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革命導師——毛澤東,是繼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之後最傑出的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英雄。在毛澤東誕辰110周年即將到來的時刻,我們重新學習毛澤東的著作,探討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將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通過對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學習和研究,我們認為,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可以歸納為八個方面:   1 把哲學對象弄清晰了,明確提出「哲學就是認識論」的觀點。  以往的哲學教科書在回答「什麼是哲學」這個問題時,經常是這樣解釋的: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哲學是智慧學、哲學是科學的方法論、哲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結晶等等一些定義。哲學教材的內容具體包括: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邏輯學等等。   這些哲學定義和內容顯然都從不同的側面表達出哲學的對象.由於哲學對象上存在眾多定義,所以哲學初學者很長時間都弄不清楚哲學到底是怎樣一門科學.對此,毛澤東通過對哲學理論的研究,在吸收了列寧對哲學對象的研究之後,明確提出:哲學就是認識論,別的沒有.   哲學和數學,這兩門科學是人類具有的一般科學。它們二者的對立性表現在:數學是從量的關係方面研究和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哲學是從質的關係方面研究和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它們二者的同一性表現在,都是人類具有的抽象程度最高的科學,即都上升到一般科學的高度。其他的科學如物理學、天文學、政治學、經濟學、系統學、信息學等等,它們在抽象程度上都比數學和哲學要低一個檔次,因此屬於具體科學範疇。   從本質上講,哲學就是認識論。各種不同的認識論都包含在哲學這門科學中,依據主觀和客觀之間的關係,人們將堅持客觀第一性的觀點稱作唯物論,將堅持主觀第一性的觀點稱作唯心論。依據人們對客觀事物能否認識以及認識的程度,又區分為可知論與不可知論兩大派別。在不可知論中,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徹底的不可知論,即人們對於客觀存在的對象是不能把握的;一種是不徹底的不可知論,這種觀點認為,人們只能認識客觀存在的現象,不可能把握它們的本質。這樣說來,不可知論本質上屬於唯心主義中的一個分支,它隸屬於唯心主義派別。  從具體上講,哲學就是對萬事萬物的思考。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過程,從感覺經驗開始,到使用概念把握本質、把握本質間的聯繫,揭示客觀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等等,這些都是哲學探討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上說,哲學的終極目標是把握真理。   至於原來人們熟知的那些定義,如世界觀、方法論、智慧學等等,共同的缺陷是不準確,有片面性。只有毛澤東提出的認識論,才是準確地把握住了哲學的對象。可見,這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出的重大貢獻。   2 揭示了人類認識的全過程,撰寫出比較完整的認識論——《實踐論》。   認識從實踐開始,認識是人類具有的特性。從人類這個主體出發,將認識的全過程揭示出來,這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出的又一貢獻。以往哲學總是從主體和客體的關係出發,圍繞「存在是什麼」這個問題進行爭論。於是分為物質第一性和精神第一性兩大派別。   實際上,主體和客體的關係屬於認識論中現象層次的表現,它的本質則反映出主觀和客觀即理論和實踐的關係。因為實踐是人類的基本活動,它是連接主體和客體之間的橋樑。沒有實踐這個中間環節,主體和客體之間就會處於分離狀態。在主體和客體處於分離狀態時,人類就不會有各種認識產生出來。所以,毛澤東把實踐,即人類活動提到了哲學中的首要位置,這是對哲學的基礎環節正確把握住的表現。實踐、只有實踐,才能把主體和客體之間連接起來,才能形成正確的認識。在《毛澤東文集》第八卷中,他還發表了這樣的看法:   人對事物的認識,總要經過多少次反覆,要有一個積累的過程。要積累大量的感性材料,才會引起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在同斯諾談話中毛澤東說道:「……其實,《矛盾論》不如《實踐論》那篇文章好。《實踐論》是講認識過程,說明人的認識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又向什麼地方去。」P406《毛澤東文集》第八卷   從物質論到實踐論,表面上看好像是很不起眼的變化,但是它卻將人的主體作用突出出來了。認識和人的實踐活動緊密相關,只強調主體和客體的關係,將實踐這個重要的環節拋開,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因為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離開了實踐,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係就無法正確地把握。實踐和理論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把實踐的作用提到第一位的高度,這是對唯物辯證法的基礎環節進行的準確概括,因為哲學屬於人類特有的科學,強調實踐的作用,就是強調人作為主體的能動作用。   對於人類認識的全過程,毛澤東在《實踐論》中做了這樣的總結:   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的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複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P31《毛主席的五篇哲學著作》   這是多麼精闢和完整的論述啊!它既通俗易懂又反映了認識的全過程。這就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   3 對辯證法的基本規律進行了展開論述,撰寫出《矛盾論》。   列寧在1914年讀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時寫到: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確定為關於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可是這需要說明和發揮。P240列寧《哲學筆記》 1915年列寧對辯證法進行了說明和發揮,寫下了著名的《談談辯證法問題》。   毛澤東正是在研讀了列寧的有關論述之後,以列寧對辯證法的認識為基礎,緊緊圍繞對立統一規律對辯證法進行了展開論述。   究竟應該以那個範疇作為起點進行展開論述呢?對此,毛澤東非常準確地選擇了現實中最普遍、最常見的「矛盾」這個範疇。   什麼是矛盾呢?毛澤東解釋說:   沒有什麼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P46《毛主席的五篇哲學著作》矛盾即是運動,即是事物,即是過程,也即是思想。P74《毛主席的五篇哲學著作》   由此看來,世界就是矛盾,矛盾的本質就是對立統一。這樣一來,毛澤東圍繞矛盾範疇將對立統一規律闡述得更加深刻了。由於矛盾這個範疇很好理解,在論述中毛澤東又列舉了大量的實例,其中還有很多地方是對我國革命戰爭過程的分析,因此《矛盾論》不但通俗易懂,而且針對性很強。在《矛盾論》一開始,毛澤東就將列寧提出的結論闡述出來:   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列寧說:「就本來的意義講,辯證法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列寧常稱這個法則為辯證法的本質,又稱之為辯證法的核心。P34《毛主席的五篇哲學著作》   接下來,《矛盾論》具體論述的題目分別是:  一 兩種宇宙觀  二 矛盾的普遍性  三 矛盾的特殊性  四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五 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  六 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七 結論  當然,對於一篇論述辯證法基本規律的通俗讀物,它不可能將對立統一規律具有的方方面面的內容全都包含在其中,但是,緊緊圍繞矛盾這個基本範疇進行論述,無疑是抓住了對立統一規律的實質。因為矛盾是推動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   4 在辯證法基本範疇上實現了質的飛躍:從抽象的「對立面」、「有無」論前進到「矛盾」論。   人類早期對於辯證法的論述,由於東西方在文化觀念上存在的差距,使用的基本範疇是根本不同的。中國哲學強調陰陽平衡,注重同一性。因此,提出了陰陽五行說、陰陽八卦說等。當然,老子也曾明確提出了「無」的觀念。西方在基本範疇上則強調對立,所以使用了「對立面」的概念。近代哲學的發展,使辯證邏輯形成了一個嚴密的體系。這種嚴密體系集中表現在黑格爾的《邏輯學》中。在這部重要的學術著作中黑格爾完成了論述方式上的重大革命,它遵循著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辯證邏輯原則,對辯證思維方法進行了展開論述。其中構成《邏輯學》起點範疇的,則是著名的「有無」論。馬克思恩格斯雖然在德國古典哲學的基礎上創建了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但是,他們沒有撰寫出比較系統的學術著作,基本上是以論戰形式將他們提出的理論觀點表述出來的。列寧對辯證法則進行了比較系統的論述,撰寫出《談談辯證法》問題。在這篇文章中列寧繼續沿用了古代的「對立面」範疇作為論述的起點。   毛澤東出於論證對立統一規律的需要,第一次將辯證法的基本範疇確定為「矛盾」,以「矛盾」為起點範疇進行科學的論述。我們知道,在眾多的哲學範疇中間只有「矛盾」這個範疇才真正符合辯證法的原則:實現了抽象和具體的統一,主觀和客觀的統一。「矛盾」範疇將這兩個統一集中於一身,因此毛澤東在辯證法的起點範疇上實現了革命。  矛盾,從它的直觀意義上講,指的是客觀存在的兩種兵器,因此這個範疇具有客觀性。同時,矛盾作為哲學的基本範疇,又沒有停留在直觀的兩種兵器上,而是作為哲學上表示對立統一關係的一個概念。於是「矛盾」這個範疇使辯證法在基本範疇的屬性上不僅回歸到客觀上,而且還體現了具體和抽象的統一。這是辯證法在基本範疇上出現的質變,它使辯證法的基本範疇實現了終結。只有「矛盾」這個範疇準確地把握了對立統一關係。因此,自從「矛盾」這個範疇被毛澤東確定為辯證法的基本範疇之後,我們認為今後辯證法的發展在基本範疇上就不會出現質的變化了。   對於一門科學來說,基本範疇的確立將標誌著它的成熟。科學體系的建立,首先就要確定基本範疇。因為它是這門科學進行展開論述的基礎。當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範疇確定下來之後,就為創建科學體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唯物辯證法作為科學的認識論,它的體系具有什麼特點呢?我們認為,它是一個封閉的過程和一個開放的系統相結合的產物。在這裡,封閉的過程表現在認識的來源與認識的發展變化過程中。這部分的科學體系今後將由更加完善的《實踐論》構成。也就是說,以毛澤東撰寫的《實踐論》為基礎進行補充和完善,從而使它跟上當代哲學發展的潮流,變得更加科學化。概括說來,需要補充到《實踐論》中的主要內容包括兩個方面:   一、對於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這兩個階段,毛澤東在《實踐論》中已經論述清楚了,需要補充的重要觀點是,列寧提出的「人的思想由現象到本質,由所謂初級的本質到二級的本質,這樣不斷地加深下去,以至於無窮」。(列寧《哲學筆記》P278)   列寧提出的這個觀點在認識論中非常重要,它強調了理性認識內部具有的層次性。換句話說,理性認識也是「一分為二」的,有初級本質和二級本質的差別。只有把本質內部存在的兩個層次的思想添加進去,從而形成具體存在和本質存在的概念,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認識論。   二、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思想。這是毛澤東後來形成的經典論述,也應該補充到《實踐論》中。將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思想補充進去之後,認識論中的辯證關係就會更加充分地體現出來。   認識過程是一個封閉的圓圈,這種觀點來自於黑格爾的《邏輯學》。目前已經被科學的發展所證實,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都是圓圈式的。所以,從存在角度敘述認識規律這部分內容將形成一個封閉的圓圈。   從發展變化角度敘述辯證法的規律和範疇,這部分內容屬於開放的系統。辯證法的基本規律是「一分為二」。辯證法的範疇是基本規律的具體體現,它存在著抽象程度上的差別。作為辯證法的基本範疇,它屬於抽象範疇之列,辯證法的具體範疇則是基本範疇的展開形式。哲學上的具體範疇具有豐富多樣性,因此,這部分內容就會形成一個不斷向外擴張的開放系統,這是發展變化部分具有的特點。封閉的過程和開放的系統,它們二者之間本身就是對立統一的關係,由此構成了唯物辯證法的學說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只有「矛盾」這個範疇才能將它們二者統一起來。人們認識事物,就是認識矛盾。事物的發展變化,起因也在於內部的矛盾。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導致了事物的發展變化。由此可見,將「矛盾」作為唯物辯證法中的起點範疇,這是再恰當不過的。而首先將「矛盾」作為辯證法基本範疇的,就是我們的導師毛澤東。可見,毛澤東在辯證法的起點範疇上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5 充實了量變質變規律,提出複雜過程中的部分質變以及發展具有的階段性問題。   1959年毛澤東在讀蘇聯編寫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明確提出:   量變和質變是對立的統一。量變中有部分的質變,不能說量變的時候沒有質變;質變是通過量變完成的,不能說質變中沒有量變。質變是飛躍,在這個時候,舊的量變中斷了,讓位於新的量變。在新的量變中,又有新的部分質變。   在一個長過程中,在進入最後的質變以前,一定經過不斷的量變和許多的部分質變。這裡有個主觀能動性的問題。如果我們在工作中,不促進大量的量變,不促進許多的部分質變,最後的質變就不能來到。   關於事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部分質變和發展過程具有階段性,它們二者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其中作為部分質變在外部的表現形式就是階段性,而階段性出現的根源就在於事物內部有部分質變的產生。   部分質變的思想是毛澤東明確提出的,這也是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出的重大貢獻。   在唯物辯證法看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因此,現實中既有簡單事物,也有複雜事物。這裡存在著簡單與複雜的對立統一關係。簡單事物內部只包含一對矛盾,因此,它的變化具有單一性,就是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這裡並不存在部分質變的問題。   量變的特點是漸進性的變化,質變的特點是飛躍性的變化。   複雜事物大多由兩對或兩對以上矛盾構成。在複雜事物中,諸矛盾之間總會存在主次之分,當主要矛盾沒有發生質變的情況下,次要矛盾起了質變,就會使事物呈現出階段性。這種由次要矛盾出現的質變引起的事物變化,我們稱作部分質變。由此可見,部分質變的含義指的是,主要矛盾沒有改變的情況下次要矛盾發生的質變。   對於次要矛盾發生的質變,從事物外部分析時人們就會得到部分質變的結論,然而只要一進入次要矛盾的內部進行分析時,就會看到它依然遵循量變質變規律。   這樣說來,部分質變是從矛盾外部聯繫中把握的一種變化形式,或者說,是從表現形式上把握的矛盾變化。對於矛盾內部的變化來說,本身並不存在部分質變問題。部分質變只是一種表現形式,它不是問題的本質。作為本質來講,它只有一個,即始終遵循由量變到質變的規律。   量變質變這一規律在表現形式有兩種:直接表現形式,從量變轉化為質變。間接表現形式,通過部分質變完成全部質變過程。表現形式儘管不同,但是它們的本質卻只有一個,那就是從量到質或從質到量的轉化。   毛澤東將事物發展變化具有的兩種形式都把握住了,因此使量變質變規律變得更加完善了,既抓住了本質,又把握了形式。   6 將辯證法的規律統一在同一發展過程中的嘗試,明確提出了肯定否定規律。    對於辯證法的發展規律,通常人們習慣上用否定之否定的發展來概括。由於否定之否定規律發生在前後相聯在一起的兩個過程中,根據辯證法從事物內部分析問題的原則,毛澤東主張將否定之否定規律用肯定否定規律取而代之。這樣就可以使辯證法的三大規律都統一在同一個發展過程內部了。對於人們原來使用的否定之否定規律,毛澤東主張用兩個肯定否定規律來代替。對於毛澤東提出的這種主張,我們認為應該採取「一分為二」的態度。   首先應該肯定,毛澤東主張從同一個發展過程內部提出辯證法的規律,把握辯證法的規律,這種觀點的出發點是正確的。因此,他主張採用肯定否定規律來說明事物的發展過程,這種觀點必須加以肯定。這樣一來,辯證法的發展規律將更名為肯定否定規律。   我們只能將否定之否定規律放在發展過程的表現形式上。它將作為發展規律中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而肯定否定規律則是發展規律中的本質。   這樣說來,否定之否定規律是肯定否定規律中的一種主要形式,肯定否定規律是發展規律中的本質。按照「一分為二」的觀點,本質的表現形式通常有兩種。發展規律中除了否定之否定這種形式之外,另一種形式是怎樣的呢?我們的回答是,另一種形式就是直接的表現形式:即從肯定到否定的發展。這樣說來,肯定否定規律也分為兩種形式,作為連續性發展形式,它就是否定之否定的發展;作為非連續性發展形式,它就是從肯定到否定。對於否定之否定這一發展形式具有的特點,人們都比較了解,那就是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非連續性發展形式的特點則很簡單,那就是直線性和重複性。在非連續性發展形式中,人們依據產生運動的動力不同,(它通常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內部矛盾運動的結果,一方面是外力推動作用的結果。)又分為兩種形式。這樣一來,外力推動這種運動形式就包括在辯證法的發展變化規律之中,從而將形而上學主張的發展變化形式囊括在辯證法的發展規律之中。這樣就真正實現了發展規律中的兩點論,克服了原來的片面性。   應該看到,連續性的發展是事物在發展變化中基本的主要的形式。這是由兩方面的因素決定的,一是內部矛盾決定著事物的發展變化,二是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決定著事物的相互轉化。這兩點共同決定了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具有連續性的特點。互相轉化,物質不滅。人死了,變成骨灰,成為另一種物質,依然還會繼續發展變化。這就是連續性的發展過程,永無止境地發展下去。   在辯證法的三大規律中,只有發展規律才同外部事物聯繫起來,從而使連續性發展成為主要的基本的發展形式。量變質變規律是從事物內部把握變化的規律,因此,它與外部不發生直接的聯繫。肯定否定規律是從外部把握髮展的規律,因此,它與外部事物緊密聯繫在一起。這是對立統一規律展開之後,分成內部變化與外部發展兩個具體規律,它們的側重點是不同的,有內部變化與外部發展的區別。在我們看來,辯證法的三大規律之間不是一種平列的關係,而是「一分為二」的關係,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在這裡,基本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是「一」,發展、變化規律是「二」,發展、變化規律之間又是對立統一的關係。這就是辯證法三大規律之間的內在聯繫。   7 強調了哲學具有的應用功能,明確提出「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觀點。   在《實踐論》中毛澤東就已經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於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於拿了這種對於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並不實行,那麼,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P21《毛主席的五篇哲學著作》   1963年5月,毛澤東在《人的正確思想是從那裡來的?》一文中再一次明確提出:   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社會的生產鬥爭、階級鬥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而代表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    無產階級認識世界的目的,只是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無別的目的。   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的反覆,才能夠完成。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P321《毛澤東文集》第八卷   從實踐中學,學了之後指導革命的實踐。這種學以致用的思想充分體現出毛澤東一生從事革命鬥爭的指導思想。他將自己的理論研究深深紮根於革命實踐中,緊密聯繫革命鬥爭的實踐進行具體應用,由此構成了毛澤東哲學理論具有的特色。同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比較起來,毛澤東在學術上的哲學專著並不很多,主要著作有五篇,即《實踐論》《矛盾論》《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人的正確思想是從那裡來的?》。另外,還有在各種會議中為普及唯物辯證法而插入的具體事例和解釋,這些充分說明了毛澤東生前非常重視人的思想改造。   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撰寫的《實踐論》中就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鬥爭,包括實現下述的任務:改造客觀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係。P30《毛主席的五篇哲學著作》   宣傳辯證唯物論,普及科學的方法論,改造人們的世界觀,這是毛澤東取得革命勝利的重要法寶。在革命鬥爭的每個重要階段,毛澤東都要發出看書學習的號召,向幹部群眾推薦學習的主要書目。有針對性地組織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活動中來。正是在毛澤東親自倡導下,許多參與革命鬥爭的文盲戰士摘掉了文盲的帽子,成為能夠看書識字懂得革命理論的戰士,許多人還從此走上了領導崗位。要知道,中國經濟的落後帶來的是文化落後,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由於毛澤東將人的改造放在社會改造的重要環節之中,因此,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毛澤東帶領人民群眾不僅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同時還造就出一大批治理國家進行經濟建設的各種人才。   相信群眾、依靠群眾,走群眾路線,這是毛澤東始終堅持的革命路線。人的因素第一,精神能夠變成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反對空談,注重實踐,從實踐經驗中總結出客觀規律,上述這些統統構成了毛澤東倡導的實踐哲學具有的特色。   8 實現了哲學語言上的通俗化,大眾化,為在中國普及唯物辯證法做了大量工作。   早在1957年11月,毛澤東在莫斯科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中就提出了解放哲學思想。他說:關於辯證法,需要作廣泛的宣傳。我說辯證法應該從哲學家的圈子走到廣大人民群眾中間去。P332《毛澤東文集》第七卷   到了1963年5月,毛澤東又明確提出:讓哲學從哲學家的課堂上和書本里解放出來,變為群眾手裡的尖銳武器。P323《毛澤東文集》第八卷   注重對原有哲學的改造,使它變成大眾哲學,這是毛澤東為哲學改革指明的方向。毛澤東身體力行,親自帶頭利用各種演講機會向廣大幹部宣講辯證法。《毛澤東的五篇哲學著作》集中體現了他的哲學思想,毛澤東總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深刻的辯證法知識,為普及唯物辯證法做出了不懈地努力。   通俗化、大眾化,這是毛澤東為哲學改革指明的前進方向。我們繼承毛澤東的遺志,就一定要堅持哲學改革的這一方向,切實寫出大眾化的哲學讀物,用來提高全民族的思維水平,使它跟上歷史前進的步伐,變得更加科學化。   毛澤東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具體內容還有很多,我們只是把其中主要的幾個方面總結出來。作為毛澤東的學生,限於我們自己的認識能力,只能從上述八個方面進行宣講,並撰寫此文來紀念我們的導師。   展望中國哲學今後的發展歷程,人們只有沿著導師——毛澤東開闢的道路繼續前進,才能真正大有作為。哲學的改革,如果不遵循毛澤東指明的方向繼續前進的話,必將不會取得豐碩的成果。毛澤東指明的哲學改革的方向,就是寫通俗哲學,讓哲學從哲學家的課堂上和書本里解放出來,變為群眾手裡的尖銳武器;就是在普及哲學過程中強調哲學的應用,使它變成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因此,應用哲學將是今後哲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讓我們的民族英雄——毛澤東在天安門前的紀念堂里靜靜地安息吧,您的思想將永遠指引我們繼續前進,不斷取得更大的勝利。注1:列寧的《哲學筆記》為人民出版社1974年10月第3版注2:此篇文章是思東創作室為參加「晶牛毛澤東思想網站」舉辦的「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徵稿活動而創作的。(作者簡介: 它是思東創作室為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開辦的學術性網頁)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