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肉粽」儀式

說到肉粽,野叟首先想起,早期還沒有便利商店的年代,有不少辛苦賣東西的小販,靠著挑擔或是騎腳踏車沿街叫賣,而其中一種讓人回味的,就是賣肉粽。一邊騎著腳踏車,一邊喊著:「燒肉粽」,後方坐墊放著好幾串熱呼呼的肉粽,在寒冷的黃昏,販售著暖暖的美食。

1949年張邱東松先生寫了一首「燒肉粽」歌曲,後來由郭金發先生唱紅,歌詞寫道:「自悲自嘆歹命人,父母本來真惋痛,乎我讀冊幾落冬,出業頭路無半項,……環境迫阮賣肉粽,燒肉粽,燒肉粽,賣燒肉粽。」寫出了許多小販的辛酸。而不少考生參加大型考試,家長也會準備粽子,取諧音有包「中」的吉利意思。

 

呃……,肉粽的懷念到此。

這裡指的民俗儀式「送肉粽」,可能會讓你減少不少食慾。

  唐伯虎2.JPG  

「送肉粽」儀式並不是真的送肉粽,而是送(趕)上吊的亡魂和煞氣離開。因為上吊自殺和粽子被繩子吊住的模樣相似,為了避免對死者不敬,所以才用這個隱喻。

根據民間說法,上吊的死者違反了自身的命數,並且帶著怨恨死去,所以必須找到替身才能投胎轉世,否則在生死簿的壽命終止前都必須重複上吊的痛苦。

民間有所謂「脫索」的儀式,在上吊處繫上草人或是紙人,經由特定儀式解除替身的繩索,來解開亡者的痛苦。另外也有一說,要放下上吊的死者時,須將繩子上的繩結解開,讓死者擺脫繩子的束縛。

   朱莉婭的眼睛.JPG  

「送肉粽」為中臺灣彰化縣沿海鹿港、福興、和美、伸港、線西等鄉鎮的喪葬習俗,而以鹿港最重視,又名送煞或喫麵線。

鹿港等沿海一帶民間的說法認為上吊的死者怨氣最重,會一直尋找替身,來讓自己的解脫。因此為了居民的平安,當地的廟宇會聯合舉辦法會,從屍體發現處臨近廟宇開始,規劃一條路線,將死者煞氣(以其所用繩索作為代表)送到海邊燒掉。

廟宇會事先通知當地居民「送肉粽」的路線及時間,壇方人員會聚集在目的宅前,並在各路口前會設置「前有法事,禁止通行」的路障,並擺桌祭拜。晚上各家緊閉門窗,儘量避免外出,並在門窗上張貼符咒,以免亡靈被逐而跑進住屋。

如果不得已相遇,可以側身面迴避,心中默念彌陀、地藏等佛號,不要直視。若是已經直接相遇,一定要跟著隊伍走完全程,表示送死者一程,回家前,再去廟宇求取香火護身即可,最好再用「淨符」化於水中潔身。

2011年 09月新聞就曾經報導過彰化市「送肉粽」儀式。

依照宗教說法,自殺除了自身無法解脫,還會讓親人傷心。如果有想不開的念頭,不妨出外走走,找朋友聊天或尋求專業機關的幫助!!!

(資料整理自網路;來源典故取自維基百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