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城》是劉禹錫懷古組詩《金陵五題》的第一首。《金陵五題》這組詩,深得劉禹錫的好友白居易的讚賞,白居易讀後,曾「掉頭苦吟,嘆賞良久」,並特別贊《石頭城》,說:「我知後之詩人不復措辭矣。」

石頭城

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石頭城,的今南京市西清涼山上,三國時孫吳就石壁築城戍守,稱石頭城。石頭城曾為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都城,至唐廢棄。今為南京市。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故國:即舊都。石頭城在六朝時代一直是國都。周遭,環繞。

羣山依然環繞著舊時的古都,潮水依舊拍打著這寂寞的空城。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淮水:指秦淮河。舊時:指漢魏六朝之時。女牆:建在城牆頂部內外沿上的薄型擋牆。其與大城相比,極為卑小,故稱女牆。

秦淮河東邊那曾經照耀過六朝的明月,深夜裡,依然從這已經寂寞空城的女牆上照過來。

劉禹錫的這首《石頭城》,並沒有描述某個歷史事件,也沒有感慨某個具體的歷史人物,而營造了一個空靜的意境,在這個空靜的意境中,蘊含著深沉的感慨。

羣山,江潮,明月,這些都是永恆的存在,而故國,空城,女牆,則是歷史的變遷,在歷史的洪流中,富貴風流,轉眼成空,惟有山河依舊,明月長照。全詩無一字言興亡,而興亡之感溢於言表。

無怪乎白居易要說,此詩令後世詩人無復措詞!

答者:謝小樓


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 夜深還過女牆來。

石頭城,原是金陵,三國時孫權改名為石頭城,並在此修築宮殿。經過六代的豪華與奢侈,到了作者劉禹錫的年代,這座城已成為一座「空城」。

詩人站在江水邊,聽著潮水拍打著城牆和冷冰冰的石壁,悲涼之情油然而生。江水拍岸問古城,哪裡是回聲?

詩人不禁悵然舉頭,只見一輪明月從東邊升起,爬上了「女牆」(城牆上呈凹凸形的小牆)。星星還是那麼多星星;月亮也還是那個月亮。

到此為止,全詩戛然而止。但是詩人留下的「江水拍岸」的回聲卻依然震耳欲: 詩人引古惜興亡,借古喻今。

詩人所處的中唐,朝廷昏暗、權貴荒淫、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危機四伏。到了「石頭城」,眼前彷彿又出現了六朝古都盛極而衰的景象,憂國憂民之情,躍然紙上。

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是「慢慢的想,慢慢的品」。這首詩沒有出現一個有關典故,只用了「故國」「空城」「舊時月」三個詞,讓讀者去感悟,去體會,真可謂發人深省。


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石頭山長江潮,秦淮水空城號,舊時月逾女牆,連唱《後庭花》的商女都沒了。

從殘月到明月,從明月再到殘月,等不來了,長江已轉道去了別處,繁華也碾作塵泥,那險要重地兵家必爭、那盛景繁華歌舞昇平,卻唯有空蕩蕩的回聲,自認前朝。

劉禹錫此詩,讓我想起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意象聚合,故事推演,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而劉禹錫《石頭城》,連斷腸人都不登場,而讓動態的月照進女牆,那種不堪言說的味道,將前面幾處靜物石頭、空城等打回基本形態!

難道不正如今猶在的長城,卻見不到當年的秦始皇一樣嗎?


我在地鐵上。簡單的說一下。

中國古典詩歌之所以能長期得到今人青睞,是因為古典詩歌飽含了現代詩所沒有的意象。石頭城,簡單的三個字的題目就有無盡的風味在裡面。這是現代詩無法做到的。

因為這種意象的存在,所以詩人在寫詩時不用具體描寫,幾個浸透了典故的詞語就讓讀者回味無窮了。何謂故國?什麼又是淮河?空城又是何等景象?這是屬於我們的文化密碼。

其實看到這首,一下子會想到「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兩句好是好,但「王謝」太明顯了,這是典故。我以為最好的詩歌是不需要典故的。如詩經,如離騷。


欣賞閱讀古詩主要從景,情,意三方面領會,玩味。景,作者用字句勾勒出圖畫,使你得到一種如身臨其境美的享受。情,即作者在寫景同時詩中會散發宣洩出一種獨有的人性取向和態度。意,也稱詩意,寫詩人最高追逐目標之一。淺詩,一讀即可知意,好詩再三誦讀,方解其中天地。有些高詩,至今專家難解其意,如,李商隱的七律無題,張繼夜洎楓橋詩後二句,仁人見仁,智者見智,解釋眾多,大概只有作者才能解答。這胡言幾句,僅個人感知,與喜詩詞讀者共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