请著德国的硕士,这也是一条路。

 

以前只有考试,不知道人生的选择原来有这么多,

面对这么多条路,越来越没有人在乎你究竟在哪条路上跑到前端,

重点是,你心里真正想要的是甚么?这条路通往的是你真正想要的未来和生活吗?

 

---------------

【实习时间 2014.03.22 - 2014.10】

Munich Time 2014.04.09

 

我在Munich,德国生活第16天

 

---------------

午餐(中国餐厅):5.9 

热可可:3欧元

 

 

******* Hi, 我是孙MM, 爱吃爱喝爱旅行 **********

 

【部落格 - C'est la "Me"】http://m08142001.pixnet.net/blo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